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

【查看更多艺术资讯 关注艺术维C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

商业资本横流的都市,最不缺这样的人——一双眼阅尽千帆不动神色;一张嘴言辞圆滑滴水不漏;扫过衣领的标签、手表的价格、鞋子的款式,不着痕迹的几眼打量,便能给人贴上标签,计算出对方强弱,像是丛林动物确定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世俗社会,被分出三六九等,衡量的标尺里,钱权当道。是,有钱真好!有权真好!

然而,有一种纯粹的平等和安宁,却无法单纯以钱权营造。

我不信佛,但深深理解匍伏在佛前那一刻的众生平等。没有富贵贫贱,没有男女老幼之分,在佛祖拈花微笑的俯视中,只有芸芸众生。你和我,与一朵花一只云鸥并无差别。

人们见不到佛,便铸造了佛像。

然而,在佛教起源的古代印度,人们认为雕画佛像是冒渎神圣的事,仅仅以佛法、菩提树、足迹等标记象征佛。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

心中有佛,但是无形象可以膜拜,并不利于佛教在民间传播。

于是,公元 1-2 世纪,处于中亚,国力强盛的犍陀罗地区开始出现了佛陀塑像,这种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三种元素而自成一体的艺术形式,称为犍陀罗艺术。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

有寺便有佛像——在寺庙中供奉佛像的风气,由大月氏经过疏勒、高昌、于阗、龟兹等地逐渐地流行到河西和中原。

北魏的佛像多受到欧美藏家追捧,大多在海外成交。

这种具有明显深眉高鼻特征的佛像,身体骨骼构造、肌肉及衣服纹理等塑造特征与欧美雕塑审美一脉相承。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4)

北魏 皇兴元年(467)

铜佛立像

高 21 cm.

估价:港元 120,000 - 180,000

这是一尊北魏的佛像。北魏,在这个朝代,有一位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的皇帝拓跋焘,这位皇帝笃信道教,因为怀疑僧侣与民间起义军勾连等种种原因,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 446 年)下诏灭佛,焚毁佛像和佛经,坑杀沙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灭佛运动。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5)

直至公元 452 年,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继位,下令复兴佛教,倾全国之力建造武州山石窟,后来称之为云冈石窟,佛教才又逐渐兴盛起来。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6)

所以,这一尊公元 467 年铸造的佛像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高肉髻,着袒肩式袈裟,左手下垂,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莲座上,座下有一四足方床,有火焰背光,火焰纹为北魏佛造像常用纹,原为西域佛教艺术中的忍冬纹,在中国经过本土化逐渐成为反 C 型火焰纹。

铭文:皇兴元年八月十八日弟子姚景造,符合北魏小金佛造像者多为个人的特点。

接下来这一尊隋代佛像也是在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灭佛运动之后铸造。在经历了北周灭佛时期之后,复造的佛像大部分在恢复旧有的样式,所以此时的佛教造像带有明显前朝遗风。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7)

隋 开皇七年(587)

鎏金铜观音立像

高 15cm.

估价:港元 60,000 - 80,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造像艺术的大发展时期,虽然受到灭佛运动的冲击,但因为时事动荡、皇室信仰的影响,人们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传播之兴盛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时期往往文化大繁荣,比如春秋战国、比如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一切价值要重新评估,士族和贩夫走卒同样惶惶不可终日。佛教以妙法玄理和报应轮回安慰着在战火中挣扎的众生的同时,也在中国扎根壮大。

于佛教建筑艺术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高层佛塔,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8)

敦煌 278 窟 菩萨 隋代

隋代的菩萨多颔首挺胸,婷婷玉立,姿态曼妙优美,无论佛与菩萨皆衣薄贴体,纹饰处理上大幅度简化,只在与佛像或菩萨身姿相映衬的线条上作表达,造型更趋写实。

从隋、唐开始,便盛行一手持柳枝,一手持净瓶的观音造像。观世音遍洒甘露法水,令众生了悟菩提,是为慈悲为怀,普洒佛法。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9)

鎏金铜杨柳观音立像

高 25.5 cm.

