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怎么看待(上海人快被垃圾分类逼疯了)
“阿拉上海宁,最近不谈股票,不谈房价,甚至连朋友也不谈……一门心思统统扑在垃圾上。”
下周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将正式施行,城管部门同步开展执法。
生活垃圾将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个标准进行分类;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处以200元罚款。
“最近的搜索词”
有上海人说,“现在看到什么东西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什么垃圾?”
还有人调侃说,以后在上海相亲,介绍条件时要加一条“会垃圾分类”:
“只要你垃圾分类做得对,就会被一群大爷大妈夸奖……但这时如果不走快一点的话,就会有大妈拉着你的手问芳龄几何,有没有对象。”
这也是垃圾分类在国家决策部署下的骤然提速。北京等城市也在推进立法,不久都会进入“强制时代”。
#怎么搞懂分类?
上海出台了官方的投放指南:
这个分类教程,最重要的是“干湿分离”——不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干/湿”,而是:
“湿垃圾=易腐垃圾”
“干垃圾=归不进前三个类别的其他垃圾”。
比如海鲜壳、大块骨头、榴莲壳等,虽然是有机物,但因为难以被处理湿垃圾的机器打碎,就归入了“干垃圾”。
为什么要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离,从这个介绍日本“剩食回收运动”的视频可知一斑。日本强制规定厨余回收比例,利用厨余制成堆肥循环再利用,种植蔬菜瓜果。同时还重视“食育”,从源头让大家学会珍惜食物。
相比之下,还是下面这版“指南”更形象:
猪能吃的……叫湿垃圾
猪都不要吃的……叫干垃圾
猪吃了会死的……叫有害垃圾
可以卖出去换猪的……叫可回收垃圾
多考虑下猪,垃圾就能分对了。
(来自@-Liz-Ti- )
还有人开发了VR游戏版的“垃圾分类”,贴心不过如此了。
图源:@装甲战兔
#有什么苦恼?
有了指南和培训,为什么还是有一些吐槽呢?
除了分类标准需要反复操作才能形成习惯外,人们也发现了不少实操中的问题:
首先是“实施导则”中说垃圾投放时间一般设定在上午和傍晚两个时间段。
这对于早出晚归的“996”上班族来说,非常容易错过投放。
其次,不少小区要求投递垃圾时要“破袋”——就是把垃圾从袋子里单独倒出来,垃圾袋再作为干垃圾丢弃。
有人说,这让他想起老上海人每天倒夜壶的感觉;
有人则担心垃圾袋的使用会因此增多。
而且,倒出湿垃圾时,也很容易弄脏——日本是用可降解材质的湿垃圾专用袋。
作为应对,上海居民纷纷采购能干湿分类的大容量家用垃圾桶。
不好进行干湿分离的厨余垃圾,购进垃圾粉碎机打碎排入下水。
有居民担心这会增加下水道的排污压力。
也有人预测会出现绕过小区的分类垃圾箱,将垃圾丢到马路上的现象。
考虑到这种情况,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撤桶”,安排监控和巡逻。
还有小区通过发二维码,扔一次垃圾扫一个码,来实现监测管理。
也有条件好的地方, 给居民发放绿色积分账户卡,将丢垃圾与一些福利挂钩。
上海部分试点小区引入的食物垃圾处理器,小区自行处理湿垃圾75%。这种经验可能会被扩大推广。(图源:上
多数人是支持垃圾分类的,都知道“垃圾围城”的环保压力。
但有人在观望,因为之前有过这种“运动式开展”,一阵风过后只剩下形式主义。
有人支持但认为目前操之过急:上海是全国最早引入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多年前就有了“干湿分离”,但很难一蹴而就。
比如以前也实行分类,但收运的时候又混放在一起,就是典型的系统不配套。
而目前的分类之所以被吐槽,像“菜叶属于湿垃圾、粽子叶属于干垃圾”,也是受限于末端处置系统能力的滞后。
还有人提到日本垃圾分类的精细是由家庭主妇一手支撑起来的,在普遍双职工的中国,很难完全照搬。
但也有人觉得,目前的“强制”虽然会带来很多不便,但吐槽归吐槽,如果能用几年的时间形成习惯,好处多于阵痛。
就像日本,花了一代人的时间,从零到完善,从“脏乱差”到以干净闻名世界。
这里面,有哪些经验是可以参考的呢?
