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开国名相(许振东)
“口上”是今廊坊市文安县西北部一个村庄的名字,其原名“王村口”,西与雄安新区的雄县相邻,且古代一直隶属雄县。姚文燮纂于康熙十年(1671)的方志《雄乘》仍记为“王村口”,民国十八年(1929)所印秦廷秀等修《雄县新志》已改记“口上村”,与史各庄、霍留镇、回回营一起都在该县的第三区(南区)。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由王氏母携一子一仆,由小兴洲迁来此村。王氏的儿子成年后,生有四子。其中的三子均在本村生活,只有第四子考入京城太学,被分配到雄县任教,之后才于县城定居繁衍下来。至清代初年,口上村王氏已经成为京南的名门望族,尤其是还出了一位“国朝闺秀”第一的才女——王淑昭。
一
开启清朝盛世基业的康熙大帝,某日偶来兴致,命群臣各赋诗一首,诗中必须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数字,缺一不可,且限时交出。众文臣一时难以作出,康熙只好把交稿时间改在次日早朝。第二天早上,一张张工工整整的诗稿都被呈送到康熙面前,他逐一阅看,突然被一首题为《思夫诗》的作品吸引,拍案大声叫好。诗中写道:
一日思君隔九溪,尺书四六寄辽西。双双两两闻归雁,五五三三听晓鸡。万丈悉怅人易老,百千情绪半难齐。栏杆十二从头数,七八黄莺不住啼。全诗不仅把十三个数字巧妙地写进去,而且言从字顺,意真景切,才情四溢。康熙立刻宣见诗作者王企埥,没想到他却自招,全诗皆出自其姐王淑昭之手。康熙喜出望外,不但没责罚王企埥,而且要封王淑昭为“六宫女师”,并派遣官员带着金帛聘礼去请。这则轶事据说出自其夫家的《左氏族谱》。民国十八年修《雄县新志》载李之㟆撰《左太夫人墓志铭》中亦有类似叙述,其文记:“是时,仁皇帝以天纵之圣治太平之基,万几清晏,与词臣敷英掞藻,追唐虞庚歌拜颺之盛。适外域遣使赋诗,上颂命群臣和,埥祈孺人代成二律以献,大蒙嘉赏,复以实奏,上由是知孺人之德与学矣。逾数月,诏为六宫女师,遣官齎金帛为聘,孺人以老眊不敢奉诏,撰陈情表。上省览良久,允其请,益重其品焉。”该则史料虽然简短且与族谱所记不尽相同,但至少说明王淑昭肯定才华卓异,并因得康熙的褒奖而传扬久远。称王淑昭为“国朝闺秀”第一才女的,是晚清河间府东光县廪生、曾官博野教谕的于春霑。在他所编的《浴泉诗话》一书的卷二,起笔即称:“余编天河诗,国朝闺秀得四十余家,当以王氏淑昭为第一”。于编《天河诗》现在很难见到,而其所言“国朝闺秀”第一,确非空谈,是与全国四十余位才女比较而说出的。王淑昭娴于诗,她的诗作有元白之风,黜词华、尚质朴,不同于寻常女子描红刻翠之词、相思情愁之感,无柔媚语、有巾帼气。乾隆间文人唐仲冕评“其诗长于五言,有林下风味,诸体气韵亦高,近时巾帼多以吟咏为贤。”曾与纪昀等有“河间七子”之称的献县文人戈涛对其诗有“善怨”之赞,称“诗莫难于能怨,不当怨而怨,畔;当怨而不怨,慢。孺人三十未字,显然行之词章,此真得风人之旨,盖非流俗所能知者,若孺人,可谓善怨矣!”然而可惜的是,王淑昭平生所作诗文临终前付之一炬,其后人遍索诸亲戚辑成《王太夫人遗稿》一册两卷,收诗一百五十余首,含杂体、绝句、五律、七律、长律五种诗体。古代女性作家,记载极少。一九五七年,著名文献史家胡文楷翻检群集所撰《历代妇女著作考》即收有此书。
王淑昭的生平主要见于雍正癸卯恩科进士甥孙李之㟆撰写的《皇清敕封孺人左太夫人墓志铭》和献县戈涛撰写的《左孺人传》。民国十八年修《雄县新志》不止全文载录李之㟆所撰墓志铭,还在《清闺秀》载有她的专传。据载,王淑昭生于顺治九年(1652)夏,年八十七岁而卒。她非仅有诗才,而且聪颖早慧,博学多识,通经贯史。戈涛《左孺人传》记:“迹其生平,临大难、决大疑、辞大宠,壹皆出于学问之气,盖非寻常雕文绘藻女子也。”李之㟆所撰墓志铭对其一生总结说:“孺人平生仁恕,居心笃于友爱,酷嗜书,终身未尝释卷。自经史子集以及杂录琐记,靡不毕览,尤究心于《廿一史》,逐卷皆能默识,尝谓吾一生学识尽出于此。方十龄,下笔前言立就,博奥宏深,不能窥其所际。”对王淑昭的聪慧好学,父亲非常喜爱,撰《示长女·其二》诗说“青箱谁可继,吾女正难辞”,将她视为可传家学的希望。后来母亲过世,就由她带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独居,既照料他们的生活,还教他们读书。后来,弟弟王企埥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进京做了刑部官员,还曾帮他理清大案、赋诗解难,赢得康熙皇帝的嘉许。王淑昭虽为才女,却非美女。戈涛在《左孺人传》中记:“余少时犹及见孺人,状貌类村媪,语质朴无文,颓然若未尝有学者。”尽管博学多才,王淑昭虽及笄多年仍待字闺阁。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河间名门之子左印奇听闻她的贤才,始慕而成配。婚后,两人“互扣学业,相视莫逆,诗文唱和无虚日”。左印奇先后宰广东恩平、河南涉县,凡二十年不置幕宾,一切薄书讼牍,都是王淑昭代办;同时处理家政,王淑昭亦“纤细俱中法程”,甚得内外钦敬。丈夫亡于任上后,她即随弟王企埥一起生活,弟弟官至江西巡抚,且多有建树,与姐姐多年的背后支持点拨不无关系。雍正六年(1728)七月,王淑昭之子左方焕出任河南汝宁府确山县知县,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王淑昭不能同去,仍谆谆嘱托他要“视国事如家事,爱民如赤子”。及莅任,左方焕谘访利弊,一遵母命。王淑昭晚年恬淡自适,以义理养心为本,与造物者为徒,终日凝神定志,悠然浩然,耳聪目明,发无半白,只因偶感微恙,于乾隆三年(1738)端坐而逝。
