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

人的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这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一位著名哲学家说,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还有一位大学者说,活着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看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让我的心灵受到震动,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

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人的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这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一位著名哲学家说,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还有一位大学者说,活着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看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让我的心灵受到震动,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李开复正值年富力强、事业处于巅峰时,因罹患淋巴癌,被迫放下热爱的工作,远赴台湾进行治疗,让他有了一段“意外的假期”。他在书中说:“这段不在我人生计划里的‘假期’,意外让我的生命有了深刻的回旋,除了我的身体有待修补,没想到我的心灵也得到奇迹般的滋养”。

他把这段人生的意外之旅,称之为是自己“修的死亡学分”。从字里行间发现,李开复对生命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对自己过往的成功,有深刻的反思。这种认识和反思,对世间熙来攘往的人们,不乏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被李开复称为“末日悄然来临”的淋巴癌,并没有击垮他。他用自己的乐观和坚毅面对一切,开启了他的人生智慧。治疗很有成效后,又把心路历程写成《向死而生》一书分享给广大读者。

看完这本《向死而生》,不觉让我陷入沉思:按照自然规律,每个人终究都有一死,生命的本质就是“向死而生”。物质守恒定律告诉我们,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只有明白了死,才知道如何去生。那么,我们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李开复在书中做了很好的回答。他的回答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有意义,而且其意义也不只是活着,而是在向死的过程中,坚强地、有价值地生。历经向死而生的磨练与考验,让他的生命充满了意义。

李开复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人生阅历异常精彩。早年曾供职于苹果、微软、谷歌等世界顶尖科技公司,分别担任全球副总裁职务。并先后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商业管理学博士学位,还被香港城市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曾经登上《时代周刊》,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2009年另辟蹊径,创办了“创新工场”,把在国际知名大公司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创业者。许多年轻的创业者,都从中获得启发,其中不乏产生一批事业有成的创业精英。

李开复的人生光鲜亮丽,充满传奇色彩。但是,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在同死亡搏斗中的所思所想,其中详细记录了他内心的绝望,治疗过程的痛苦,病情反复的挣扎,家人的关怀和爱。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他治疗后期,一天外出散步迷了路,兜兜转转走到安放父亲骨灰的慧济寺。那是他多次与父亲心灵对话的地方,这次无意间的偶遇,他从父亲那里明白了“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做人做事道理,并对自己为人处世的狂傲进行反思和忏悔。

我们从中看到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和生命价值,这本书真可谓是一部“醒世箴言”,让我们每个读者都从中受益。

我是怀着敬仰和激动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为什么?除了我是李开复的“粉丝”外,在我的生命中,也曾发生过一段小小的“插曲”,经历了一场“恶性病变”的恐吓。我虽然与李开复不能同日而语,但《向死而生》中的一些章节的描写,让我多少有些感动。

2019年初到2021年初,因不明原因,每个月体重以3斤的速度骤降,一年多时间里,累计消瘦40多斤。为了查明原因,我先后在两家三甲医院住院体检。医生很负责任也很慎重,但经过全面检查,始终未查明原因,结论都是“不排除其他病变,可随诊待查”,并告诉我最好到北京、上海进行复查。

2021年6月份,我到上海华东医院再一次检查,才排出了“恶性病变”,并通过调整用药、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才终止体重的骤降。

从体重骤降到基本平稳,在长达两年多时间里,“恶性病变”的阴影,始终萦绕在脑际而挥之不去,我的身心因此也受到很大“折磨”,甚至还做了一些“后事”准备。经历恐惧、挣扎、斗争、接受,柳暗花明后,才最终解除思想“负担”,走出心理的阴影。今天看来,虽然有些“可笑”,但毕竟是我真实的一段心路历程。

这场恐吓让我警醒,有了一种难得的淡定,也让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怎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有意义的余生?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永远是最深刻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的生命只是短短的一橛。古人说:“死生大矣,岂不痛哉”。悠悠万事,死生为大,转瞬即逝,是何等的痛苦!生命虽然短暂、脆弱和渺小,但在我们有生之年,坚守自己所要坚守的,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活的就会有价值,生命才富有意义。

有的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虽然也是活着,却因失去了活着的价值而使生命失去意义。反之,对于一个永不放弃的人,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短短的人生中,因活得有声有色,活得色彩斑斓,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意义,这样才无愧此生。

在这方面,《向死而生》给我们提供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人生的最大考验,是如何面对生命的死亡。面对死亡,谁都会害怕,谁都会有压力。没有害怕,没有压力,没有绝望,那是不现实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生命的死亡?

