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

文|阿朱啊

自常氏和朱雄英薨世后,朱标对朱允炆就越来越器重了。

在最新的剧情里,所有的言官都在为朱棣兵不血刃收服乃尔不花这股大元的残存势力而争吵不已。

朱棣虽大胜但违背了军令,是功亦有过。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2)

朱允炆却在河边钓鱼,身边陪同的是朱标的亲卫盛庸和海别,以及几十名随从和侍女。虽然被随即赶来的内侍打断了,但他也只是淡定地戏谑道,“翰林院里也吵起来了,还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而后他面无表情地吩咐把钓上来的鱼送给朱元璋两条,朱标吕氏两条,吕本一条,其余放生。

这个时候的朱允炆也才十二岁,却颇有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就连说得话都显得凉薄无情。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3)

朱棣赢得的这次王师大捷,虽然有贪功冒进的嫌疑,却也是实打实的胜仗。但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因为朱棣声名太过显赫,功高盖主的臣子在任何一个实权人心里都不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的态度更是明显,还特地和海别吐露自己的心里话,颇有愤懑之意。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他还不是皇太孙,跟未来的皇位也没有直接关系。

但随着吕氏独霸东宫,又深得朱标偏爱以来,朱允炆的赢面就越来越大。但吕氏一句妄议东瓯王汤和的话,却给了朱允炆从如何登上皇位,再到弄丢皇位的答案。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4)

吕氏妄议汤和

自古困扰朝政的两大难题:一个是内忧,另一个是外患。

朱棣的大捷算是暂时解决了外患,但内忧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大明初期,朱元璋的两次“大屠杀”都跟国计民生有关。无非就是那着曾经的有功之臣,仗着功劳侵吞土地,已证自己衣锦还乡的派头。但这却恰好也是朱元璋最痛恨的,虽然有“法不责众”之说,但朱元璋还是下定决心打压到底。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5)

汤和作为朱元璋的六大股肱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清醒人。致仕多年,又重新被召回京师,无非就是作为“老人”缓和一下皇室和功臣之间的矛盾。

朱元璋作为皇帝,随着年岁的增长,也越来越怀旧,对于汤和也是信赖有加。俩人在大殿上聊完,还要晚上再高谈阔论一番。

只不过这种兄弟情深的戏码,在吕氏的眼里却成了挑拨离间的借口。她对朱标说道,“陛下让信国公在宫中留宿了,当真是殊恩。”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6)

朱标却解释说陛下留宿汤和并不算什么。因为汤和当年遇到朱元璋的时候已经是百户,但仍然愿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后来还没被封为公爵,只落个侯爵,也还毫无怨言。而且告老还乡后,又遣散了姬妾,救济了周边的穷苦百姓,还时常带领儿子们下地干活。可以说汤和是一位机谨沉稳,既不贪功又不贪图享乐的真君子。

吕氏之所以说汤和是“殊荣”,关键是当时正在朱元璋想处置侵吞田地的老臣,而汤和不仅没被纠劾,反而更加器重。这让吕氏内心很不爽,并非她见不得别人好,而是她不认同朱元璋的做法。

按说吕氏没有权利妄议朝政,更没有资格置喙朱元璋的资格,但她却仿佛习惯了和朱标讨论政事。而朱标不但不生气,还很很享受与吕氏分享自己的想法。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7)

只不过,朱标只看到吕氏的好,却忘记把握分寸,因为他今日的言论,很快就会被吕氏拿来熏陶儿子。同时后宫参政及外戚的崛起也在悄悄形成。

更主要的是吕氏影响到了朱允炆的判断。文武大臣本是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一体,一旦其中一方势力发生了变化,那首当其中受害的就是高高在上的实权人。

因为吕氏对武将的不喜,朱允炆也是重文轻武的偏科皇帝。如若不然,也不会傻到拿自己和多位掌权的藩王硬碰硬。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8)

朱允炆最像朱标

朱标看似和弟弟们兄友弟恭,其实,他最终的目的是绝对的压制。

就在朱元璋又一次北征时,委任蓝玉为大将军,朱棣为左副将军,朱㭎为右副将军时,朱标就秘密给了颍川候两道密旨,一道是辖制蓝玉的,一道是辖制朱棣的。

这就说明朱标不仅对功臣绝对管控,而且对手足兄弟也要绝对压制,虽然可以解释为朱标的防微杜渐,但也有朱标对军队的绝对掌权。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9)

