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名字怎么样(王晓戈名字)
《隐入尘烟》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一部小制作的文艺片能出乎意料地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确实令人欢欣鼓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作品优秀,耐看,耐品。电影以客观呈现的方式来展开叙事,没有炫酷的场景,没有太多台词,也没有什么说教,一些漫不经心的日常对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一语胜千言。在导演的精心打磨下,这一部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在艺术性与思想批判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是一部将青春“写在大地上”的用心之作。关于《隐入尘烟》已经有太多文章讨论,这里就讲几个细节,以及这些精心安排的细节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一、名字
本片的主角是马有铁,人称“马老四”。他是“有”字辈,家里4个兄弟的名字是按“金银铜铁”来排序的,老大有金、老二有银和爹娘一起早早就过世了。没金没银、没爹没娘,寓意了老三老四两个是孤儿,是打小就相依为命的苦孩子。老四对老三近乎无条件的服从,是基于两人之间从小开始形成的牢固关系。至于后来老三结婚生子,家里多了许多人口,对于老三来说,老四就多余了。老四应该是一直被他嫂子嫌弃的,或者他和哥哥关系开始产生变化,就是从他和哥哥之间多了一个嫂子开始的。但从老四的角度看,无论老三对他如何,这个亲哥哥依然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村里开会,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马老四也是有名字的,这个也是旁证,说明他一直是活在他哥哥影子中的“无名人”“隐形人”。
马有铜的“铜”,可能也是一个隐喻,有“金”子的样子,但沾点“铜”臭,有点钱也好像不富裕,也是节衣缩食省出来的。有铁的“铁”,说的是个人的坚韧、刚强,也暗喻他的“工具性”,如同镰刀、斧头这些“铁”质农具一般,是作为工具使用的。如果再看电影里出现的村里其他人的名字,马有文、马成万,似乎说这些人是有文化、识字的、富足的、家中人丁兴旺的,这和马老四的不识字,没父母,没钱形成一种反差。
曹贵英的曹,谐音“槽”和“草”,马卧槽,马吃草,似乎也在说马有铁和曹贵英,其实挺般配。贵和英两字,说的是富贵和才能,而这个都是曹贵英所欠缺的,没钱,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但“英”也是花的意思,这里又暗示曹贵英是一颗小“草”,但能开“花”,是纯洁美好、内心高贵的草。
二、驴
马有铁唯一的财产是那头驴。他们出场时,是同在一个场景中的;他是被哥哥和嫂子赶出正屋,住驴圈的旁边,这寓意他和驴一样,是被作为牲口看待的。包括他成家后,他哥哥让他帮忙拉货,不给钱还嫌他慢,也是一个道理。
剧中马有铁说了几次,驴只要“不吃草就不被人使唤”,似乎映对的是他之前为吃饱饭而辛苦奔忙的顺从状态。他后来把驴放生,希望它能去寻找自由,说这驴“被人使唤大半辈子”,说的是他自己。他后来选择殉情自杀,是因为他不再甘心顺从,自杀是他对命运无声的反抗。可马有铁自杀后,驴又回来了。这个驴却已经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它回来了,是要寻找一个“被使唤”而能换口饭吃的地方。这似乎也在说,如果马有铁没有死,也会像这个驴一样,重新回到做牛做马的生活状态。
马有铁和驴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将驴当做亲人。所以他相亲那一天,他哥哥嫂子骂驴是“遭瘟的”,打驴,他是在意的,马上跑出去照顾驴,喂它吃玉米。结婚后,有一次驴又在地里偷吃玉米苗,贵英也骂驴是“遭瘟的”,但有铁也是护着驴的,把驴牵开、拴好,说这驴傻,“夏天多吃一颗苗,秋天就少吃一个玉米”,没有和驴计较。他唯一的一次骂驴,是他生无可恋,要给驴自由的那一幕。他不是在骂驴,是在骂自己,他在情感上和驴做了一次切割,也和过去的自己做了一次切割。
