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做简单的好吃的面食(山西的这道面食竟然有这么多的)
高平扯面,又称拉面、圪址、刀圪(割)离,是高平颇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又是一种招待贵客、亲人的高级饭。
据《高平县志》载:“历史上,高平饮食以粗粮为主……岁时节日,饭食具有传统习俗。待客一般吃水饺、拉面、馅饼(俗称里圪抓)等。”
高平为丘陵地区,平川少,山坡沟叉地多,农作物种植多以玉茭、高粱、谷子、为主,小麦、豆类次之且产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洼地,河边小块地种植各类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谷子地带种为主。靠天吃饭,旱涝不保。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产小队统一经营生产,人均所分口粮,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带圪碌、谷物带壳且含水成分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粮为主,小麦很少。平常过日子是吃不上白面的。只有稀客贵客新女婿来了才能吃上。当然,上门给儿女牵线搭桥,巧舌如簧的媒人(对媒婆、媒汉的统称)也能吃上一顿白面饭。童谣:“媒人老婆儿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面条,女婿来了吃扯面。”
大概是1979年暑期,大姐郜运朵与姐夫郭冀唐结婚不久,姐夫在省城财经学院(现财大)任教,趁放暑假有时间,大姐在省机械施工公司财务科任职,责任心强,工作忙,是专门请了几天假,两人坐火车从太原回来看望父母。家里早在半月前接到了大姐的来信,说要回家转一趟,具体日期未定。新女婿第一次来高平,父母都很高兴,赶紧整理房子,准备招待他们吃的东西。母亲把刚分到家不多的新小麦拿出了一些,淘洗干净稍微晾晒水分后,让三姐去村东大队机磨房加工成面粉,特意交待三姐把头罗面粉与二罗面粉三罗面粉(即黑面)分离出来,二罗面可与三罗面粉混合另装。三姐心里明白,头罗白面是用来招待大姐及大姐夫的。因当时麦子分的很少,这是母亲的无奈之举。
七月下旬的一天,大姐与姐夫两人从西阳火车站下车后走了八里多土路回到了家。虽说所带东西不多但也有两个挎包,一个黄色帆布大提包,提包很沉,里面装的都是太原产的饼干、罐头、糖果等食品,还有衣料等东西。大热天,两人累的满头大汗,父母很是心疼。直怨他们也不稍个信,好让三姐与我骑自行车去接。大姐笑嘻嘻的说:“我们一路上看看田园风景也挺好的,不很累!回家累也高兴。”其实,大姐知道我和三姐刚学会骑自行车,担心路上不安全,故只好“自圆其说”了。
我们住的是新建起的三间西屋,南屋两间土坯房是厨房兼放农具和粮食的地方,靠前墙窗户的地方也有一盘连灶火的土炕,人多时也能休息。夏天住西屋很是凉爽舒适的。
当他们一进家门,姐夫直说还是乡下空气好,环境清新舒适,不像在城市那样污染严重,闷热难受。他们洗漱完毕,不多时母亲就做好了豆角鸡蛋海带粉条臊子扯面。大姐夫直说好吃!大姐说还是母亲做的饭味道好,特别是扯面,我得多吃点。母亲做的扯面条长、细匀,汤清味鲜,柔韧爽口,别有风味。
母亲能做好一碗扯面,是多年生活磨练出来的。她常说:“要想做的扯面嚼着筋道好吃,除必须有好白面外,主要是和面很关键。”我在厨房剥葱捣蒜时,见过母亲做扯面的过程。和面时不放盐、碱,用清水(冬天温水、春夏秋凉水)先和成面团,再左手扶盆右手握成拳头蘸上水使劲搋面,边用力搋边蘸水,手搋面时会发出一种叽叽叽叽的声音,这是水与面在融合过程中产生气体时,发出的欢乐之声,唱出的祝福之歌。虽说声音不大但格外好听。待搋的面光、盆光、手光后,用带潮湿的白布苫住,饧二三十分钟,取出放在案板上摔、拽、拉、扯,在空中旋转绕成麻花状,如此反复,再揉成面团,揉至细腻光滑,用擀面杖擀成长圆形薄片,在用刀切成指头宽的条形,双手取五六根,手指各捏面条两头一拽,再绕指对折起来一扯,在案板上轻轻一摔,再对折一扯,原来只有五六根的面条,在这扯拽摔中,瞬间已成一把又长又细又圆的面条了,入沸水锅稍煮漂浮即熟,捞入碗中放臊子就可以食用了。吃时淋上少许陈醋、香油,再佐以或蒜瓣或辣椒或韭花或蒜苗丝等,味道更好了。
看着母亲娴熟的技巧,麻利的动作,白生生的面条在双手间跳跃飞舞,由粗变细由短变长,感觉在很轻松的劳动状态中就把一碗扯面做成了。我想,这岂止是一碗扯面条,这是母亲用心和真诚,在为儿女长大成人的高兴与幸福中,所含的一片真情与祝福。不由得令人感动。
高平扯面,还隐含着越拽亲情越浓,越拉感情越深的质朴情怀。在这扯扯拽拽中,一条由家乡味编织出来的纽带,带着浓浓的老味道让人永难忘怀。
高平扯面,也有人喜欢做成宽的吃,形如裤腰带,吃时更筋道更有嚼劲儿,这种扯面适合牙好胃口好的年轻人吃。人们编顺口溜来形容:“和面两拳搋,面片刀犁开,两手一扯拽,形似裤腰带。”
在古代,扯面有多种称谓:“汤饼”、“长命面”、“长寿面”、“撦面条”(撦是扯字的异体)等。
高平人喜吃拉面,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猗觉察杂记》载:“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唐明皇李隆基在未登基前,曾任潞州别驾多年。据传,他曾多次到高平巡视并悼念长平之战“白起坑赵”冤死的赵军将士。每到此地,他总喜食高平人做的,根长条细,柔软筋道,爽滑利口的汤饼。返回潞州后他也总是念念不忘高平这种有特色的饭食,即使后来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也时常命御厨给他做长平汤饼吃,以解思念上党之念。
明代宋诩《宋氏养生部》载:“用少盐入水和面,揉匀,夏月以油单纸微覆一时,冬月覆一宿余,分切如巨擘,折以两手撦长,缠络于直指、中指、无名指之间皆为细条。先入沸汤,随撦随煮。视其熟而浮者,先取之”。除不放盐外,这不就是今天高平扯面的生动写照吗?
民国时期,高平城饮食业生意兴隆。据《城南村志》载:“1945年以前,……在南关正街开设饭馆的主要有郜随则的拉面铺、祁保孩的饸饹铺……”
高平人在老人生日这天,午餐多以扯面、蒸饺为主食,再搭配炒菜、汤食,当然少不了一瓶杏花村汾酒“作陪”了。这是祖辈传下的风俗习惯。扯面谓之长寿面,蒸饺谓之接运气交好运。民谣:“饺子配酒,越喝越有。生日吃扯面,高寿又康健。”这是每个人都期盼的。
能做好一碗高平扯面,最能显示一位农家主妇身怀厨艺,善于持家的贤能本领。
巧手接力有传人,饭里饭外品人生。如今,在高平不论高档酒店、小巷饭馆,还是农家厨房,不乏做扯面的巧妇高手,我妻子就是其中之一,颇有母亲做饭的味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高平扯面也不再是招待客人的高级餐饭,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最喜欢的一种特色美食了。
高平扯面既是一道食品,又是一种味道。美味的诞生和传承需要坚守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