估价:港元 1,800,000 - 2,800,000

观音立于莲花台座,下承一六方开光底托。右手持杨柳枝,左手下垂持甘露瓶,颈戴项链,腕穿手镯,下身裹裙,发束高髻,中有一阿弥陀佛像。

此类观音菩萨立像为典型唐代作品,菩萨脸圆带方,眼下视,鼻翼宽,嘴型阔,表情平静祥和,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笑容转变为自省而内敛的笑意。让人感到既有出世的超然与神圣,又有入世的情怀与亲近。

唐代,封建王朝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统一,佛教艺术也空前的实现高度融合一致,体现在佛造像上便是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原审美的唐代标准,通常无论佛及菩萨均符合人体比例,服饰轻薄,佛造像的外在造型同样体现出内在精神和个性,可视为中国高古雕塑艺术的巅峰。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0)

唐代泥塑菩萨像

由于受汉传佛教的影响,唐代的佛像面部都非常丰满,鼻子高高的,樱桃小口,身材都是以胖为美,经常讲,唐代的宫女像菩萨,菩萨像宫女。

引人注目的是这尊佛像优雅的优雅的立姿,头、胸、腹古典似地以不同角度倾斜成三道弯。这种“三弯”的姿态体现着体态美和生命力,广泛存在于中国舞、印度舞等东方系舞蹈中。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1)

菩萨像 敦煌249窟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2)

西藏 十三/十四世纪

鎏金铜嵌银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 40 cm.

估价待询

头饰螺发,以青金石混合动物胶涂蓝,与佛经中描述佛为“绀青螺发相”,而菩萨头上便没有螺旋。右手施降魔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双腿结全跏趺坐,为释迦牟尼成道的经典标准像。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3)

此尊造像轻挑眉毛、额宽下颌窄,表情柔和,符合尼泊尔的造像特点。而白毫嵌绿松石,袈裟衣边明显突起的错银连珠纹则是藏地藏传佛教的审美。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绿松石是“醒石”,象征着指点迷津、警示愚顽的图腾,80%以上的藏传佛造像和法器都镶嵌绿松石。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4)

释迦牟尼佛坐像 15世纪 西藏

佛造像大致可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支。

汉传大多受到犍陀罗等集中造像风格的影响,造型相对简单,人物敦厚温和,大多一头二臂;藏传主要接受印度密教等艺术流派,以愤怒形象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形,坐立舞等姿态各异。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5)

清乾隆

青金石喜金刚立像

高16.3 cm.

估价:港元 180,000 - 250,000

就收藏价值而言,在藏传佛像里,忿怒相比吉庆相价值高;菩萨装高于佛装。以材质稀缺昂贵、品相精致完整为佳。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6)

元 天历二年(1329年)或更早

漆金铜橛金刚坐像

高 25.5 cm.

估价:港元 600,000 - 800,000

此尊金刚坐像与大理王朝的忿怒相铜像相仿,但是造像风格更为精细。

佛像的收藏和研究兴于海外市场, 2000 年以后,国内佛像收藏才开始升温,但仍有极大潜力可挖。

海外和国内藏家审美品味也大相径庭,前者热衷于高古佛像、汉传佛像,在欧美拍卖市场中,也是北齐、北魏、隋唐时期的佛像占据主流,而国内藏家则热衷于追捧明清佛像,特别是宫廷佛造像。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7)

明宣德

御制鎏金铜四臂文殊菩萨坐像

「大明宣德年施」楷书刻款

高 25.5 cm.

估价:港元 5,500,000 - 8,000,000

文殊菩萨,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四臂鎏金铜文殊菩萨像中有数件刻永乐年款,但刻宣德年款的例子却不为多见。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8)

明永乐/宣德

御制鎏金铜菩萨像

高 13.3cm.

估价:港元 2,400,000 - 3,500,000

观音半跏趺坐于莲座上,手持祈祷印,下身系裙,肩有飘带,身戴珠宝璎珞,头戴五叶宝冠,整体铸造精细华美,金水饱满,体现了明初宫廷藏传佛像精湛的水平。

因为年代、风格、佛教宗派等不同,有些读者观赏佛造像的时候,有时会分不清佛和菩萨,其实从坐姿可以判别一二。

一般来说,全跏坐(或称结跏趺坐)为如来坐,半跏坐为菩萨坐。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19)

结跏趺坐: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腿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0)

半跏趺坐:即单趺一足,跏于另一足上之安坐法,半跏趺坐亦称菩萨坐。其中半跏思惟坐仅有一足上盘,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颊、低首侧身的冥想沉思状。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1)

敦煌 205 窟 半跏菩萨

金刚总持又称执金刚神,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本初佛、原始佛,尤为噶举派所尊崇。形象多见手执金刚铃及杵于胸前,代表智慧与善巧的结合。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2)

十五世纪

鎏金铜金刚总持坐像

高 22.5 cm.