女主角曹贵英的到来,是马有铁觉醒的开始。他开始意识到要自立门户,支撑起自己的小家,为贵英遮风挡雨。自此他开始脱离对他哥哥的依赖,不再是一个被使唤的“驴”,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曹的离世,让他失去了精神寄托。他刚刚感受到的,独立后的幸福与快乐瞬间消失,他没有了继续独立下去的理由。他死的时候,还握着曹贵英用草编的“不吃草就不受人使唤”的驴,这个行为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剧中唯一的一次两人闹别扭,是在收麦子时马有铁责怪曹贵英“没用”,也是拿“驴”作为比喻的。应该说那一瞬间,马有铁对曹贵英的方式,是按照他哥哥对待他的方式来展开的。这不能怪他,马有铁没有过正常的家庭,自然就按“原生”家庭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他和曹贵英的关系。但他马上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不该把曹贵英当做他的“驴”。于是他马上用行动承认了错误,在麦垛上安排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扶着她坐上去,还给他“献上”当日劳动的果实——麦子。这一刻,马有铁也抛弃了原有的“原生家庭关系”,他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三、蛋
鸡蛋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生殖的隐喻。曹贵英没有生育能力,不能生娃,所以结婚不久,马有铁就去找媒人借了十个鸡蛋。他用这个鸡蛋孵小鸡,让曹贵英来养鸡。这是为她找了一个适合她能力的工作来承担起对家庭贡献。而更重要的是,他要曹贵英给小鸡“做妈妈”,唤醒了曹贵英的母性。最后收获麦子的时候,他们也开始收获鸡蛋,他们顺利完成并收获了第一轮的果实,并开始有所积累。
曹贵英其实也是被这个鸡蛋唤醒的。在孵蛋、养鸡的过程中,她开始对新生命充满憧憬,对新生活慢慢有了信心。从孵蛋开始,两个人的感情也在慢慢加深,从开始的不知怎么搭话,到能简单说上两句,再到一夜暴雨后的相互倾诉,再到相互“印麦子花”而形成真正的相互“认证”……最后收获鸡蛋、收获粮食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爱情,他们各自从原有的壳中“破壳而出”。
不过在影片中,这个带来幸福的蛋,他们舍不得吃的蛋,最后吃到他们自己嘴里时却是一颗苦果。曹贵英因为生病不舒服,马老四给她煮了一个蛋,可贵英舍不得吃,想留给老四吃,于是带着两个馒头和那个鸡蛋去村头等老四,却意外溺水而亡。马有铁在吃完农药后,吃的那个蛋应该就是那天他给贵英煮的那个蛋,也是贵英要送去给他吃的那个蛋,这算是贵英最后的愿望,那么这个蛋无论如何他都是必须要吃下去的。镜头中,他是看着贵英的照片慢慢地一口一口吃下那个蛋的,他是要让贵英看到自己吃下了那个蛋,他也是要将贵英留下的劳动果实,以及贵英对自己的“爱”存到自己肚子里,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因蛋而生,因蛋而死,蛋是一条线索,述说着两个人相似的命运。至于说马有铁到底死了没有,有人说死了,有人说没死,我看都说得通。从电影结尾最后一行文字看,马有铁被救回来了,还和侄子住进了楼房。对于为啥要救他,为啥侄子要养着他,或许是因为他有“熊猫血”,或者只是导演不愿把故事讲得过于残忍。但对有铁来说,即使肉体是活的,心已然死了。
四、土房子
房子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在两人没结婚以前,马有铁和曹贵英都是没有自己的房子的。曹贵英是睡在哥哥家后院的窝棚里面,马老四是住在驴圈旁边的小屋。结婚后找了间没人住的房子住下,可没几天屋主就从外地回来把他们赶走,并推倒了房子。第二次他们又找了个废弃的房子暂时住下,并开始建造自己的房子,经历许多风雨,等他们自己房子刚刚盖好。房东就又来赶他们走,急着拆房子了。在没有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前,他们是流浪的状态。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两座老房子上的燕子窝。第一次拆房子是在冬天,那时候燕子还没回来,马有铁和曹贵英正“新婚燕尔”。马老四担心燕子回来后找不到自己的窝。其实观众也担心他们两个找不到一个可以栖身的“窝”。第二次拆房子,老房子的燕子刚刚长成,他又很惋惜,临走前将小燕子赶出窝,怕它被推土机弄伤。马老四和这一窝燕子是有感情的。亲亲热热的燕子一家,其实代表了马老四对家庭的理想。而最终新出生的小燕子也失去了家,被赶出窝不只是那一窝燕子,还有马老四和曹贵英两个。他们两个也像是一对执着的燕子,不停的挪窝,不停地寻找又被不停地被驱赶,直到他们最终为自己建好了土坯房,让自己和燕子都有了一个可靠的窝。
