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是谁创造的(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一一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
一一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李新方
戚继光是举世公认的民族英雄,战功卓著的军事家,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但决不应因此而埋没他创造太极拳的历史功绩。从早期的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的科学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在清咸丰二年(1852),武禹襄得王宗岳拳论于河南舞阳县盐店之前的武术,按照早期太极拳的科学定义,都可以列为早期太极拳。但只有明代戚继光所创拳经三十二势,对现代太极拳各流派影响最大,是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
“易有太极”(《周易-系辞传》),中国武术同中国文化的其他领域一样,从远古时期就受到太极思想的深刻影响,故在春秋以前就形成独立发展的科学体系,并能够主动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在春秋以前的战争中,主要是车战和步战,故剑术达到巅峰。后来骑战越来越重要,则被称为“百兵之王”的枪术水平不断提高,明代则有全面总结枪术实战经验的经典著作传世,如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耕馀剩技》等。
《纪效新书-长枪总说》云:“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神化无穷”。“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再如书中提到的“沙家杆子、马家长枪,各有其妙”,“杨家之法......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可知枪术早已形成许多流派。《耕馀剩技-问答篇》也有这样的论述:“中四平为诸势之王,以其机变难测也。然使彼我皆四平,何以胜之?余曰:彼持四平,我则以他势惊之,彼舍四平而变他势,我则舍他势而变四平,取巧而入,乘空而发。故法曰:四平还用四平破,此之谓也”。凡善技击者,不论是否曾习枪术,都不难理解其中精妙。
而在冷兵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早在隋代(600~619)以前就发明了火药,很快就被军事家用于战争,宋代(960~1132)的《守城录》就是一部在火器条件下守城作战的军事名著,据该书记载,当时已有大型火炮和手持发射的管形火器,进入冷兵器与火器交替的时代,明代则有火器与战车结合机动作战的军事名著《车营叩答合编》。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军队辎重增加,长枪、大刀等冷兵器携带不便,作用也相对降低,而火器的弱点在于不利近战,在这样的战争条件下,徒手搏斗反而显得特别重要,宋代以来,各家武术都把拳术作为研究重点,全国不同地区有许多武术家先后或同时都在进行创拳活动,并把器械,特别是枪术的实战经验用于发展拳术,使拳术水平迅速提高。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就是运用太极思想全面总结,明代以前各家拳术实战经验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据该书记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锁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可知中国拳术在宋代已形成不同门派,到明代各种不同门派更是蔚为大观,而“既学艺,必试敌”(同上),各门派之间经常相互切磋、交流和借鉴,是当然之事。
戚继光在总结古今各家拳法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家拳法“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同上)。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太极”这一哲学概念,但很明显地体现了运用太极绝对真理全面总结各家拳术而不断发展提高的武术哲学思想。
该书的拳经三十二势,正是在这种太极思想的指导下,“择其善之善者”(同上)学而化之,融会贯通而创编的。当然,戚继光也没有把自己所创的拳术定名为“太极拳”,这是早期太极拳的共同特点,而且同时代和前后有很多武术家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涌现了大量的拳术门派,都可以列为早期太极拳,但只有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对现代太极拳各流派的影响最大。有学者统计,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杨式太极拳有十势,陈式太极拳有二十九势,而武式太极拳只有九势。虽然名称相同或相近而具体练法有所不同,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作为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集大成者,加快了从早期太极拳到现代太极拳转变的历史进程,而《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作为研究王宗岳论之前最重要的太极拳史料文献,是毫无疑问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