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怎么背能更熟(国学什么是反切法)

国学·什么是反切法? 反切法,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种,即采用两个字,前一个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从而拼出字的读音,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如,“东,都宗切”,就是用都字的声母、宗字的韵母和声调为东字注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国学怎么背能更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国学怎么背能更熟(国学什么是反切法)

国学怎么背能更熟

国学·什么是反切法?

反切法,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种,即采用两个字,前一个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从而拼出字的读音,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如,“东,都宗切”,就是用都字的声母、宗字的韵母和声调为东字注音。

“反切”含有反复切摩以成音之义,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法是在东汉末年翻译梵文佛经的过程中发明的,反切最早在汉朝称为反语。魏晋时期受到外来佛教影响,反切便开始了发展之路,于汉代逐渐发展成熟。

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译者在将樊文读音和汉语读音进行对比时,发现汉字读音可以分作声和韵两个部分然后拼读出来,这也就是反切法的源出。隋唐的反切法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三国时期魏国的孙炎作《尔雅音义》,已经正式采用反切法来注音,一般认为孙炎是反切法的创始人。

反切法的产生,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进步,标志着人们开始对汉语音韵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但是,反切法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反切法用于注音的上下字都含有多余的成分,造成拼读的不便;用于反切的上下字,很不确定容易造成识读上的混乱,也不便于读者进行掌握;有些窄韵、同韵同声调的字很少,不得不借用其他相近之韵的字作反切下字,因此造成了切音的不够准确。

后来人们对反切法进行改良,使其变得更加简便和精确。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声母,宋人又补充为三十六字母,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明清之际杨选杞《声韵同然集》。这部书作于1659年,平入二声已完稿,上去二声未成,现在存世的是平声和入声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用作反切的字进行确定化,并且反切下字尽量选用不带声母的字,这使得反切法类似于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法。

反切法的应用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流行了大约1700年。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