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孩子之间打闹老师的处理(孩子在家与在幼儿园里判若两人)

案例回顾聪聪已经上中班了,出去玩时,总是拉着妈妈的手,走到哪儿都要妈妈陪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幼儿园小孩子之间打闹老师的处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幼儿园小孩子之间打闹老师的处理(孩子在家与在幼儿园里判若两人)

幼儿园小孩子之间打闹老师的处理

案例回顾

聪聪已经上中班了,出去玩时,总是拉着妈妈的手,走到哪儿都要妈妈陪着。

吃饭时,要妈妈不停地追着喂,穿衣、睡觉都需要大人帮忙……

这是聪聪在家里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在幼儿园时聪聪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别看聪聪在家里胆小,但一旦见了老师,立马就变成了乖巧懂事的小姑娘。

玩滑梯时会自觉地排好队,还时不时地提醒小朋友要注意安全;

吃饭时帮助旁边的小男孩捡筷子,指导他拿筷子或勺子;

饭后还会帮老师收盘子,乖乖地跟着老师去午睡,穿衣、睡觉都不需要老师费心,自己就能独立完成。

像聪聪这样的小朋友不在少数。

作为幼儿园老师,经常会收到来自家长的诉求:

“孩子胆小,要麻烦老师多照顾,集体活动时一定要让孩子靠着老师才行……”

为什么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好好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变胆小,不能独立呢?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判若两人呢?

沟通方法

孩子在家、在园表现不一样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孩子处在不同环境中自然应对的结果。

但是,良好的行为方式需要在各种场合进行到底,否则孩子在一个场合是一套行为方式,在另一场合是另一套行为方式,不易内化成受益终身的良好行为习惯。

然而,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环境差异很大,作为老师应该怎样与家长沟通呢?

第一步:事例说明,打消顾虑

老师跟家长沟通,打消家长的“我的孩子要靠老师特殊照顾”才行的顾虑,跟家长说明在幼儿园,老师会针对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当孩子胆小时,老师会在一旁鼓励孩子或是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带领孩子一起玩,一起大胆尝试;

当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不愿意做时,老师会倡导小朋友要独立爱劳动,会用一个个小故事、区角游戏、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鼓励小朋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但绝对不会包办代替,坚持让孩子自己动手解决;

当孩子经历失败时,老师会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思维,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鼓励他重新尝试。

总之,向家长说明,老师应该做的不是特殊照顾,而是各种方式的鼓励。

第二步:了解原因,找出策略

教师和家长沟通找到孩子在家与在幼儿园表现不同的原因,是不是存在家长或长辈过分溺爱孩子,在生活中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事事代劳。

如果是这样,跟家长说明这种做法会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依赖父母,就会胆小,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并给家长提出切合实际的小建议,比如:在家中,家长要在生活中给孩子学习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

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要鼓励他自己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还需要不断扩大“自己来”的事情范围。

在初期,不要嫌孩子做不好或者嫌麻烦。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慢慢熟练,越做越好。

很多孩子在初次尝试“自己来”时,由于年龄小,能力差,往往搞得一塌糊涂。

这时父母要给孩子耐心的指导,给他们示范应该如何做。

而不要过多干预,横加指责。

否则,孩子会容易胆怯、消极,并且缺乏自信。

当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父母要多加关注,及时评价,多给鼓励和赞扬。

同时,要适时督促提醒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步:列清单,找到依据

老师与家长充分交流,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交流,列出一个清单全面盘点孩子在家、在园的不同表现。

例如,在生活方面,可以从吃饭、喝水、睡觉、如厕、穿衣、洗手、漱口等各个环节,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孩子在家、在园的行为方式,仅吃饭这一项生活方式,还可以从餐前餐后卫生、独立与依赖、是否偏食、进餐情绪、端碗拿勺等项目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和统计;

在游戏方面,可以从爱好、运动量、规则、灵活性、同伴交往、玩法等角度列出清晰的菜单;

在学习方面,可以从兴趣、注意力、倾听与应答、坚持性以及语言、绘画、手工、科学等方面了解孩子。

可别小看了这个调查工作,收获将会很大。

如果老师完整、细致地做一遍,将对孩子有着更加丰富、深入的了解,从中发现孩子的优点、缺点和特点,不仅能为优化孩子的行为习惯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依据还能打消家长担心孩子胆小的顾虑。

第四步:家园一致,形成合力

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

老师向家长说明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也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如果孩子在家里很害羞,不敢大声说话,老师要跟家长协商好,在家里表扬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好表现,并给孩子大胆说话的机会。

渐渐地,孩子就明白了大胆说话是值得嘉奖的行为方式,妈妈和老师的表扬鼓励也增强了她的自信心。慢慢地,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良好行为方式就迁移到家庭中了。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非常期待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老师可利用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客观地反映给老师。

如在孩子取得了进步的时候,可以请老师辅助及时地鼓励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对孩子在家里养成和在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非常有好处。

教师与家长沟通,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

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对孩子的关爱、 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会产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师,从而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老师沟通, 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就会十分融洽,孩子的问题也会轻松解决。

*声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由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重在分享优秀教育理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