二
才女王淑昭生于京南的—个累代官宦之家。祖父王乔栋(1587—1645),字弱侯,号北愚,生而母殁,随祖长于江南。少有文名,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陕西朝邑县令,后改顺天府教授,为官清直,刚正不阿,累迁湖广粮储道右参议。明末,李自成带兵袭扰,楚中大乱,诸道监司多弃官而逃,惟乔栋单骑赴任,身挂七印。督粮至兴国,城破被俘,不屈而死。《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忠义七》有传,以忠烈入祀乡贤,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节愍”。王淑昭父亲王炘(1617—1672),字济似,号晓岩,别号茨庵,是王乔栋次子。明清代济宁人潘应宾作《茨庵诗钞序》记他:“聪慧过人,读书十行俱下,善属文,洒洒千言立就”。如此卓异的才华,深深得到历史上一个极为著名的人物——孙承宗的赏识,并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因之,孙承宗即为王淑昭的外曾祖父。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保定府高阳县(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人,是明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13岁应童子试,即以成绩优异而享名。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始中举人,后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取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文安姜璧家读书多年,被以“寓贤”载入当地县志。孙承宗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而后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经略辽东,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大胆起用袁崇焕等名将,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但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皇太极包围京都时,朱由检急召孙承宗,运筹帷幄将清军击退。而不久,又遭朝中大臣弹劾,再次辞官回乡。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攻至,率家人抵御,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均战死。弘光元年(1644年),获南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清高宗时追谥“忠定”。传世著作有《高阳文集》三卷、《菱湖记事诗》三卷、《督师奏议》十六卷、《孙文忠公词》—卷、《车营百八叩》—卷、《三十五忠诗》—卷。王炘初随父官福建,事无大小皆参议,属吏都称他神明。后入东阁大学士晋江黄景昉幕府,与名士陈子龙、吴伟业等著名诗人学者交,才学益进。父亡,悲痛致疾,以忠烈之志相继,绝意仕进。寓居江南西圩,以课子女读书为业,一家唱和无虚日,或有劝仕者,一概不应,作《拂志篇》千余言、《著悔》诗八首以表其志。三十年后始还故里,虽贫困益甚,而诵读不辍,以老屋瘠田终老。康熙四十七年(1708),入祀乡贤。著述有《越啸近言》《西圩草》《茨庵前后集》《归来稿》《病余录》,共百余篇,编纂有《史存》《史抄》和《历朝诗钞》数百卷,今俱佚。现存仅有《茨庵集诗钞》六卷,收录于其子王企靖所编《畿辅七名家诗钞》。《茨庵诗钞》收有七言诗、五言诗等400余首。词藻富丽,古奥典雅,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水平。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格调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气,郁勃之怀、兴亡之感时流露于笔端。”王炘有子女数人,以女王淑昭、子王企埥声名尤著。另有一女,名不详,李之㟆所撰墓志铭记:“一妹,适李氏,亦称博学,善诗文,同受知于圣祖仁皇帝”,亦曾同从父学诗,“各有佳句,谢庭咏雪,人竞传之”,也是一位才情富丽的女才子。