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未来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涯)

我的未来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涯)(1)

我的未来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涯)(2)

一九七九年虚岁十七岁的我,居然通过了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五的高考,被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录取,当年十月五日到和畅堂学校分部报到的,只有一幢四层的房子,每一层是一个专业,分别是数、理、化和中文。化学专业一共四十人,全部来自绍兴地区各县:绍兴八人;诸暨十二人;上虞十一人;新昌三人;嵊县六人。其中男生三十四人,女生六人。年龄最大的二十九岁,最小的十六岁。

各地同学到绍兴读书全部讲方言,没人说普通话,开始有点听不太懂,交流稍有困难,过了一段时间就完全适应了。

原本想做走读生的,学校规定不能走读,只好作罢。

现在的绍兴文理学院和畅堂校区我们算是鼻祖了。

经济独立。当时读师范的最大好处是学校给每位同学每月发生活补贴费,这也是好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选择读师范的主因之一。

我们每人每月可拿到补贴二十元,辅导员沈老师将其分为三档,分别是二十二元、二十元和十八元,绍兴市区的同学不用说了,统统都是拿最低一档十八元,一个月的生活费足够了。

每月十八元在当时不得了,刚参加工作的人第一年也只能拿到十五、六元。从此在经济上不再完全依靠家里了。

大一的学习不像高中那样紧张,对成绩也不是特别看重,再加上辅导员已经把我们当成年人看待,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第一件事是看电影。那时候刚改革开放,对什么都觉得新鲜,象国产电影《小花》、《甜蜜的事业》、印度电影《流浪者》等等就看了好几遍。有一次沈建中老师(当时不知什么角色,不是我们的辅导员)召集全体同学开会,说的有几句话至今还记着:什么妹妹找哥泪花流……什么情切切意往往……你们现在的任务是读好书。第二件事是打篮球。不但与同一届同学打球,还跟七八级同学打球,通过打球,认识了不少同学,至今碰面谈起来还回味无穷。第三件事是睡懒觉。每天早上要出操,同学们都不愿意,班长是二十九岁的竺同学,十分认真,每天早晨都到寝室来敲门,大家都不预理睬,也很厌烦,这其实不是他的错,是学校规定要求出操的。

大一专业科读的是无机化学,有不少内容必须通过实验验证,因此上实验课是必须的。由于和畅堂校区没有实验室,所以要到本部一一一攒宫去做实验,一般是半天时间。

校车载着四十位同学再加上老师,一起到攒宫,做完实验再将我们送回到和畅堂,物理专业与我们相类似。由于做实验来回花费相当大,所以从大二开始七九级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的同学搬到攒宫就读。

大学做实验配备有专门的实验员,所有必备的仪器、设备和试剂全部由实验员准备妥当,实验课由实验老师讲解与辅导,这与中学有相当大的区别。

大二开始在攒宫读书,与七八化学的同学有了接触,这才知道七八级同学年龄相差之大,无法想象。

七七级恢复高考时,规定年龄不超过三十周岁,七八年放宽到三十五周岁,所以七八化学同学之间年龄最大相差一倍以上,我们班级有同学是七八化学师兄的学生。

攒宫是读书的好地方,清山绿水,周边只有东方红茶场,宋六陵参天大树十分壮观,青山水库是夏天游泳的好去处,到富盛镇有十里路,是跑步去的好地方。校园内有一个小卖部,校门口也有一个小卖部,每次考试后,就去小卖部买汽酒,再买点过酒食品开始喝酒了,这已成为一种惯例。

教生物的何老师课上得相当好,待我们如父子一般亲切,如果家里有什么好菜,就叫上我们几个同学到他家吃饭,顺便喝点小酒,喝酒的时候天南地北乱吹一通。有机化学实验员孙老师是五中高中班主任的大儿子,跟我们称兄道弟,关系十分铁。他有一台四喇叭的收录机,当时十分罕见,因为价格实在太高,至少要四百块以上。我们有空的时候就到他寝室,关上门偷偷听邓丽君的歌,因为当时是禁播的,称为靡靡之声,此时才知道邓丽君磁带有十六盒,这种磁带猜想是走私进来的。还有一个实验员小张,他是从部队转业的,年纪比我们大2~3岁,跟我们很谈得来,经常说差点回不来了,因为七九年在舟山当兵,接到命令准备奔赴中越边境作战,最后没去。没事的时候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其乐融融。

辅导员、教高等数学、英语的老师都很年轻,他们把我们当作小弟弟、小妹妹看待,当然个别例外,大家平等相处,晚上没事经常到他们寝室去坐坐,听他们谈谈在读大学时的经历与感受,大开眼界。或许现在有人会说这是拉关系,当时真的没有这样的想法。

同学之间关系挺好,在读大一时,经常一起出去玩,曾经在塔山下面防空洞里,听胡兆海唱莲花落《翠姐姐》,唱到深处眼泪流下来了,印象很深。有不少同学到过我家,还吃过饭,现在碰面仍经常问起我大人的健康状况,甚为感动。

