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别有多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提纲·序】
对中国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正值战乱年代,而那些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来看的读者,无疑都对这段历史充满着无限的遐想,这种失去客观角度的感受与正史《三国志》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此文主要就两部著作在叙事方法、人物描写、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梳理和探讨。(全文约4500字,阅读需15分钟,耐心读完,您会对两部著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叙事方法上的差异
1. 叙事的真实度
大家知道《三国演义》是史实与虚构的结合体,小说演义不可能做到全部遵从史实,因为作者是需要通过虚构后的艺术加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取向,这是正史编写做不到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又如草船借箭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吴国的孙权上,作者罗贯中之所以要这么虚构创作无疑是要体现诸葛亮是智慧化身的臆想。类似的例子当然是不胜枚举的。作者通过对一个个人物和事件的虚构,并巧妙地合理地将情节串联起来,让人读后有种身临其境的亲近感受,这也正是《三国演义》为什么脍炙人口的原因。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233~297),三国时期人,蜀国灭亡时,他31岁,东吴被晋灭时他48岁,他经历了三国时期,在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时,开始编写《三国志》。由于晋是承接魏而得天下,陈寿又是晋臣,所以把魏奉为正统也就不足为奇,这也足见他是审时度势的。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在当时是现代史,他也正好经历了那段时期,所以是有条件去挖掘和查证真实史料的。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比较接近历史。
2. 叙事结构的不同
《三国演义》描写的三国时期有百年之久,人物数百,事件众多,头绪纷繁复杂,叙事要做到基本符合史实,又要迎合艺术情节,在结构处理上是有难度的。然而作者却精致构思,将全书各章回写得脉络清晰、井然有序,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这无不体现出作者宏伟而缜密构思的才华。
《三国演义》开创了中国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它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势力集团的军事斗争为主线,在宏大而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学艺术脸谱,上演了一幕幕气贯长虹的战争场面。全书分为黄巾起义、董卓祸乱、群雄争霸、三足鼎立、三国归晋五个部分。全书构思宏大而又缜密。
《三国志》的叙事架构没有一体化特点,它是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别国史。全书从篇幅来看《魏书》占据了一半的篇幅,共三十卷;《吴书》占据了三分之一,共二十卷;《蜀书》约占六分之一,共十五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全书只有本纪和列传,而本纪是叙述君主政绩,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三国志·魏书》分别为曹操、曹丕、曹叡写了本纪;《三国志·蜀书》则为刘备、刘禅写了先主传和后主传;《三国志·吴书》为孙权写了吴主传,为孙亮、孙休、孙皓写了三嗣(继承人或子孙)主传。《蜀书》《吴书》均没有本纪,只有列传。因为陈寿本属晋朝臣子,晋得天下是承魏而来,故陈寿视魏为正统就不足为奇了。
二.人物描写的差异
1. 曹操的性格、形象在两部著作中的不同
作者在《三国演义》中把曹操描述成“奸雄”的形象,在曹操历经的战争中,更多的是表现他奸诈、虚伪的方面,例如:“吕布追杀刘备,谋士曾劝他借此时机除掉刘备以绝后患,他却出兵帮助刘备打吕布”。人们都很奇怪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曹操是要借助刘备的势力攻打徐州,因为徐州曾经就是刘备的地盘儿,他也深受当地民众的拥戴。果然不出所料,最后徐州落入曹操的手中。所以小说更多表现的是曹操的心机与狡诈而不是他的军事天赋。
看看《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对曹操的两段评价吧!(译文):
(1)曹操小的时候聪明灵慧,懂权谋,为人放荡不羁,他没有具体的营生,因此没人认为他与众不同。唯有梁国人乔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是旷世奇才。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大乱,不是杰出的人才来挽救是无济于事的。能安定天下的人,恐怕就是您了!”这里给予曹操极高的评价。