0 1
日本以前也是“脏乱差”
60年代,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成长期,但也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那时,东京的街头到处飘散着工厂的废气和汽车尾气,“大白天里连富士山的样子都看不清”。
大街上吐痰、扔垃圾的人随处可见,公共厕所更是最脏的地方。
日本教育评论家高桥敷还怒其不争地出了一本叫做《丑陋的日本人(みにくい日本人)》的书,大批日本人的民族性。
《丑陋的日本人》,高桥敷著
日本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的?
据日本资深媒体人池上彰分析,这个变化是从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始的。
“为了给外国人留下良好印象,当时的日本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卫生推广活动。东京的各个家庭都被分发了宣传手册,各自治团体纷纷上街进行清扫。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街头第一次设置了垃圾箱。”同时,日本人重新构思了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针对下一代。
从1962年12月开始,每个月的10号变成了“首都美化日”。
再加上水俣病等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疾病,进一步让社会意识到,环境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改变刻不容缓。
而且,从机制上来说,垃圾处理是市町村等基层的责任。由于决策的公开,居民很清楚自己为垃圾处理支付的成本——而做好垃圾分类,就是为自己省钱。
当然,改变无法一蹴而就。
尤其在80年代后期,日本进入了泡沫经济时期,垃圾排放量也不断增加。
绘本《电车进站了》曾描绘80年代末日本站台的景象说:
“到达终点的特急电车中到处是便当残渣、空罐子和报纸杂志,末班车离去的轨道上是堆积如山的烟头,负责清扫的老奶奶弯着腰清扫着。”
为了应对这个新形势,日本政府又推进了一系列立法和宣传工作:
- 1989年6月,促进市民对垃圾问题理解的“Tokyo Slim”活动开始定期举办。
- 1991年,日本修正了废弃物处理法。
- 1993年开始,每个六月的第一周都被规定为“垃圾减量化推进周”。
- 2000年,日本制定了《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
- ......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从家到学校,都要被教授垃圾分类的规则。有的学校还会组织去垃圾焚烧厂参观,再加上日本动漫都在不竭余力地宣扬环保,事情逐渐深入人心。
就这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爱干净的日本人”这个崭新的形象才确立完毕。
0 2
在日本
扔掉一件垃圾有多难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一套特殊的垃圾处理规则也慢慢形成。
第一次去日本旅游的人常常因此遭遇各种困惑......
比如最简单的:
#垃圾箱都去哪儿了?
日本大街上的垃圾箱确实很少。
但这其实是这20多年才有的现象。
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爆发。
为了预防恐怖袭击,日本政府拆掉了大量街巷上的垃圾箱。
这原本只是一个暂时性的举措。但在那之后,日本人渐渐习惯了没有垃圾箱的状态,再考虑到重新安装的成本,这个现象就一直留存到了现在。
#没有了垃圾箱,
日本人要怎么扔垃圾呢?
答:把垃圾放进塑料袋中带回家扔。
当然,对于去日本旅游的外国人,很多时候就只能尽力找垃圾箱了。
在日本街头,垃圾箱一般藏在以下几个地方:
便利店门口
自动贩卖机旁边
车站月台
但另一个困惑又来了:
#垃圾应该怎么扔?
在日本,有一套十分细致的垃圾分类法。
仅是在东京,各区的垃圾分类方法就不同。有的地方甚至分了20多类......
但在大体上,垃圾基本都分为以下四大类:
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粗大垃圾。
每一大类下又有许多小类。
- 可燃垃圾:厨余垃圾、橡胶皮革.......
- 不可燃垃圾:金属、玻璃、陶瓷、干电池.....
- 资源垃圾:食品用罐、玻璃瓶、塑料瓶、废旧纸张......
- 粗大垃圾:大型家电、家具......
