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康震解读十年生死两茫茫(诗词大会康震评)
李白,站在唐诗巅峰的男人!对于从小读着他的诗歌长大的我们来说,他就像是一个诗坛“神话”,用平生1000多首诗作,照亮了几千年的诗坛。就像很多诗词迷说的:李白的存在是大唐之幸!
不过近些年来,关于这样一个“神话”级诗人,也有越来越多不一样的声音。比如有人认为晚年的李白其实人设有儿点崩,在狱中写的那些求助诗,有点儿没风骨。也有人认为李白一生只工作过一年半的时间,但却仍然有吃有喝,高晓松甚至公开表示这是因为他娶了几个有钱的妻子。
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也是李白的一首备受争议的千古名作,诗名叫《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是李白中年时写的,大家且看诗的内容: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是李白40多岁时写的,当时身在南陵的他接到了朝廷的诏书,等了这么多年,他终于等到了皇帝的召见。此时的李白,心里自然是美得很。
一:诗词大会上康震对它的点评被质疑
诗词大会曾考过这首诗,题目是问诗句“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蒿人”是什么人?共有3个选项: A. 俗语骂人的话 B. 贫居之人,所居荒野之处多蓬蒿 C.攀龙附凤的人。
这道题共有34人答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B。也就是说,李白这话不是说自己不是攀龙附凤的人,而是说:我李白不可能永远做贫穷之人!
对于这句诗,当时台上的康震老师做了一番点评。他表示:“李白虽然被尊人“谪仙人”,但也难免有一些俗人的气息”。这话自然受到了不少李白真爱粉的质疑:咱们仙气飘飘的诗仙,怎么可能俗气?康震这是对诗仙不敬啊!
事实上,康震老师这个话其实已经说得挺委婉了。古代的文人志士们,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孔孟之道。对于钱财,一向要求要看得开。所以大家翻看唐诗宋词时就会发现,文人们都是不屑于提钱的。可以提仕途,但是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兼济天下。
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家里已经漏雨以至无法居住了,他想的仍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杜甫被尊为“诗圣”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与后来范仲淹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道理。
与杜甫和范仲淹,以及孔孟之道相比较,李白的这句“我辈岂是蓬蒿人”确实稍显俗气了些。所以个人认为,康震这样理解倒也没错!
二:网红教授戴建业:一看这德行就知道当不了官
与康震的点评相比,网红教授戴建业对这句诗的点评,就更加犀利了,他直接表示:一看这德行就知道当不了官!
爱好诗词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戴老师是诗词界德高望重的专家,他点评诗歌是非常有意思的。他这样说倒不是对李白的不敬,而是一种有趣的调侃,而且他说得也确实是实话。李白前后在翰林院任职的时间也就是一年多,他确实不是这块料。
戴老师之所以这样点评这句诗,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李白这诗写得太沉不住气了,只是把他招到宫里任职就乐成这样,直接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了。在朝廷任职,要有一定的城府,要不喜形于色,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李白这样的性格显然不太适合。其次,从正面来说,当官显然不能只为自己“不做蓬蒿人”,应该抱着兼济天下的大志向,这样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李白这诗的格局确实小了一点。
三:客观地评价李白这首诗
其实康震和待戴建业老师对这首诗的点评,基本上是没有错的,虽然对李白的真爱粉来说,确实有点儿刺耳。但我们其实应该客观地评价这首诗,客观地评价李白。李白确实就不是一个当官的料,也不是一个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他就是一个俗人,但咱们却不能因此否认他是一个很纯粹的诗人。
他会因为不得志而高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会在醉酒后嚷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不装”的真性情,难道不是我们喜欢他的最大原因吗?换句话来说,不是当官的料又如何,朝堂上不缺他一个李白,但诗坛少了他李白却少了多少风华。李白不是圣人,甚至俗气得很,但他是一个天才诗人。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