(2)汉末,天下大乱,英雄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袁绍拥有四个州,势力是最强盛的。曹操智谋过人,武力雄冠天下,他不仅通晓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治国之道,还熟知韩信和白起的军事谋略。依照能力安排官职而不是徇私情;他心胸豁达,终将成就宏图伟业;他深谙谋略,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杰出的人才啊!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称颂曹操的军事天赋(译文):“曹操的军事才能,是没有人可以超越的,他的用兵之道可以与孙子相媲美”。也曾说:“先主也经常称赞曹操的才能”,这说明刘备也是肯定了曹操才能的。
可见《三国志》中的曹操是机智聪明有胆识,是个旷世奇人,有济世之能的人才。
2. 周瑜的性格、形象在两部著作中的不同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算是耳熟能详了,周郎的洒脱、青年才俊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足以说明《三国志》里的周瑜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很美好的。然而《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述成心高气傲,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嫉妒诸葛亮,甚至太攻于心计,最后毒气攻心身亡。
陈寿的《三国志》是这样描述周瑜的(译文):周瑜容貌英俊、精通音律、足智多谋、善于军事谋略,为人心胸宽广,谈吐举止高雅。
这里还需要提到一位吴国的开国元勋-程普,程普绝非东吴等闲之辈,他可是三朝元老,早年跟随孙坚攻城略地,屡立战功;后为孙策英勇作战,功勋赫赫;最后为孙权讨伐江夏黄祖,开拓疆域。可谓国家栋梁,朝廷重臣,江表之虎臣。由于他年纪大,资历老,战功高,所以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广受尊重。
资历深的程普对周瑜这个刚刚提拔的青年才俊自然看不惯,起初周瑜的地位还不是很显赫时,双方倒也相安无事,但毕竟“长江水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周瑜的才能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发光大,在赤壁大战前临危受命成为东吴军事主帅,程普自然也就成了他的助手,这下程普受不了了,于是“颇以年长,数陵侮瑜”,就是倚老卖老,对周瑜冷嘲热讽,屡屡加以欺侮的意思。
面对程普老将军的无端“陵侮”,周瑜并没有以毒攻毒进行回击,而是以大局团结为重,用若谷的襟怀去包容,“折节容下,终不与校”。凡有军机要事,还以诚心请教,对程普恭以晚辈之礼。“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周瑜谦逊诚恳的态度,逐渐感染着程普,老将军对周瑜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自敬而亲重之”;同时奔走相告,逢人便夸赞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意思是说:“与周瑜交往,好像喝了醇厚的美酒,身不由己地就被陶醉了,说明周瑜是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宏大,很值得交往的人”。
从此将帅之间更加团结,在共同对抗曹操大军的赤壁之战中两人携手同心、同仇敌忾。由此可见,周瑜并非是心胸狭窄之辈,相反他是个心有大志,图报国家且品德修养高尚的人。
三.历史事件的差异
1. 铲除董卓事件的差异
王允巧用美人计铲除董卓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演绎得引人入胜,然而在正史中,貂蝉这个人物根本就不存在,这仅仅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而已。
那么吕布为何要除掉董卓呢?以下两段译文可以揭示出真正的缘由:
(1)《三国志·吕布传》的记载(译文):当时吕布曾是丁原的手下,在董卓的利诱下杀掉了丁原,为董卓立下大功,令董卓控制了汉末朝廷,得到董卓的重用,并收为义子。然而好景不长,两人的关系却出现了较大的危机。
(2)《三国志·吕布传》的记载(译文):董卓性情暴虐、心胸狭隘,愤怒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不计后果的事,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就拿起手戟刺向吕布,幸好吕布躲得快才没有被伤到,事后吕布向董卓道歉,董卓虽然气消了,但吕布却对此耿耿于怀。以后,董卓还派遣吕布为自己看家护院,吕布这时也不闲着,与其侍女勾搭上了,由于怕事情败露,所以总是心存忐忑。
当然最后让吕布决定杀掉董卓的是司徒王允,他虽然没有利用貂蝉挑拨吕布与董卓之间的关系,但却利用自己与吕布是同乡的身份对其劝导,最后终于说通吕布杀了董卓。除掉董卓,对于王允来说是为国除害。而对于吕布而言则是完全出于自保。
2. 赤壁之战事件的差异
赤壁之战,发生在孙刘联盟与曹操集团之间的战争,在整个三国历史是浓墨重彩的桥段,也为世人留下了耳熟能详的故事和经典,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周瑜打黄盖、火烧赤壁、关羽单刀会、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然而在正史上这一切几乎都无法求证。
本节只想澄清其中两点:蜀吴联盟的主角是谁?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败在火攻?
