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带什么意思(沐猴而冠一说)
“沐猴而冠”,普通的读者对于这个成语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往往从字面的意思看,把“沐猴”二字拆开,就是给猴子洗洗然后戴上帽子,就人模人样了事实上,“沐猴”二字整体上是一个名词,是楚人对于猕猴的一种称呼,带有地域性的特点《诗经·小雅·角弓》中有句“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的话,三国时吴陆玑注疏说,“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晋左思《魏都赋》中也有“造沐猴於棘刺”的句子,大致亦足以印证楚人谓“猕猴”为“沐猴”的语言习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沐猴而冠带什么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沐猴而冠带什么意思
“沐猴而冠”,普通的读者对于这个成语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往往从字面的意思看,把“沐猴”二字拆开,就是给猴子洗洗然后戴上帽子,就人模人样了。事实上,“沐猴”二字整体上是一个名词,是楚人对于猕猴的一种称呼,带有地域性的特点。《诗经·小雅·角弓》中有句“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的话,三国时吴陆玑注疏说,“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晋左思《魏都赋》中也有“造沐猴於棘刺。”的句子,大致亦足以印证楚人谓“猕猴”为“沐猴”的语言习惯。
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则来自于《史记》,在《项羽本纪》中记载说,项羽引兵冲入咸阳城,大肆杀戮,烧秦宫室,大火几月不绝;又搜刮财宝妇女准备东去,这时有人劝他说,关中这个地方有险可守,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了看这残破的样子,又思念着故乡,一心想着东归,就回答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有如锦衣夜行,谁能看见?于是劝说者韩生就对别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为楚人,这里的“楚人”,是特指,就指项羽其人,设若联想起上文所说的楚地的语言习惯,则韩生,或者说司马迁,用语形象而贴切,就实在是创造语言的大师了。
自司马迁而后,此成语多为人所用,如《晋书·张载传》中就有“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尔,尚焉足道哉!”的话,《汉书·伍被传》中也有“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沐猴而冠’耳。”的句子。词语衍变,自汉以降,亦有将此成语写作“衣冠沐猴”、“沐猴冠冕”的,但词意似乎并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变化,或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都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在以人为主导的自然界中,猴子也会学人,戴上帽子,几乎很像人,但终究不是人,于是就成就了一个滑稽的小丑的形象,而在人所构成的社会中,偏偏却还会有太多的猴性尚未泯灭的人,虽然也穿着衣服,戴上帽子,但仍然却还是只猴子,尽情地表演者。然而,终究有人是清醒的,在他们看来,只有在大澡堂子里大家是一样的,出了门,也不过是给猴子戴了帽子,即所谓沐猴而冠,于是人就不是人了,成为一种特殊的动物,这即为社会的本质属性罢。
看上去这似为皇帝的新装,汉时的韩生喊了出来,不过,他终究付出代价了,生猛而愚钝如楚王者,委实是容不下他的,于是,司马迁写到:“项王闻之,烹说者。”然而
强权纵然霸道,后人还是从充满血腥的史书中看见,沐猴而冠,终究还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