更重要的是朱标这一举动,是在告诫所有人,一山可以容二虎,但他这只虎虽然要听从父亲的旨意办事,但自他以下的人却只能服从于他。

朱允炆的这一点也是最像朱标的。

曾在朱棣在京师担任锦衣卫首领大开杀戒时,朱允炆就曾明显反对过,还得到了吕氏的眼神鼓励。所以,对朱棣的王师大捷更会不屑一顾。

主要原因就是他希望统治者的权利是集中专制的,对待有能力的亲王,或立过大功的能臣,都是一边重用一边忌惮的。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0)

虽说朱标的一生抱负终止在太子位上,但他成为太子期间,却也是史上最有实权的太子。

而朱允炆却幸运很多,朱标死后,被立为皇太孙,一旦朱元璋薨世,他就可以直接继皇帝位。

并不是说朱标不是好皇帝,朱允炆不堪大任,只是他们成长起来的大明,除了大的格局已定,但其内里的秉性却急需重新整顿。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1)

其实,对于继承皇位的考量,除了名正言顺的身份外,其次才是个人能力,但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气量。容不下自己兄弟的君王,注定不能长久。

历史上的朱允炆并非冷血无情,至少他自己的亲兄弟们都得到了分封。只不过,他的恩情就像分配鱼一样,只到自己的亲兄弟和父母,以及能助自己登上皇位的外戚吕家。

而至于朱允炆叔叔伯伯们的利益和安危,却不在他的保护范围内。

说白了,朱标和朱允炆父子俩的共通性都是气量小,不能容人,而且对权力的欲望很大。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2)

朱允炆的班底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真的很冒险,毕竟他一走,就独留朱允炆这个小辈钳制叔伯们。大明藩王却是成熟的守边境亲王。这样的王爷不仅能打仗,还都握有实权。

朱允炆是守业皇帝,一生本来应该是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就是成功的好皇帝。

而且朱允炆配置的班底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可以抗衡亲王的武将,唯一能用的只有盛庸和李景隆。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3)

盛庸是大元降将,虽然多年跟随,但背叛过主人一次的将领,难免不会有第二次。而李景隆也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即便作战技巧早已烂熟于心,却缺乏明显的经验。

其次就是重新崛起的外戚吕氏家族。虽然在“李善长案”中为了明哲保身主动辞了官,但朱允炆上位之时,就是吕本重返庙堂之日。

虽然朱元璋最后为了他能顺利掌权,又做了一次“大清洗”,把蓝玉赐死了,但登上皇位容易,但坐稳皇位却更重要。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4)

自朱允炆上位后,就拉开了士大夫和武将不和的序幕,但自从有历史以来,最靠不住的就是士大夫。

或许士大夫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帮助朱允炆把大明的政治和经济稳步发展,却不能上战场拼杀一个敌人。

也正因有了一群整日吵吵藩王权力太大的无知士大夫们,才会让坐在皇位的朱允炆骑虎难下。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5)

原来他是坐镇京师的皇帝,却不得不成了攻打藩王的武将。又派了没有实战经验的李景隆,跑去包抄北平城,15万人愣是合围不了1万的守备军。

其实,朱允炆做皇帝就一个字“守”,而非冒进。他觉得自己是皇帝,就能随意对亲王削藩,还逼得朱柏自焚,朱橚朱榑被囚,朱桂被贬为庶人。

这样惨烈地对自家人下手,就足以说明朱允炆的冷血。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6)

当然,朱元璋为朱允炆配置如此班底的初衷,并非让他无力自保,而是让他励精图治,专心搞经济,改变民生。

而且朱元璋也从未预料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儿子会反过来推翻自己亲手扶持的王朝,重新把王朝的顺序排列到儿子辈,而非跳跃式的孙子辈。

常言道“深入虎穴,方能焉得虎子”,朱允炆的削藩计划却是专挑软柿子捏,还毫不顾惜血脉亲情,彻底激怒了朱棣,引发了靖难之役,而朱允炆年纪轻轻就葬身火海,终结自己短暂的帝王生涯。

朱允炆去向之谜(山河月明看懂吕氏妄议汤和的话)(17)

朱允炆的一生,其实一直都被幸运之神眷顾,只不过不作死便不会死,即便有再明亮的康阳大道,但奈何他还是把一手王炸打得稀碎。明明结局悲惨,却不得后人一个“悲”字,就连一声慨叹都没有!

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却未必有可怜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