土房子造好了,慢慢的空房子也被各种收获充实起来,两个人不再仰人鼻息,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原始积累。他们两个之前的贫困,不是因为他们不勤劳,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可以为自己积蓄物质财富的空间。有了房子,就有了空间,就能积蓄口粮,养鸡、养猪……房子是他们成家、立业的象征,也见证了他们两个财富的增长。房子是用土做的,这房子里面的粮食、家畜也是来自土地,而最终,屋子还是被清空了,土砖做的房子一推就倒,于是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还给大地。
和土房子相对的是楼房。村里给了马老四一个买楼房的机会,但他不喜欢,他说这里没法养鸡、养驴,这房子应该是他哥哥做主,以马有铁的名义买下来了。但按电影中最终的结局,那个让马老四满心欢喜又满怀悲伤的土房子最终被推倒了,他跟着侄子住进了他不愿意住楼房。那片土地,他再也回不去了。
当然这个片子还有很多细致的内容可细讲,如红色的喜字,金色的麦子和用麦子印在手上的花,还有农人对土地的感慨,限于篇幅,也就不一一展开了。从以上这些细节,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导演李睿珺是如何仔细地埋下一个又一个的线索,又通过一个个细节将这些线索呈现出来,用这些细节结成密密的网,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毫无疑问,《隐入尘烟》是近几年来国内少有的有着深刻人文内涵的艺术电影。而这部影片能获得9000万的票房(据2022年9月5日的统计数据)并成为热点话题,说明当下的电影市场上,以往被认为注重艺术情怀,求名不求利,不以商业票房为考量的小众文艺片,也是能在商业上有大作为的。广大观众在观看影片并参与整个话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一次艺术和人文的美育,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也是及其明显的。
当然,网络上也有人说这个电影有丑化中国农村、丑化中国农民的嫌疑。这是一种恶意中伤。说这话的人是不是“低级红”就是“高级黑”。他们应该没有亲眼看见过偏远地区农村的闭塞,没有真切感受过农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看多了自以为是的“岁月静好”,也就没法去想象现在的“美丽乡村”曾经的荒凉与贫瘠。记得曹德旺先生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谈到小时候家里的贫困,谈到幼年时候家里生活的种种困难,这些烙在骨子里的,旁人从不知晓的细节,曹先生讲得非常坦然。对于过来人,那些曾经的困难与痛苦都是必须直面的现实,也是今后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动力。当代中国农村已经走出贫困,但千万不能忘记贫困。
另外,提到揭示与批判国民性的问题,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还有那些吃人血馒头的看客,这些人物形象是否同样是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呢?当然不是。好的文艺作品就是要能够对现实展开深刻的诘问和鞭笞,要具备洞察现实、观照人心的思想力度。鲁迅先生所创造的这些来自生活的艺术形象,是一面让我们反思自我的镜子,是一把一直放在我们身后鞭策我们改变和提升自我的鞭子。
一部好的影片,就应该让我们见所未见,想所未想,拓展我们的目光,加深思考的力度。如果文艺作品都不能直面现实,不敢展示缺点、羞于自我批评,那么社会的整体进步是不会主动到来的。更何况《隐入尘烟》并不是一个绝望的故事,它讲的的还是爱、是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影片中对弱者的同情、善良的赞扬和对冷漠人性的鞭挞也是直白而深刻的。那无数个展现大地、展现四季、展现劳动场景的长镜头、特写镜头,都是是对土地、以及土地上辛勤劳动者的赞歌,这些细节都是值得的仔细回味的。看懂了藏在这些细节中的各种隐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导演的善意与苦心,并通过电影的教育,去反思、去觉悟、去改变。
王晓戈 简介
王晓戈,笔名荆园,湖北武汉人,
美术学博士、高校教师、文艺评论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