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文化思维模式(2341找到以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支点)

原标题:234+1找到以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支点——记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

产业文化思维模式(2341找到以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支点)(1)

今年3月份,广东白云学院计文波国际时尚设计学院的学生身着时装在高州贡园走秀。 谭家富 摄

234,是广东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农业产业园)的数量;1,指的是广东省在全国首创的功能性产业园——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以下简称文化服务产业园)。2020年11月,它肩负着文化赋能、品牌强农的使命而诞生。

农业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底色,农业品牌具有最丰富的人文内涵,但是在商业世界中,中国农业品牌培育普遍落后于其他行业,这一不平衡的现象暴露出现代农业的短板。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234+1的组合,是广东省以文化激活现代农业机制创新下的精心设计。产业园不算新鲜事,“功能性”却在2020年是头一桩,以“文化服务”为主业的功能性产业园也是目前国内唯一。

今天是中国品牌日,以“文化赋能 品牌强农”为使命的文化服务产业园也走过了500多天。“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这500多天里,文化服务产业园给大众留下印象的,除了广东农产品频频出圈走红网络之外,以文化为支点“撬动”而释放的能量远不止于此。

创新的力量——

体制机制设计 让农业种出“市场”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广东农业的旗舰队。2018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建设18个国家级、235个省级、7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梯次发展格局,实现了主要农业县、主导产业与主要特色品种“三个全覆盖”,是农业生产的精锐所在。除了几家非生产性产业园之外,文化服务产业园的服务对象,从1∶160,扩大到1∶234。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都以生产性为主。以农业经济的运行模式,是“种了养了再卖掉”,相应地,产业园主体的市场洞察力和品牌辨识度都是弱项。

那么,谁来帮助农业产业园将农产品卖出去?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创建农业产业园的过程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胆设想、积极推动,在100多家生产性产业园陆续成立两年之后,曾经考虑设立“品牌服务产业园”,以帮助农产品打品牌卖好价,务求实效的指向非常明确。而后来确定以“文化服务产业园”为名,则显示了更长远的眼光与更大的格局。不久前,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在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群中,文化服务产业园相当于“园中园”,是大脑,是机制,也是组织者。以“产业园”服务“产业园”,以“1”为圆心向“234”辐射,这是广东农业从顶层自上而下的一次创新尝试。

经过500多天的运营,文化服务产业园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成立全国首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创建首个农业VR影院,建立农业产业园专题VR矩阵;

打造全国首个农业农村元宇宙虚拟人物;

开创百千田头直播,推进建设农产品直播第一县;

挖掘首个“市场驻村”新模式,服务提升遂溪圣女果“亿元村”;

创新推出荔枝、丝苗米、化橘红等农产品慢直播,累计直播破1万小时纪录;

联动品牌、电商企业开创“品牌助农”新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单次销售柑橘10万斤;

探索农产品预售、定制、众筹、拍卖、认养、跨界联名、文创组合等新型销售模式,延长农产品销售周期;

推出田头音乐会、稻田走秀、农产品主题说唱等新兴文化传播方式,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

带动服务的农产品销量增加约30%,实现20%的品牌溢价;

……

一手连着农民,一手牵着消费者。如果说“234”生产出来的是产品,那么“1”带出来的就是市场。

2022年1月,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考察文化服务产业园之后指出,文化服务产业园要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多模式推进、多利益链接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赋能三产融合的“主阵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表示,文化服务产业园要素资源聚集是重点,要成为乡村振兴成果展示的窗口。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批“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产业园产品品牌(含企业自有品牌)达到6374个,其中:新增公共品牌189个、新增企业品牌1121个,广东荔枝、梅州柚、徐闻菠萝、广东丝苗米、英德红茶、新会陈皮、翁源兰花等一批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名气响亮。

截至2021年底,粤东西北191个产业园带动农户99.0631万户,其中订单农户40.9262万户,吸引返乡创业人员47880人,吸纳农民就业人员704673人。产业园内农民可支配收入23763.60元,比产业园建设前收入增长了27.98%。

这是体现广东创新与担当,践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意的力量——

“数字+文化”赋能 提升农业价值链

抓住了品牌,就是抓准了市场,抓准了优化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那么谁是农业文化的演绎者与传播者?