估价:港元 500,000 - 700,000

本金刚总持像的裙上錾华丽的缠枝莲纹,纹饰工整有规律,与永乐宣德御制瓷上的青花缠枝莲纹相呼应,也同永乐朱漆挟经板上的戗金缠枝花卉纹饰异曲同工。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3)

菩萨塑像优雅,慈眉善目,赤足安立,左手施触地印,右手则持莲蕾上举至肩。顶有肉髻,头戴五叶花冠,发绺披肩,双眼垂视,嘴带微笑。身缠众宝璎珞,踏于莲台法座。光背边缘锤绕卷草纹样一圈,上下沿则饰以细密连珠。手脚及面部见肉泥金。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4)

清乾隆

铸铜锤胎菩萨立像

高 58.5 cm.

估价:港元 800,000 - 1,200,000

所谓“见肉泥金”,就是佛像泥金脱落露出的底。一般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手脚、面部、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底,肩弯、衣褶处多有积尘包浆。贴金、涂泥金佛像更易脱落。观察见肉泥金也可佐证佛造像真伪。

当佛教传到中国汉民族地区后,汉文化的传统观念也通过佛像工匠、佛画作者反映在佛的容貌和服饰上,因此在汉地的寺庙中出现了众多的丰颊广颐、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富含汉民族心中“福相”特征的佛和菩萨形象。

例如下面这一幅观音像,就呈现出汉民族的普遍审美情趣。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5)

莲池观音像

192 x 92.5 cm.

估价:港元 3,500,000 - 5,000,000

此画绘白衣观音,悠然坐在莲池亭台间,斜倚栏杆,并俯视莲池中盛开朵朵的莲花,后方还见假山及数株紫竹,石上栖身一枝金刚鹦鹉。观音头戴宝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其右栏柱上置一杨柳净瓶,左下角有善财童子赤足立于岩上,其双手合十呈礼拜观音貌。

另,对看过《甄嬛传》的亲们多一句嘴,此画中央高处并钤有满汉合璧的“和硕果亲王之宝”藏印。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6)

果然,果郡王品味如人,不俗。

这是一件极有可能是御赐给活佛的缂丝唐卡。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7)

清初

缂丝六臂大黑天唐卡

78 x 38 cm.

估价:港元 4,000,000 - 6,000,000

顺治时期,世祖皇帝特邀格鲁派的五世达赖来访北京。五世达赖接受了邀请,于 1652 年出发,在北京逗留了近两年后回到西藏,期间收到许多清廷赠与的礼物。此件缂丝六臂大黑天唐卡不但具有格鲁派造像的特征,其作工精美细致,用色明亮多变,极具宫廷风格,非常有可能便是当时赠送给五世达赖的皇家礼物之一。

除了佛造像,还有法器。

普遍意义上,在宗教寺院内、修行之人,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所用器具或具有一些特殊功效的器具都可称为法器。佛法赋予了他们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使之不再普通,也在收藏市场颇受瞩目。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8)

清十八/十九世纪

青白玉金刚杵

9.1 cm.

估价:港元 80,000 - 120,000

金刚杵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被密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与法铃一起使用有阴阳和之意。

金刚杵多为金银铜铁的材质,这种青白玉材质的金刚杵标明仪式性和观赏性远大于实用性。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29)

明宣德

局部鎏金铜金刚铃

「大明宣德年施」楷书刻款

高 22.2 cm.

估价:港元 550,000 - 800,000

法铃是喇嘛诵经作法时一刻不离手的法器之一,有碰铃和金刚铃等。法铃上半部分相当于佛身,下部相当于佛语,金刚于其心中,有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

以上两件属于藏传佛教八大法器,还有用于佛教庆典、宗教仪式的法鼓、象征法音的右旋法螺、一般以菩提子制成108颗的念珠、辟邪护身可携带的嘎乌盒、用以祈祷诵经的转经筒、供奉祭祀用的酥油灯。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0)

法鼓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1)

嘎乌盒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2)

右旋法螺

汉地的佛具和法器虽然各朝各代各有不同,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曲生吉,直生煞”的观念一脉相承,有“忌方直,尚圆融”的典型特征,具有庄严朴素的普遍审美。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3)

明永乐

鎏金铜鱼龙形三足供座

「大明永乐年施」楷书刻款

高 15 cm.

