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

从“笔迹”测量和提高“创造力”

本文列举大量笔迹案例,说明笔迹与创造力的关系。

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1)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书中探讨了影响创造力的四种因素,其观点已被很多学者所接受。基于吉尔福特的理论,我们从笔迹学的角度讨论创造力的几种因素:

因素1对问题的敏感性(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如下两种笔迹特征,反映了“敏感性”的心理特征:

  • 敏感力:“头尾—收笔轻柔”(属于字的局部特征),收笔形态像草尖一样,从重到轻变化均匀,表明细心敏感。 训练敏感力的方法,请参考「如何提高察言观色的敏感力?」
  • 感知力:“刚柔相济”(属于字的整体特征),即笔迹中的线条很丰富,轻重快慢都有,而且过渡很均匀,不突兀。表明感知力很丰富,对诸多事物都有感受能力。训练感知力的方法,请参考「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感知力?」

因素2观念的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的数量。

  • 观念的流畅性”与“逻辑思维能力”关系密切,对应于“过渡—连贯”特征,即连笔书写,而且过渡很流畅,效率高,不拖泥带水。表明书写者能够把不同的范畴、概念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加以理解和掌握,达到认识的目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请参考「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要怎么改善?」

因素3思维的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能随机应变,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

  • 思维的灵活性”与“应变与变通能力”关系密切,对应于“转折—随意”特征,即方向变化灵活,字的结体不一定符合书写的规范,圆角为主。表明书写者能随机应变,适应性强,能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做事能够打破常规,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产生创意和策略。训练应变与变通能力的方法,请参考「怎么测量和训练一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

因素4观念的首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

笔者认为用“首创性”来定义“创造力”有循环定义的嫌疑,因素4是前3个因素所产生的结果,因此略过这一条。


综上所述,如果笔迹中同时出现:因素1(敏感力或感知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就具有创造力。但是这种综合型人才很少,退一步说:

  • 文科创造力:如果具备因素1感知力)和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则具有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创造力。
  • 理科创造力:如果具备因素1敏感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和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则具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造力。

下面是几个具有创造力的笔迹案例:


文、理科创造力(非常少见的)

具备因素1(感知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和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2)

案例1,同时具备因素1(感知力)、2(逻辑思维能力)、3(应变与变通能力),表明兼具文、理科创造力。


文科创造力

具备因素1(感知力)和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3)

案例2,具备因素1(感知力)和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文科创造力。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4)

案例3,具备因素1(感知力)和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文科创造力。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5)

案例4,具备因素1(感知力)和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文科创造力。


理工科创造力

具备因素1(敏感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和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

下面几个案例都是具有理工科创造力,他们的字都不好看,因为应变与变通能力的特点的打破常规,写字不遵守规范,所以字比较难看。详见「应变与变通能力」。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6)

案例5,具备因素1(敏感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和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7)

案例6,具备因素1(敏感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和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8)

案例7,具备因素1(敏感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和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9)

案例8,具备因素1(敏感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和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


提高创造力

在《笔迹触觉与心理》书中,创造力是在8种能力最后介绍的,因为它涉及到几种能力的叠加。培养创造力也要分别从这几种能力入手。

  • 如果优势在理科,就要培养因素1「敏感力」,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和因素3「应变与变通能力」。
  • 如果优势在文科,就培养因素1「感知力」和因素2「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各种能力,请参考以上的连接。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区别

创造力包含了想象力的成分,下面说明丰富的想象力胡思乱想的区别。

除了上面提到的笔迹特征,还有些笔迹特征所反映的个性特征,也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因为“注意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持续集中的注意力,所产生的可能是“虚幻的、不符合实际的想象”。

例如:“小尺度颤抖(线条压力突然减轻又加重)”反映的个性特征包括“易幻想,思维有跳跃性”。

下面两个案例,都是易幻想,白日梦。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10)

案例9,小尺度颤抖(箭头标注减轻处),表明易陷入白日梦式的幻想中。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11)

案例10,小尺度颤抖(轻—箭头,重—三角),表明容易陷入白日梦和幻想中。

大尺度颤抖(即,夹杂稍长的轻柔线条)”反映的个性特征包括“虚幻缥缈的联想”,合理或者不合理,要看书写者的整体协调性,也就说看过渡水平。

下面这两个案例,过渡水平都是比较好的,属于合理的反思和联想。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12)

案例11,加速的线条,表明竞争不让的姿态。整体夹杂稍长轻柔的线条(箭头),表明对世俗纷争的反思。

对笔迹特征的认知理解(从笔迹测量和提高)(13)

案例12,整体较协调,夹杂稍长轻柔的线条(箭头),表明善于联想与想象,容易产生一些奇异的构思。

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家(文科创造力)的必备素质,但是想象力丰富和胡思乱想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艺术家们经常受到幻想的折磨,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想象,则成为合理的想象,如果不能控制,则成为幻想的心理疾病。

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描绘或创造出一种不同于现实的意境或故事,用变态思维形成作品来表现世界,长期以往,就会形成他们的定势思维,定势性格。 艺术家与精神病现象艺术创作需要变态心理和变态思维。由于长期高度的变态心理和变态思维的运作,天才艺术家们的精神往往受到严重创伤,有些人表现出一种严重的病态,有些人彻底沦为精神病患者,甚至有许多人因精神崩溃而自杀身亡。


创造力的价值
  • 在古代,技术空白多,技术链条很短,即使是没有创造力的人,运气好的话,不需要太多的合作和积累,偶然也会有新发明。由于人口优势,中国的技术水平领先于西方。
  • 在近代,技术链条越来越长,发明创造需要更多的合作和积累,西方的“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展现出了优势。

在传统社会中,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由于绝大多数技术知识都被行会、手工作坊等保留为私人知识,相互之间难以共享,不能取长补短,于是人们往往是简单重复前人的工作(有时候还没前人做得好),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累积创新。给定各个种族的平均寿命、智力水平都基本相同,那么,各个社会的人均创新效率并不会有多大的差异,中国对西方的人口优势将导致中国对西方的技术优势,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很长时间都在技术总量上遥遥领先于欧洲。 在机密驱动模式下,人们是不愿意进行这一类创新活动的。 但在专利制度下,人们对创新成果的独占性由法律所保障,上述项目就会变得有利可图。或许,对产业革命具有关键性的一些技术进步,如蒸汽机,就具有这样的性质。

  • 在现代,全世界都在讲创新,很多聪明的头脑天天都在琢磨创新,显而易见的空白就更少了。不仅需要知识积累、继承合作,还需要创造力,才能有更大概率取得“创造性成就”。

以上,引自我写的《笔迹触觉与心理》。

您的赞同和收藏,会让我知道这篇文章的价值。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