文化服务产业园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始终以文化赋能,品牌强农为目标。将文化挖掘与品牌建设贯穿服务模式中,让农产品卖出文化,卖出市场。

品牌塑造离不开媒体的力量。媒体是品牌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推动者,在内容创建、场景营销和资源链接等方面作用巨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因此被列为文化服务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之一。

广东人爱吃、会吃。潮汕单丛茶、茂名荔枝、德庆贡柑、梅州金柚、增城丝苗米……“粤字号”优质农产品众多,从2021年4月开始,一场规模庞大的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百家手信评选活动持续了一年。文化服务产业园面向全省产业园征集产品,开展了包括茶叶、荔枝、丝苗米、水产、花卉、畜禽预制菜等多个专场农产品选品会,实现产销对接、直播带货、行业交流,一批手信产品实现“组团出道”。对消费者来说,能免去“选择困难”;在采购商层面,省去了考察的时间;对供应商而言,能接触更多销售渠道和采购商,当然也吸引了很多消费者来问“要链接”。

数字+文化,农业变得新潮,科技感、时尚感十足。

农产品拍卖、微综艺直播、村播达人直播带货……这两年,通过网络节+云展会的创新营销模式,“惠来五宝”(鲍鱼、凤梨、荔枝、隆江猪脚、鱼丸)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

2022年1月,德庆贡柑迎来一个特殊的管家,全国首个农业虚拟人物“小柑妹”正式上线,这意味着广东率先实现农业元宇宙“破冰”,跨越第三空间赋能农业智慧管理。

2022年3月,一场1440小时的百年化州化橘红树慢直播正式开播。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全球网友化身“农场主”,通过网络收看化橘红古树生长的日与夜,见证开花结果的全历程。

几乎同时,“高州荔枝赏花叹蜜游”活动接受全网围观。以荔枝花为主角,汉服圈、时尚圈、摄影圈等各路大神齐聚,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高州荔枝”相关话题触达超1亿人。

作为一种高端水产品,青蟹在南方名气很大,但消费者却鲜少知道“南沙青蟹”。2020年初,文化服务产业园为“南沙青蟹”进行品牌建设规划,从0到1打造高端水产品的价值表达。2022年1月27日,“南沙青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成为首个以“南沙”命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过去,新会陈皮是“和药”之首、药食同源佳品;如今,新会陈皮是国家级“非遗”、富民兴村标杆。在文化产业园的助力之下,2021年,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140亿元。

“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丝苗米素有“中国米中之王”之称,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丝苗米文化、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广东将舞台搬到田里来。2021年11月,在广东丝苗·籼米珍宝醉美稻田时尚秀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江门开平自力村碉楼群举办。在这里,人们欣赏别开生面的稻田模特秀,观看中国传统器乐表演以及一场粮食与文化结合的品牌破圈试验。

“品牌是一种认知,超级认知成就超级品牌。”百果园品牌战略顾问肖惠来认为,在文化服务产业园的新鲜表达带动下,广东的农业品牌摆脱了“土气”的刻板印象,变得年轻、鲜活,富有生命力,价值链得以提升。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系主任陈明教授认为,与商业机构相比,媒体在营销中具备快速互动、收集反馈的资源优势。文化服务产业园瞄准农业的特点和痛点,快速形成服务机制:以文化赋能和品牌创建为核心手段,通过“传媒+文化”激活现代农业,立足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提供一体化文化综合服务。

创造的力量——

挖掘“六边形战士” 助力人才振兴

近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山区,从工厂到田间,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理想的年轻人,重返生养自己的家乡,与乡亲一起觅出路,为家乡发展带来新的积极变量,悄然上演现代版“凤还巢”。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传统农民的形象,但事实上,新生代农民成功的门槛已经变高了。从过去竞相“跳农门”,到如今返乡创业成新趋势,这一届新农人既要会生产产品,还要能打造品牌,懂得售后服务,个个都是“六边形战士”。

2021年7月起,文化服务产业园推出“新农人·兴农人”系列报道,一批极富个性、又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新农人被带进大众视野。“硬壳蚝客”陈志文、“果业木兰”方晓霞、乡村墙绘师叶建基团队、“水果夫妇”邱稳庄和钟倩敏……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90后“新农人”,正成为广东农业的IP。

“德庆贡柑妹妹”陈慧,这个大学毕业到德庆种贡柑的90后“新农人”,从2013年起投身农业,现已成为一个管理3000亩贡柑园的“网红”农场主。在今年春节刚过她参与了一场“寅虎助农记”。陈慧为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群星村合作社做直播带货,2小时卖出1000多单。在省市县村镇联合发力下,10万斤柑橘6天售完。

当年轻的“新农人”能熟练把手机作“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时,传统农户也需要学习新知识。2022年3月,“一师十徒 以百带千”的直播培训在徐闻“菠萝的海”热闹进行。文化服务产业园为曲界镇仙安村委会和龙门村委会50名“学员”上课,教他们怎么用手机直播来卖农产品。

“怎么开直播?”“卖货有什么讲究?”一见到“老师”,龙门村农户戴机勇便拿出手机迫不及待地提问。他说学会回去,要教其他村民一起直播,让更多采购商走进徐闻,来采购菠萝。

广东农业在转型,广东农民也在转型。当越来越多农人开始娴熟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呈现乡土变迁,展示农村生活、书写时代风貌,他们也越来越显著地展现出中国农人文明进步、积极向上的形象。

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品牌赋能,促进文化与农产业共荣,文化服务产业园培育孵化人才队伍,壮大新时代建设文化强省的生力军。(黄旭君 樊静东 李金玺 魏变胜)

来源: 农民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