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射御书数的核心是什么(儒家六艺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可谓三大主流,最重要的要数儒家,儒家强调入世,经世致用之学,而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在周朝时期,六艺是必不可少的,既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有什么用呢,肯定不是无用的,后面讲解。

在《周礼·保氏》中:“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也做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大意就是教给儿童道理,有六艺,礼有五,乐有六,射有三,御有五,书有六,数有九。

在古代,小孩八岁开始上学,教"洒扫应对进队,礼乐射御书数",教给他们做人的礼仪,古人对这些很是看重,因为"子不教,父之过",关乎颜面。在小孩到达十六岁时才开始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些都是有道理的。

礼乐射御书数的核心是什么(儒家六艺究竟是什么)(1)

所谓五礼,一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二指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为祭祀之礼,凶礼为丧事之礼,军礼既军队之礼,宾礼为接待宾客之礼,嘉礼为人际关系之礼。

御就是驾车的技巧,既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和在车轼上,鸾在上。“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要统一合适,这是为了调试驾车的节奏。似乎是驾车的入手课程。在当时可是十分困难的。

逐水曲:指沿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训练御者在路面情况糟糕时的控制车的能力。

过君表:君表即标示国君位置之旗帜。国君在会见诸侯、出兵征伐,或者组织打猎时,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帜加以标示,因此有人就认为过君表就是指,御者驾车经过“君表”时向国君行礼致敬。但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训练驾车能力的方式,而是御车熟练后的结果。“君表”还指插着旗子的辕门,门中放置一些石墩为障碍物,车驶入辕门,车头两边与石墩的间隙只有五寸,车手要恰到好处从中经过。显然这是要训练车手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估算能力。

舞交衢: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驱,旋转适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节奏。这大概带有表演成熟车技的味道,应该是展现综合能力的课程。

逐禽左:驱车追赶禽兽,并把禽兽阻拦在左边,以便射猎。这应该是实战训练了。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汉字的结构和类型归纳为六种类型。六书用于汉字的学习在古代。古代汉字,必先有独体(如偏旁),而后有合体(把少数字体和为一个,如和是口和禾的合体)。象形、指事,皆独体之文,产生最早。而具体之形,尤先于抽象之事,所以象形自在指事之前。会意、形声,都是合体之字。会意乃合二文(或三文、四文)而成形,皆取其意,在象形、指事之后。形声则一取其意,一取其声。至于转注,乃文字孳乳之通轨;假借,乃所以济造字之穷。所谓转注,就是多个词有一个意思,所谓假借,就是通假字之类。

九数,关于“九数”的细目,《周礼》并没有列出。东汉的郑玄在他的《周礼注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郑司农(郑众)所言:“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在南宋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今日更不用说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