《三国演义》中,将这次蜀吴联盟胜利的功劳大都归于诸葛亮和周瑜,其间诸葛亮神机妙算、智计百出,周瑜身为前敌最高长官则是指挥若定,智勇双全。而孙权、刘备作为一国之君不过做了做幕后工作;关张、黄盖这些武将则是听令行事。
关于赤壁之战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几乎没有记载的,只是一笔带过,在先主传、吴主传、诸葛亮传中也只有零星的记录,对此次战役描述相对清楚一些的就是周瑜传。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谁是蜀吴联盟的最高指挥者了,当时蜀军败走当阳,撤至夏口,刘备派孔明到东吴说服孙权。孙权令周瑜、程普、鲁肃带领水军跟孔明一起与刘备会师,而孙权却没一起来,此刻前线指挥的最高长官应该就是刘备了。
《三国志》中反复提及刘备在前敌指挥作战,而且总是单独提及刘备,即便提到刘备与周瑜同场的时候,也都是把刘备放到周瑜前面,仿佛赤壁大战的中蜀吴联盟的主角是刘备,而周瑜只是配角。仔细分析后就不难发现,原来《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把蜀吴联盟大战曹操的丰功伟绩都算到了诸葛亮和周瑜的身上了,这不免让人唏嘘!
而《三国志·周瑜传》中对这次战役的过程有着比较清晰的表述:
孙权派遣周和程普等与刘备合力抗击曹操,两军相遇在赤壁。这时曹操的军中开始有瘟疫传播,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败了,败退到江北岸扎营。周瑜则在南岸安营。
周瑜的部下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很难与他们相持下去。看到曹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用火烧打败他们。”(提示:火攻是黄盖提出来的,并非诸葛亮),于是取来蒙卫门舰数十艘,船上载满柴草,草上都浇上油,然后用帆布盖好,再在上面插好牙旗,预先写好书信交与曹操说要投降。然后预备快艇跟在大船后面,依次向北岸划去。
曹操军队的将士都以为黄盖来投降,正伸着脖子指点着看热闹。这时黄盖放开所有船只,同时点火。凭借猛烈的风势,大火很快烧到岸上营寨。顷刻间,火光冲天,人马烧死的、溺水死者无数,惨不忍睹。曹军败退,返回守卫南郡。刘备与周瑜等人共同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人据守江陵城,自己径直返回北方。
顺着正史进一步探究我们就很清楚了,曹军被打败而死伤过半的主要原因是瘟疫和饥饿,而不是被火攻,更不是死于两军的拼杀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曹操军中大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如果从两军的实力来说,曹操的军力虽没有小说里说的八十万人那么夸张,但十几万人总是有的,而当时蜀吴的联军只有两三万人,那么缘何实力占优的曹军不敌弱小的蜀吴军队呢?很显然就是以上阐述的缘故吧!
总结:
我们在阅读演义小说时,一定不要忽视正史的存在,否则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偏差,《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以《三国志》为参照杜撰的。虽然《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雷同的部分,但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所以我们在欣赏《三国演义》的时候,不要忽视《三国志》的存在,因为《三国志》更能让我们接近真正的史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