《雄县新志·清文苑》另载有王企堂,字纪远,号雪坡,康熙四十年(1701)举人,官江苏荆溪知县,著有《雪坡诗稿》四卷,有人亦记为王炘之子,现尚存疑。王企靖,字苾远,据当前学界的研究,以为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雍正二年(1724)夏。自幼聪颖,七岁随两姐学诗于父,得父赞许,母恐诗词风雅有扰举业,中辍不学。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历任广东道御史、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职。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升江西巡抚。后以康雍之变受到牵连,被革职发配筑布隆吉城,卒于兰州道中。在任江西巡抚期间,《畿辅七名家诗钞》《明诗百一名家集钞》两部诗歌总集。其中,《畿辅七名家诗钞》四十六卷,收录申涵光《聪山诗钞》、杨思圣《且亭诗钞》、郝浴《中山集诗钞》等七位诗人的3414首诗歌。本集第一次专门辑录了清代本朝畿辅诗人的诗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王企埥的声名在同门中更响。
三
康熙十七年(1678),王淑昭与河间县城南大渔庄村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敬祖的次子左印奇喜结良缘。此左氏家族,在京畿亦书香绵延,声名远震。今河间市城南有大渔庄、小渔庄等村落,原称为“渔翁庄”。这一带左姓很多,皆以左君美为始迁祖。据乾隆《河间县志》《河间府志》《左氏族谱》等文献记载,渔庄左氏原居安徽庐州金斗(今安徽合肥市),元朝末年,左氏弟兄三人长名君美,次名君弼、三弟名君辅。父亲带领长子、三子驾舟抡网打鱼,二子君弼随朱元璋带兵打仗,屡立战功。明朝建立后,左家表舅、宰相胡惟庸为“胡蓝之狱”首犯被诛,因害怕株连,左氏兄弟四方逃避,君弼弃官辗转逃避到盐山,君辅逃至山东胶东半岛下落不明,君美逃到河间府城城西南十里唐河,又称溏水岸边依以打鱼为生,子孙繁衍遂成村落,即“渔翁庄”。自左君美迁至河间后的700余年间,左氏家族人材辈出,尤其以九世左敬祖最为有名。左敬祖,字虔生,号念源,祖父左圭,父左鹏程,皆以孝义著名。顺治六年(1649),左敬祖举会试第一,殿试位列二甲第十名,授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仕顺治、康熙两朝,累官左副都御史。清政廉明,刚直不阿,凡有关国计民生及地方利害、水旱灾荒无不条陈恳切。上疏皇帝缓征输、宽徭役、旌廉吏、禁奢糜四事为当朝所称赞。所奏《请减徭役疏》被顺治帝恩准后,使一些贪官污吏不得不收敛暴虐行为,百姓拍手称快。曾担任康熙皇帝的老师, 被称为“左公吾师”。后因年老多病告老还乡,病逝故里。康熙皇帝御祭碑文石碑及翁仲、石兽、须弥座望柱。博通五经六籍,尤精于易。著有《四书抄训》《易经抄训》《理学真传》等。康熙二十八年(1689),入祀乡贤。 左敬祖有六子,长子印全、次子印奇、三子印文、四子印恂、五子印俨、六子印喆。考取功名者有四:长子印全,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四子印恂,康熙七年(1668)官贡;五子印俨,顺治十八年(1661)官贡,曾任浙江处州府缙云县县丞。王淑昭是丈夫印奇,顺治十四年(1657),因父亲供职翰林院,以覃恩荫为官贡,取中镶红旗教习,后考授知县。左敬祖之孙左方焘(1720年前后在世),康熙五十年举人,博及群书,沈潜性理,历授青州同知、高苑知县等官,著有《诗馀选》2卷;十三世左元铨(1760年前后在世),乾隆十七年举人,曾官宁晋县教谕,著《粤环草》1卷、《秋声吟》1卷;十三世左元维(1795年前后在世),乾隆五十一年副贡生,官河南府府学训导,著《爽斋诗草》1卷、《绛宵诗草》1卷、《辙环草》1卷;十三世左元镇(1785年前后在世),乾隆四十八年举人,著《四书讲义》6卷;十六世左乔(1797—1877),道光十三年进士,历官滦州学正、保定府学教授,又于肃、河间等处主讲多年。著有《瀛南诗歌》《瀛南志》《古今诗评》等十几部。今传王淑昭所著《王太孺人遗稿》1卷,即是由其侄曾孙左元镇录,侄玄孙善泰、善溶同校而成。
由上面的追溯和探微可以看到,清代才女王淑昭与雄县、河间,甚至高阳都有关联。说其祖“口上”,除去当地王氏族谱的记载,还可从《雄县新志》中得到一些佐证。如王企堂撰《建造王村口拦河坝碑记》,后有按语说:“王村口今名口上村,阐在村东半截河北口,赵王河南岸,所以洩五官淀之水者也。”直接说出了王村口与口上村的关系;而且王企堂肯定与王企埥关系密切,如果不和口上村有祖籍地关系,估计不会为撰这篇碑记。同时,也要注意王企靖的父亲王炘与文安名士纪炅为莫逆交,且纪炅的妻子就是王炘之妹,纪炅也即是王企埥的姑父。
因此,口上村不仅始终与文安有着紧密的天然联系,而且清代才女王淑昭之族的祖籍应即在口上村。古今地域区划总在变化,如西晋张华籍在固安,今原址却属大兴;而口上王氏之族原虽属雄县,现却址在文安。区划虽有异,原址仍未动,对其进行文化寻根与挖掘保护都是必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