七九中文同学,在读大一的时候就初露锋芒,主要是几个诸暨人,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感觉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从读大学开始,校运会不仅仅只参加中长跑(800米、1500米),还偿试参加过多个项目,长跑5000米、10000米肯定跑不了。

100米参加过多次,最好成绩是13.2秒,是班级4x100米的主力队员。

参加铅球比赛印象最深。体育课男生是用5公斤铅球的,觉得自己还行报了这个项目,没料到校运会男子是用7.26公斤的铅球比赛,第一次参加时要用双手拿起,觉得好重好重,最远只推到六米,大三能推到七米以外了。

800米最好成绩跑到2分32秒,1500米跑到5分10秒。

此外,还参加过跳远等比赛。

参加校运会不仅仅为了名次,更重要的是体验各种项目的乐趣,因为体育课大多项目是没有机会接触的。

大二开始,在徐同学的影响下,开始对邮票感兴趣了。到他家里,趁大人不在,偷偷拿出来给我看,邮票不是一般的多,渐渐明白邮票分文革前纪、特票,文革票,文革后j、T票,当然还有大量的普通票。集邮分为集盖销票、新票、实寄封、名信片……等等

有了基本常识,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出发,订阅了《集邮》杂志,只要同学有来信,就会去讨信封。

集新邮是必须的,在大人的支持下,几乎新发行的邮票都买,尤其是小型张,至少一元以上,最贵的达到五元,所有的零钱都买邮票了。

集邮过程中差点酿成大错,家人跟我说集邮是集盖销票的,准备把新票全部到邮局盖戳,幸亏行家提醒,最终没做傻事。

集邮只是一种爱好,从没与经济利益挂钩,所以只要有一套盖销票,决计不会再去买同样的新票。

读大学时,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通过不同渠道建立了良好关系。七九物理的裘同学,他是外省考过来的,跟他很谈得来,性格也比较相似,由于是部队长大的,因此经常谈些部队的所见所闻,毕业后一直保持良好关系,现在已是浙江某高校的纪委书记了。七八物理吴同学,通过打篮球认识的,由于比我们大5~6岁,碰到经常开玩笑。毕业留校时我们还跟他说:是叫吴老师还是吴同学,或是名字,吴同学只能一笑了之。八零中文二班的杨同学。他们住在我们寝室楼上,因为有认识的同学,所以有时上楼去串门,一来二去认识了,同学之间理念差不多,很谈得来。

跟不同专业的同学打交道,不仅能拓展知识,而且能提高能力,只是当时不明白而已。

从大二开始,由于地处山区,同学们的娱乐生活比较单调,看电影和电视成为最大的乐趣。看电影:学校偶尔会在操场放电影,如果幕布挂出,知道要放电影了,就会拿着椅子早早来到操场,放在合适的位置,印象最深的电影是《反击》,讲述德国侵略前苏联,然后前苏联反击,分为上下两部,三个小时。看电视。大礼堂有一台大电视,每逢重大体育比赛都会去看,当时正在进行一九八二年足球世界杯预选赛,凡是中国队比赛,没有落下。最后被新西兰2:1击败未能出线。女排比赛同样精彩。正是这个时候,真正爱上体育,喜欢看体育比赛了。

大三上半学期,为了体会当老师的感觉,学校安排到中学去见习。所谓见习,就是跟中学生一样去教室听中学老师上课,每一次听完课后,必须写出听课体会。我被安排到上虞松厦中学当见习老师,时间为一个星期。记得先乘车到上虞城关,再转车到松厦。松厦中学是农村中学,当时学校的设施设备是比较好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现出很热情,每一次听课后,总是要向老师请教教学方法和手段,他们都能详细而真诚的回答。通过见习,心理上有了当老师的准备。

见习期间,有幸到位于白马湖的春晖中学,了解了学校的历史与教学状况,真正知道到春晖中学为什么人才辈出原因。

大三下半学期,正式开始实习了。实习老师与见习老师不同之处是要给学生上课,上课首先是写教案,教案必须是详案,所谓详案,是指把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中。我实习的学校是绍兴三中,也就是读初一的学校。说起来真的很奇怪,准备上课的班级居然是初三(四)班,带队老师第一天布置任务是一天时间将班级五十六位同学名字记住,难度真够大的。实习期间我们每一位同学只上一节课,能否进课堂上课必须得到班级任课老师沈老师(女)的同意。因此在正式上课前,沈老师和我们实习小组所有同学先模拟听一遍讲课内容,讲完后再进行点评,实习期间,应该说最辛苦的是沈老师,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实习任务。

毕业证书上填写的年龄是十八岁!

读大学最大的收获是结交了一批品德优秀、性格相似、志同道合的同学,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大学毕业了,发誓再也不读书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平中教书期间又到浙江教育学院读完三年本科函授,正是这次读书,再一次改变了命运,这是后话。

由于文字功底比较薄弱缘故,写的东西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但总归还是把要说的事情讲清了。有些记忆可能有误,敬请批评指正。(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