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编者按:近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省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陕西经济研究》杂志【县区长谈发展】栏目,刊载宁强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吕锋的调研文章《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考与建议》,全文转载如下:
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
思考与建议
■吕 锋
宁强县结合县域实际提出生态立县、项目带动、文旅兴县、工业强县“四大战略”,开启宁强发展的新征程。为了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深度挖掘宁强全域文化旅游资源,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现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宁强文化在中华历史文明中的地位和渊源
中华文明主要有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
黄河文明起源并最初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流域,其中,河洛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
长江文化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其中,巴蜀文化在长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宁强地处陕甘川结合部,是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通道,长期以来,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在这里交融、汇集,因此,具有兼收并储的特点。汉水最终从湖北流入长江,从地理人文、文化渊源来说,应属于巴蜀文化一部分,同时又有楚文化的成分,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应该多从巴蜀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中汲取给养。
二、宁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
一个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指其唯一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今后可以作为长期发展方向。宁强县主要有三个优势:
(一)汉水之源文化
汉水是中国古老的江河之一。据考证,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
1、嶓冢山。宁强县大安镇嶓冢山,山中有钟乳石,俗称石牛。石牛背部及臀部有8个古字,后经认定是夏禹治水的遗迹,故名曰《禹碑》。在《尚书·禹贡》中有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近年来,经专家多次踏勘论证,《辞海》1989年版解释,正式确定新汉江源头为宁强玉带河。
2、汉水与诗经。《诗·小雅·大东》:“惟天有汉,监亦有光”。意为天上的天河,就是人间的汉江。天河又被称为“云汉”、“银汉”、“天汉”。古人认为汉水和天上的银河是相通的。在西周时期,汉中名为“周南”,《诗经》开篇《周南》里的诗歌主要就是从汉中采集的。可见在那时,汉水就非常有名了。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毛公解说《诗经》的《毛诗故训传》)云:“出沔南丙穴”。丙穴,即鱼洞,是一种喀斯特自然地貌地下暗河,在宁强毛坝河、四川旺苍等地都存在,但唯有毛坝河一带鱼洞河里还有这种鱼。
3、汉水与楚辞。《楚辞·九章》:“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从地理位置上看,汉水源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方之间,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也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在旧治中,更多地被划为蜀地。总的来说,汉源文化应属长江文化,与巴蜀文化更接近,同时又有多种文化因子。在宁强,除了羌文化以外,还融入了楚文化原素。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文化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而在我县,如傩戏、篝火、祭神、吃粽子、赛龙舟都有楚文化的元素。
(二)、金牛古道文化
金牛古道,是我国最著名的古道之一。金牛道又名“石牛道”。由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关的故事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金牛道就已经得到开辟利用了。公元前316 年,秦惠文王将石牛赠送给蜀王,蜀王令五丁开道,引石牛入川,金牛道始成。
秦汉时期,金牛道自汉中勉县(古沔阳县、西县)西南行,经宁强县大安镇(古金牛驿)、直下阳平关(古阳安关、关城)、在燕子砭(古青乌镇)西渡嘉陵江,经安乐河、盐茶关、广坪、金山寺,然后抵达白水关,沿白龙湖到昭化(古葭萌),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顺大剑溪峡谷,到剑门关。 唐宋时期的金牛道从勉县,经大安、代家坝、阳平关、燕子砭,循嘉陵江沿江而下,走水路,经大滩,直抵四川广元。明清时期,由于南、北栈道的划分,使金牛道的方位“定格”为:自陕西勉县至宁强大安、烈金坝,经过宽川、金牛峡、五丁关、宁强县城、黄坝驿七盘关到四川朝天、利州、昭华、剑门关、江油、绵阳、到成都。
据《辞海》,正式确定的金牛道的路线为:自汉中南郑向西,进入沮口、青羊驿,经勉县往西南方向,到宁强县金牛驿(大安镇)、五丁关、宁羌州(汉源)、牢固关、越七盘关入四川境朝天转斗铺、中子铺、 明月峡、广元利州、葭萌(昭华)、剑门关、梓潼,历绵阳(古涪城)、广汉(古雒城)至成都,大体即现在的108国道川陕公路的路线。
据考证,金牛古道遗址点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比欧洲罗马大道产生的时间还要早,最晚到清朝,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早的陆地交通遗存,有人类交通史上“活化石”、“活文献”之称。
金牛道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开启了中央政权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金牛道之后,不仅汉中、成都盆地沃野千里成为周秦汉唐的战略后方,更将山高路远、僻处王化之外的西南地区带入大汉文化圈,充分接受关中地区先进文化的辐射,从而跟上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步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中央和省级财政下拨专项经费,用于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沿这条川陕古道,陕西留坝县张良庙、勉县武侯墓、略阳灵岩寺、四川广元千佛崖和剑门关等诸多历史遗存,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依法保护范畴。 2009、2011年,四川、陕西多次踏勘,积极促成古道申遗。2015年,四川省境内的古道申遗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不包括陕西境内部分。
(三)古代郡县文化
宁强县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了,而在一县域境内,历史上曾四次四地设县治的恐怕在全国也属罕见。
1、宁羌州。根据清道光《宁羌州志》:“宁羌在府城西三百里,古梁州境也,又界梁雍之交。战国白马氐之东境,名羊鹿坪。县名在汉为沮县、南宋为东益,后魏为嶓冢,隋朝为西县,唐朝为金牛县、三泉县,宋朝时为大安军,元朝为铎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羌民田九成起义,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镇压,将设在甘肃徽县的宁羌卫所遣来羊鹿坪,设为宁羌州,民国2年(1913年)改为宁羌县。翻开长长的中国历史画卷,以“羌”命名的州、县,惟有宁羌。1942年,国民政府改宁羌为宁强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题“安宁强固”,作为对新县名的解释。