诗和远方不是吟诗作赋,闲情逸趣,而是拼力抗争,身体力行。李开复面对身体的死亡和生命的结束,他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压力面前,李开复也曾有过迷茫。他说:“在癌症降临之前,我的事业成就“志得意满”,可谓是一帆风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被医生宣判得了不治之症,顿时“感受到死神和自己离得那么近”,让自己“仿佛从云端瞬间坠落,刹那间,不知身在何处,渺小而无助”。

此时的他,看到喧嚣的外部世界,“感觉不到一丝温暖,只觉得好冷”。他被迫放下热爱的工作,接受癌症治疗,“补修死亡学分”。

实践证明,李开复的补修获得了满分。他把每一天都当做“最特殊的一天”来过,特别是和星云大师的对谈,让他醍醐灌顶,放下执着,放下傲慢,放下对名利的追逐,做真实的自己。学会放慢脚步,享受当下的生活,寻求工作、公益和家庭及朋友之间的平衡。在身心疲惫和痛苦中补修学分,开启了他的人生智慧,让他从名利、地位的迷眩中解脱出来,清楚地知道了怎样生活,生命才有意义。在与死亡的交手中,他获得了全胜。正因为如此,他充满了“幸福感”。

生命中的“突发事件”,往往会让人获得平时无法获得的体会和醒悟,对生命的意义引发出最好的感知和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难免都会有一死,都需要修炼自己的“死亡学分”。对自己充满信任,坦然面对死亡,所有的困难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难关,反而会变成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突破这道难关,生命将会更加丰盛。

“未知死,焉知生”。生的欲望是一切力量的动力源泉,死亡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李开复向死而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敢于面对,永不放弃,奋力抗争,痴心修炼,生命就会因有价值而有意义。

《向死而生》中,有一节“审视墓志铭”,因真实质朴而感人。像李开复这样的名人,渴望死后留下恰如其分的墓志铭,再正常不过了。他心中的墓志铭,因生存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开始的“科学家、企业家,他曾经任职于多家顶尖高科技公司,把繁杂的技术转化成为人人可用、人人获益的产品”。到开启“创业工场”后,他又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热衷于教育,通过写作、网络、演讲,他在中国的崛起时代,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呼唤他开复老师”。

从墓志铭中的“科学家、企业家”到“开复老师”的变化,李开复看到了自己的“行为偏差”。他反思自己说,不要总想着“改变世界”,而是要努力“改变自己”,不能太在意别人怎样看自己。

历经起落,洗尽铅华,年过半百的李开复,能有这样的反思,不能不说太智慧、太深刻、太有勇气了。

所谓墓志铭,其实就是后人对自己的评价。李开复的一生,实在是太精彩了,无论是用科学家,还是用企业家,或是用教育家,对他“盖棺定论”, 都是恰如其分,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太看重别人对自己身后的评价,未免在认识上对生命的价值陷入了一个“误区”。

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的作为。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了很多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无论是身前或是身后,别人的评价如何,都无关紧要。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身后并没有墓志铭,也没有什么评价,有的人甚至一生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能说他们的生命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吗?苏东坡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把身后的一切都抛开,不刻意追逐自己的“指爪”,而专注于“踏雪泥”。有追而无求的生命,虽然没留下什么名声,生命可能会更有超常价值,更有深刻意义。他们身后可能会更被人们敬仰,激励后人为壮丽的事业生生不息地奋斗。

不能为了一块小小的墓志铭,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让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虽然长一样的眼睛,不一定有一样的看法,长一样的嘴巴,不一定有一样的说法。所以,宁可不要墓志铭,也要活出自己的人格特质,活出最优秀的自己。哪怕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武则天死后只立一块无字的墓碑,虽然什么评价都没有,并没有影响后人对她的记忆,更没有影响对她历史功过评价的公允,她仍然无愧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一代女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结束的时候,唯有灵魂跟隨自己走下一段历程。自己心念不同,生命的意义就会不同,因此,不能太在意别人的眼睛和嘴巴,而要像保尔柯察金那样:“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有个特殊的课题:一个人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奋斗打拼,做很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而到了“叶落枝枯”的老年,体力、精力有所不济,没有能力再神采飞扬地拼搏,对社会没有多大贡献了。此时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我以为,照样可以有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轮回的四季,而没有轮回的人生。到了晚年,除了离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其他任何东西都是渐行渐远。此时生命的意义在于,耐得住寂寞与孤独,健康地活着,开心地笑着,适当地忙着,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只要对身心健康有益,哪怕是种花养草,遛狗养生,都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如果陷入对过往的追悔之中,龟缩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是混吃等死,这样的生命恐怕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在《向死而生》结尾处的“后记”中,经历劫难的李开复,满怀深情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我深感这是上天给我的祝福,我会带着警醒的心,开始我的第二段人生,更踏实自在地活出自己!也祝福所有读者,能够追随己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

合上《向死而生》,远眺窗外,放空内心,轻轻揉抚一下略微湿润的昏花双眼,我长吁出一口气,心生无限感慨。李开复用他的病中觉悟,让我明白了生命不是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怎样活着。做有意义的事,不虚度年华,有追而无求,无论是年轻年老,还是在职或退休,生命都会有意义。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都要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而充满意义。待到“老去”的那一天,我们也会像李开复那样说:“我没有辜负此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