宇都宫市的垃圾分类甚至细致到动物的尸体、防火保险柜以及没有拉在厕所里的屎尿......
而粗大垃圾一般要收不算便宜的处理费用。比如在买汽车时,就要先付2万日元的垃圾票。
东京都世田谷区垃圾分类图表
这些垃圾分类必须严格遵守,本地人有时候不小心分错了,收垃圾的人可以拒收。
而且,垃圾分类处理不好,是真的会被邻居鄙视。
所以,很多日本人搬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领一份当地的垃圾分类指南。
OK,学好垃圾分类了。
能扔了吧?
先别急,为了方便回收,很多垃圾都有指定的处理方法。
比如塑料瓶要这样处理:
去瓶盖➡️摘标签➡️用水洗净➡️用脚踩扁
牛奶盒则是要这么处理:
洗干净➡️剪开铺平➡️晒干净➡️捆一起
除此之外还有......
- 食用油等液体类垃圾,要用纸或布将液体吸干。
- 生理用品和尿不湿,需要先将上面的脏东西去掉再扔。
- 各种瓶瓶罐罐要洗得锃光瓦亮才可以扔,所以在日本生活,买指甲油、老干妈前都要三思......
都了解了。
现在可以放人去倒垃圾了吗?
还不行。
在日本,不同的垃圾一定要装在特定垃圾袋里才会被收走。
而这些垃圾袋只能去当地政府指定的地方或超市、便利店购买。
垃圾袋分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等类型
好了,放进指定垃圾袋了。
能扔了吗?
还是不行......
在日本,不同类型的垃圾都有各自的收垃圾日期。
所以每天只能去指定场所,倒当天规定的垃圾......
资源类垃圾:周三可燃垃圾:周二周五不可燃垃圾:周四大件垃圾:请拨打图上电话
不小心错过了倒某一类垃圾的时间?等下次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人在夏天完全不敢多买生鲜食材。
因为一旦错过扔垃圾的时间,接下来的几天,整个房间就会开始弥漫腐烂的味道......
好了,倒垃圾去吧!:)
0 3
垃圾处理不只是分类,
还有减量和回收利用
繁琐的垃圾处理规则,已经是日本人非常习惯的日常。
而且,近年来,日本还出现了“捡垃圾运动”: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600多场比赛,参与人数接近8万人,并流行到了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地。
比赛规则很简单:
按每组捡回来的垃圾称重评分。得分最高的一组获胜。
不同种类的垃圾被设有不同的得分值。
比如,金属类的垃圾比较好找,所以得分较低。烟头往往隐蔽,所以是个高分项。
——很像是一个环保版的寻宝游戏。
在日本人眼中,很多垃圾的确是宝——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奖章都将是通过电子垃圾来“提炼”。
在日本,明确地提出垃圾处理的三个方针——3R(Reduce、Reuse、Recycle),分别代表减少垃圾、废物利用、资源再生。
有个叫“上胜町”的小镇就是“减少垃圾”的典范:全镇居民在2003年时达成共识,制定了一个“零垃圾”计划。
他们克服了一开始的各种不便,逐渐摸索出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回收率目前已经达到81%。环境转好后,这里出产的蔬菜,非常受欢迎。
总之,垃圾处理是一个从政府、国民到企业,都要通力合作,缺一不可,才可能取得一定成绩的。
6月初,住建部发文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都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部分城市居民,都要经历一场将垃圾分类从理念变成习惯的过程。
但就像上面介绍的日本的情况一样,在一段漫长而不适的转型期之后,垃圾处理或许会变得不再痛苦,甚至成为部分人的乐趣。
参考资料:
japantimes.co.jp/news/2019/05/04/national/media-national/talking-trash-sport-collecting-much-waste-possible/
spogomi.or.jp/about/
headlines.yahoo.co.jp/article?a=20190509-00000009-pseven-life
japantimes.co.jp/culture/2018/10/15/general/shuichi-takizawa-comedian-knack-trash-talk/
j-wave.co.jp/blog/news/2018/09/927-1.html
mag2/p/news/343364
bunshun.jp/articles/-/6349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