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松江拖拉机厂历史(一个老拖拉机厂的振兴)

国营松江拖拉机厂历史(一个老拖拉机厂的振兴)(1)

浙江省永康拖拉机厂根据农村需要,研制出适合南方水田作业的工农-3型小手扶拖拉机。成批生产后,供不应求。

——《 人民日报 》( 1983年1月29日 1版 )

近日,记者走进四方集团厂区,看到一辆两三米高、外形时尚霸气绿色拖拉机。车头酷似变形金刚,独特的三角履带行走系统十分适合南方水田作业。据介绍,该款新产品日前已通过国家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

国营松江拖拉机厂历史(一个老拖拉机厂的振兴)(2)

永康拖拉机厂成立于1961年。

浙江四方集团公司创建于1961年,前身是永康拖拉机厂,是全国最早生产及出口手扶拖拉机和单缸柴油机的厂家。改革开放以来,该公司紧抓市场,致力创新,2017年完成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21.9%,产品行销55个国家和地区。

摸准市场脉搏

正值上班时间,偌大车间内机器轰鸣。长达百米流水线上,一个个拖拉机零部件依次经过各个工作台,经过工人们灵巧组装,最终成为成品。旁边,一个展区内摆放着众多该集团生产的产品,其中一辆外号“小铁牛”的小手扶拖拉机引起记者注意。厂里老设计师李顺宝告诉记者,它曾是国内的“大明星”。

浙江四方集团公司一直以生产拖拉机为主,改革开放前厂里最畅销的产品是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它不仅马力大,还能耕地运输两用,一度供不应求。1979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包产到户后平均每个农户耕地面积并不大,这种适合大面积耕作的拖拉机滞销,永康拖拉机厂一度陷入困顿。

国营松江拖拉机厂历史(一个老拖拉机厂的振兴)(3)

工农-3型手扶拖拉机外号“小铁牛”。

市场经济讲究面对市场,厂领导决定下田头调查下。南方水田地里,进不了大型机械,农民们只能用水牛犁地。养牛一年花费一千多元,还不包括人力成本。一番考察下来,大家心里有数了。没多久,工农-3型小手扶拖拉机问世,外号就叫“小铁牛”。

关于“小铁牛”的特点,当时农民们总结了一句顺口溜:“价格相当一头牛,效率胜过牛两头,没有机耕路,两人可抬走。牛的活儿它全会,配上时泵,还能把水抽。”“小铁牛”量产没多久,就登上当时农机“热销榜”。据李顺宝回忆,1983年春耕期间,还出现了江西、安徽等地汽车在永康拖拉机厂西大门排成“汽车长龙阵”,日夜排队等待装运“小铁牛”景象。

此后永康拖拉机厂抓住市场,针对南方水田作业特点,生产了适应各种需求的农机产品,包括多种型号的工农型手扶拖拉机、轮式拖拉机,耕整机、联合收割机以及配套柴油机等,受到市场欢迎。

抓住创新牛鼻子

今年51岁李红阳最近有点忙,临近年底,作为浙江省四方现代农机装备研究院负责人,他每天都要到各个实验室看看,了解重大科研项目的最新攻关情况,帮助解决研发中的新问题。

为了加大科研实力,2013年5月浙江四方集团成立了四方现代农机装备研究院。研究院下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拖拉机研究所、柴油机研究所、收割机研究所等机构,拥有各类科研人员三百多人。研究院目标是加强智能化水田滩涂、丘陵微耕作业成台套农机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改变目前国内水田作业、滩涂作业无法大规模开展的局面。

国营松江拖拉机厂历史(一个老拖拉机厂的振兴)(4)

工人正在试开新研发的轻型履带拖拉机。

SF-752、SF-502轻型履带拖拉机是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据李红阳介绍,它是专门为解决水田保护性耕作而研制的一款动力机械。外壳采用高强度尼龙材料,车身高、重量轻,动力达到75马力,重量却比老式的同类型机器轻了500公斤,因此在作业时不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原来,2000年以后国内拖拉机功能开始朝向微耕机和大型履带拖拉机两个方向发展。在北方,马力高达两三百马的大型多功能拖拉机早就实现量产,而在南方,适用于水田作业的大型拖拉机却一直很少。从2013年开始,李红阳和他团队就开始埋头攻关,图纸几易其稿,产品实验进行了十数回,终于实现量产。

其实不止轻型履带拖拉机,据了解,目前四方现代农机装备研究院拥有专利100项以上,新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一亿元。

趟出发展新路子

在浙江四方集团新厂区一角,一台台下线的柴油机正忙着包装,等待出口。李红阳告诉记者,目前四方集团农机产品外销占80%以上,产品遍布亚非拉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80年代,四方集团就开始拓展国外市场,产品最早出口到印尼、斯里兰卡等地。早些年,四方集团针对孟加拉国农民使用特点,生产了水凝式柴油发动机,一进入市场就收到了人们欢迎。如今孟加拉国农民使用的手扶拖拉机,基本上都是四方牌产品。此外,在多个国家,四方产品还享有进出口免检殊荣。

国营松江拖拉机厂历史(一个老拖拉机厂的振兴)(5)

等待装运出口的四方柴油机。

除了出口,四方集团这些年还发展了新业务。2008年,四方集团整厂搬迁到开发区,占地六十万方的老厂区就此闲置了下来。这些厂房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保留完整,厂区内设施、道路透露浓浓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情,正是拍摄年代剧的好场所。不少影视企业上门登门拜访,希望能够在此拍摄。

于是从2009年钟汉良、释小龙等人在这里拍摄《火线追踪》至今,四方老厂区已陆续接纳了10多部电影和连续剧的拍摄。据悉接下来,当地或以现有工业遗存为载体,将老厂区打造成集影视拍摄、主题公园以及道具制造为一体的“工业好莱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