2、金牛县。根据《宁强县志》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绵谷北部置金牛县,治通谷镇(今大安镇)。取石牛粪金之义命名。而且这是宁强县境内设县治之始。东临西县(即今勉县),西临嘉陵江。开元十八年(730),按察使韩朝宗将金牛县治所东移40里,置于白土店,地当今陕西宁强县东北45公里大安镇。
3、嘉牟县。唐武德三年(620年)至八年,曾在今宁强县城东10里,罗村坝古城村建嘉牟县城,归南安州管辖。在解放初期,还能看到城垣残迹,并出土历史文化遗存,后由于长期开垦种地,建筑取土和风雨侵蚀,城垣残迹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4、三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再析绵谷置三泉县,治今广元东北、宁强等地,并置南安州。到天宝元年(742年),三泉县址迁至今阳平关唐渡擂鼓台村。出于古代治理蜀乱的战争需要,到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赵匡胤诏令三泉县直属京师,至道二年(996年)以三泉县升建大安军,后几经升并,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因战略需要才将位于阳平关的三泉县撤并,三泉县直隶京师137年,这在全国是没有的。
三、几点建议
(一)紧紧抓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推进金牛古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金牛道具备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特征,金牛道不只是陕西的古道,而是中国的古道。第一,从时间上看,金牛道历经两千多年,跨越西南西北,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早的陆地交通遗存。二是从空间上看,金牛道保存相对完整,承载的历史文化厚重,文化价值值得挖掘。三是从文化上看,沿途古寺庙、古栈道、古遗址等遗迹较多。金牛道蕴育了大量的民风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线形文化景观,金牛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还是人类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象征。具体在实施过程中,一要尽快对现有遗存摸清家底,查清古道沿线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二要加强对宁强现存的“金牛道”线路本体的遗址保护。三要保护古道地名,留住历史文化记忆和乡愁。四要加大与四川、甘肃省的协调沟通,从国家层面协调陕甘川三省金牛道沿线各城市共同推进金牛道(蜀道)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工作。金牛道与古蜀道本为一体,如果四川单方面将蜀道申报为世界双遗产,那么,陕西、甘肃境内符合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并与古蜀道相连的古道,就很难被纳入联合国申遗的提名地,从而错失提升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的良好机会。
(二)将宁强旅游融入“羌彝藏旅游大战略大环线”思路去定位、思考、谋划。陕、甘、川、青、藏、滇、黔各省旅游资源丰富,因此,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民俗,七省旅游环线都是一块令人向往的旅游圣地。目前,随着西成高铁的即将通车,加之我县临近有汉中、广元机场,水陆空铁立体式交通网络正在建成,不仅打通了宁强往陕、甘、川、青、藏、滇、黔的动脉,更为宁强以及汉中各旅游景区资源整合推广奠定基础。建议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抱团发展提升西南环线旅游知名度,让旅游率先实现一体化。要站在羌彝藏旅游大战略、大环线的思路去定位思考、谋划,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一是共建共享一个大平台,互相支持协同发展;二是提升景区吸引力,打造现代旅游全产业链;三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补。
(三)将旅游文化产业提升到第一的高度,投资、规划、打造。一要充分认识重要意义。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宁强而言,站在旅游的角度,深入发掘文化底蕴就抓住了核心价值;放眼文化的前景,联手旅游就抓住了巨大市场。二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宁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地,以及陕南循环发展要求,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要把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把新常态下改革发展的先导性方向聚焦到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文化旅游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其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我县是一个内陆地区欠发达省份的山区县,缺乏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强化开放意识,营造开放氛围,使国内外游客和客商通过旅游这个窗口增进合作、投资兴业,优化我县经济结构,提高内生动力。
(四)确定“文化 古镇 城镇化”模式,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宁强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发展全域旅游,瞄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规划宁强全域旅游大格局。一要负重拼搏,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打造一流景区。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景区建设、设施配套到管理服务,全过程高端运作,力求尽善尽美,目标锁定全国第一,尤其是在市场定位上要非常精准到位,做足山水文章。二要政府主导打造旅游品牌。创新发展思维,改鼓励社会企业及个人投资,集中全社会力量办旅游。三要着力打造特色村镇、特色景区和景点,深度挖掘宁强文化特色,构建和完善若干条旅游精选路线。四要构建并完善文化、旅游、城镇化、互联网、金融五大专业平台。创建宁强智慧旅游云“汉中宁强--广元旅游一卡通”,统筹文化旅游景区和市场运营,实现宁强旅游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五)扩大宣传,让宁强旅游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和世界。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经济、眼球经济和地域经济。一要创新宁强旅游品牌。可围绕“汉水之源”、“金牛道”、“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古郡县,积极引导扶持动漫、影视、书画、文学创作;二要依托主流媒体宣传。三要加强网络宣传力度。充实网站内容,及时更新旅游动态,进一步提升网站的旅游服务功能。利用同程网、携程网、美团网等大型旅游网站开展宣传、销售;开通微信、微博,及时受理游客咨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海内外宣传促销网络,让宁强旅游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和世界。
(作者系陕西省宁强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
编辑:翟力强
陕西法制网整合呈现,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