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有没有那么一首歌(很多人以为陈奕迅这首歌是歌颂父爱)
今天是父亲节,似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节日,但是比起母亲节来似乎又显得低调而落寞。
华语乐坛歌唱父亲的歌曲有多少呢?恐怕听众们最耳熟能详的依旧是十多年前的两首歌,一首是筷子兄弟赤裸裸歌颂父爱的《父亲》,另一首则是陈奕迅充满意象与含蓄的《单车》。
然而《单车》的作词者黄伟文曾经写过一段话解释,虽然这首歌流传到广大听众耳边常被接收成了“歌颂”,加之唱片公司喜爱在父亲节前后主打这首歌,大家一心贺节,很少人知道这本意是一首“怪责”父亲的歌。
他的父亲是典型的中国人父亲,因为肉麻二字,对子女的爱从不宣之于口,连亲昵一点的肢体接触也是少得可怜。小孩的揣摩心理的能力有限,若是听不见摸不着,便有理由相信父亲不爱他。直到黄伟文读小四那一年,父亲带他去海滩,多亏了当时父亲那辆电单车,两父子才有人生唯一一个令彼此都不难为情地拥抱。可惜那年夏天特别短,那台电单车入秋前就被卖掉了。
因对父亲的吝啬耿耿于怀,他才创作出了《单车》这首歌。
而在今年横空出世的音乐综艺《声生不息》中,林子祥与曾比特Mike对《单车》做了一番全新的、也更符合听众对歌曲情感主题预期的演绎,这一次翻唱,让所有听众更加笃信这首歌是在歌颂父爱。舞台的每一个道具、情节、走位、情绪推进都是精心设计,一开始两个人的站位隔得很远,没有任何互动地各自演唱,中间插入了一段《空凳》,“为何想讲的,从前不讲清楚,曾懒说半句我爱他“,两人开始有目光接触,也道出了两父子难以言爱的自责与内疚,最后一段回到《单车》的副歌,两个人抒发情绪全程对视相唱,将歌曲的主题烘托至最高点,唱到最后两父子终于坐到同一张凳子上。
林子祥跟曾比特作为见证港乐历史的前辈与港乐新生代后浪,除了在词曲之间演绎出中国父与子关系典型的含蓄情感,更体现出一种亲子间内在力量的真正传承。整首歌的氛围感和意境感都拉满,观众似乎像是看一部音乐微电影,没有浮夸的布景与道具,只有两个人和一把长凳,复古的灯光照射下,背后的幻灯片闪过无数情怀和回忆,观众仿佛已化身为林子祥和曾比特这一对父子,在短短一首歌的时间内,借着他们的口,诉说着我们多年来对自己父亲或孩子无言的爱与遗憾。在最后二人相拥时,不知道那一刻有多少观众也借着这个久违的拥抱,将憋了一整首歌的眼泪都流了出来。这就是真正的艺术,这一老一少都是真正的艺术工作者。因为真正的艺术,就是能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感的东西。
我读小学的时候,每晚饭后都会跟父亲去散步。但父亲在我读三年级开始,便不再让我牵他的手,原因仅是一句“我长大了”,没有再作过多解释。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只知道我的爸爸不愿意再牵着我散步,更没有人会再愿意拥抱我,在儿童的世界里,对这种事情唯一的标准译文只能是“我的爸爸不爱我了”。这种不胜枚举的“爱在心头口难开”的时刻,相信绝对不止我一个人经历过。而到我终于成熟到有能力去理解这一切背后的良苦用心时,那些成长的年头里于我而言“缺失的爱”,是否还能弥补回来?
在舞台后的采访中,林子祥直言自己在儿子林德信的青春期时只顾着工作,对没有过多陪伴和关心儿子感到内疚。而曾比特提到父亲在自己年纪很小的时候已经去世,所以一直对父亲的印象都很模糊。剪辑没有把这一段采访放到歌曲演绎之前,因为歌曲和舞台本身已经足够感人,观众在沉浸舞台时,不再需要歌者背后的悲惨情节加持,每个人代入的都是自己独有的故事。这是个巧妙的剪辑,也是对歌者真正的尊重。
今年的父亲节到了,无论我们在这首歌中听出的是怎么样的故事,我们每个人无法割裂的是亲子间血浓于水的牵连,就像《单车》中唱的那样:“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膀,谁要下车?”父子之间,哪怕一生只有一次满足内心深处渴望的诉说或接触,或许都足够治愈和品味一辈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