估价:港元 450,000 - 600,000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4)

历壬午年(1582年)

御用监造局部鎏金银锤胎经变图簋式炉

《万寿寺大明万历壬午年御用监造银重壹佰贰拾伍两陆钱》款

宽 39.5 cm.

估价:港元 2,000,000 - 3,000,000

有明一代的皇帝大多尊崇佛教,只有嘉靖帝信道教,在他统治期间,许多佛寺经阁荒颓失修。隆庆皇帝时,曾下令修葺两经厂,然而事业未竟便薨逝,其贵妃——信佛的明神宗之母李太后继续完成先帝遗志,自己出资命司礼监太监冯保修建护国万寿寺。

此件银炉便是供奉于万寿寺的御制的皇家礼佛器。器大重工、制作工艺尽显皇家御制工艺,制作日期也别有深意,万历十年——太子朱常洛出生、万历皇帝登基十年、隆庆十年冥诞等等。银炉款识所记银重一百二十五两六钱,以今天的重量换算为 4684.82 克,与银炉实际重量 4717 克竟相差无几,匠心可叹。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5)

明永乐

朱漆戗金如意宝珠吉祥纹经文挟板

长 79.5 cm.

估价:港元 120,000 - 180,000

包括金轮、宝伞、金 鱼、宝瓶、妙莲、海螺、盘长、宝幢等八种图案或器物的“八吉祥”纹样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的 敦煌绢画上,逐渐成为汉地佛教重要装饰纹样,广泛应用于各类器物中。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6)

清十八世纪

织锦八吉祥杂宝纹佛坛供桌围

97 x 97cm.

估价:港元 120,000 - 180,000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7)

清乾隆丁巳年(1737)

青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罗汉盖钵

宽 19 cm.

估价:港元 1,500,000 - 2,500,000

汉地佛教法器除少数装饰精美的器物外,更多的为素器,法器 素朴、清净、不重雕饰的装饰风格体现了佛教审美中“禅”的意味,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勾画罗汉的青花盖钵。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8)

清乾隆

《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刻本

34 x 12 x 2.8 cm.

估价:港元 80,000 - 120,000

清代宫廷中有很多佛堂,大部份都建于乾隆时期。笃信佛教的清朝皇帝平日都习惯抄写经书,尤其乾隆皇帝无论国事多么繁忙,都会坚持每日抄写经文。

佛教自两汉之际进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至唐代达到鼎盛,一方面有佛法佛理适应本土化发展,一方面也离不开统治阶级的追捧和支持。反观发源地印度,公元十三世纪初,佛教已在印度消亡,而最初的小乘佛教在中国却适应发展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弘扬和发展。

而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像雕刻开始盛行,所以大乘经典中有许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佛教兴盛推动寺宇、佛像广布,而礼佛寺庙、佛像的发展又促进了佛教的深入人心。

在佛法中,与最初弘扬“真善美”理念相比,“西方极乐世界”“鬼神报应”似乎更加深入人心,当时人们认为修补佛像胜造七级浮屠,可谓最直接积累福报的方式。所以,佛造像与一般工艺品不同,虽然在今天的资本市场被大大低估,但是其艺术价值、历史人文价值仍然历久弥新。

每尊佛造像,都是古人对佛的崇敬和虔诚皈依,供养人耗尽财力,工匠用尽力敬造,这是功德。

另一方面,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而言,佛家思想已经融入日常,化于无形。

彼时,除了出家人和信佛之人,很少有人用“缘分”“刹那”这样的词语,而今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对“有缘”“三生有幸”“回头是岸”“弹指一挥间”信手拈来。

故而,与各位相遇于此,共赏佛像之美,共沐佛光,实乃缘分,感恩感谢。

更多精彩文章,请扫一扫关注艺术维C

【版权归艺术维C所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C_loveart

◯ 作者:黄寿之

如需转发到其他平台,请联系“艺术维C”

法律顾问:广大律师行彭明致

如何看佛像造像(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3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