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但不懂你是一种遗憾(我爱你却不懂你)
有媒体曾经这么问过歪果仁:
在你的眼中,中国是什么?
而下面这幅图,
囊括了他们很多人的答案↓
京剧、油纸伞、诗词歌赋、旗袍、天安门、山水画……
这让我想起曾经读到的一句话:代表一个国家最鲜明的符号,便是文化符号。
可是,如今,这些烙着深深中国印记的传统文化,有多少被我们了解和传承?又有多少已遗失在历史滚滚的浪潮中?
01
我爱你,却不懂你
最近,由于《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兴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姿态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但这也让很多人不禁发问:为何之前我们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歌赋”所蕴含的巨大魅力?
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很难一帆风顺。
是因为我们不喜欢、不热爱?
显然不是。
昨天,在《是什么让你欲罢不能?只因不死的“诗心”!》的调查问卷中,99%的受访者都表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其中,超过半数(61%)的网友都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不仅喜欢,而且热爱着。
是因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不重要吗?
显然也不是。
在昨天的调查中,几乎所有受访网友(99%)都认可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其中,更是有85%的网友认为,传统文化会大大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没有一个人认为传统文化可有可无或者对社会发展存在负面影响。
02
热爱,却不了解
然而,在对“你是否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中,却有多达70%的人回答称:“不了解”。其中,有66%的人表示,自己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但兴趣却很浓厚。
有底气选择“了解”这个选项的网友,仅有30%。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大家都认为传统文化十分重要,又都对其如此热爱,为何了解它的人却不多?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博弈等等等等。
但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便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对“如果说中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你认为有哪些原因”的调查中,超过半数(54%)的网友认为国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宣传缺乏新颖、有效的方式,进而导致其传承力度不足。
20%的网友则表示,学校目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是造成其不易被大众了解的原因之一。
还有18%的网友认为传统文化自身也存在传承的不易性。譬如,有些传统文化或因缺乏足够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淘汰;有些传统文化则因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导致其生命力衰减,难以被传承。
除此之外,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也能从侧面反映该问题。
调查显示,受访网友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依然以书籍为主(占比28%),校园课堂紧随其后(占比19%)。15%的网友因自身的兴趣爱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
还有分别10%和5%的网友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来自于身边的父母长辈和同学朋友。
而拥有广泛受众群体、极大宣传优势的网站、影视综艺等媒体渠道,却在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方面没有起到足够重要的作用。分别有11%和12%的网友表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来自于网站和影视综艺。
0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没那么乐观,也没那么悲观
那么,在网友看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如何?
绝大多数网友认为:不乐观,但也不悲观。
63%的网友表示,虽然部分传统文化已被遗忘或被其他文化侵蚀,但传统文化的地位依然稳固,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譬如京剧、昆曲等。
24%的网友则认为,中国现在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势一片向好,不仅为大家所接受,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譬如,各大中小学、高等学府均有相关的课程设置。
仅12%的网友持有悲观态度,认为,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04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怎样做的更好?
运用创新手段,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在昨天的调查中,50%的网友都表示,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这其中,28%的网友认为,加大宣传力度,并结合新媒体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打造(譬如中国诗词大会),会显著增强其生命力。22%的网友认为,可以设立一些有趣的传统文化节日(譬如“汉服日”等),让大家在欢乐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了解。
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比重,对于传承来讲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27%的网友认为,要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其在中小学、高等院校的教育比重是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之一。毕竟,学校、课堂是大部分人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主流途径之一。
还有14%的网友表示,如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为中、高考必考项目,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了解程度。
不过,有趣的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传统文化教学“私塾”,却不被网友看好,得票率仅为9%。
05
我的文化,我自信!
不过,不论如何,大部分网友(89%)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还是十分看好的。
在“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抱有怎样的态度”的调查中,近一半(49%)的网友选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40%的网友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走出国门,并将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仅有11%的人抱有消极态度。其中,6%的人认为“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将被淡忘”;5%的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
06
固本、铸魂、打底色!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3月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大会堂“两会部长通道”上说,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进校园,而且他还有“三句话”要告诉大家↓
第一是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
第二是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
第三是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绝大部分(93%)网友都表示了认可,其中,有67%的人认为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就开始”;26%的人认为要加大比重。
陈宝生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不能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
他还特意提出,在校园文化里,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都可以进去,“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很好的沃土和氛围”。
来吧,还等什么?
请说出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爱~
讨论
一下
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
(向上滑动启阅)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一问: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进校园?
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中小学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张联荣说:
“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艺术等学科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要有准确把握,这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不能不看历史背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核心工作的回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要适当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乡土文化教育”,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深有感触地说。
二问:传统文化教育等同增加古文?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由该校文学院教师编写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大幅提高了古诗文比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由6至8篇增加到22篇,这一做法在当时立刻引发社会热议。
争议的内容之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不是就一定要加大古诗词、文言文的比例?对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持赞同态度,他说:“中小学教材应保持一定的古文比例,文言本身和文言文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以及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感与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
不过,王荣生也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三问: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
“如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已成社会共识,关键的问题是,以什么方式进,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四中教师顾德希认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宜渐进不宜骤进,取得一定试点经验再逐步推广,同时应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四问: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
2015年1月11日,上海市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行千人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后,700余中小学生依次分批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
2014年6月,一名“女德国学班”的女童受虐事件更是揭开了北京顺义、昌平等近郊“黑私塾”的内幕。
对上述乱象,多位专家予以痛批。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怡说:“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儿童国学班、女德班,不仅摧残儿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则将当前种种误区和乱象归纳为“庸俗化、商业化、形式化、娱乐化”。他认为,这“四化”盛行不衰,一方面是某些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无知误解,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系统内;另一方面是某些人恶意曲解,借国学之名敛财,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新闻网)
颁奖
时间到
恭喜以下6位小伙伴(竞争太激烈,有4位平票了)获得由《央广新闻》提供的神秘大礼一份!快把你们的姓名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通过私信的方式告诉我们,让礼物飞起来吧~
大家都在看↓
本期编辑:马媛、荆诗越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