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有追兵前遇大河说的是哪种动机(前有大河后有追兵)
1947年对我党来说,是极为困难的一年。由于国民党军发动的全面进攻不仅没有取得效果,反而折损了70余万人马,于是,蒋介石调整战略,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进攻目标正是山东根据地,以及我党指挥中枢所在的陕北根据地。
为了彻底摧毁我党的指挥中枢,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密令胡宗南进攻延安。我党安插在胡宗南身边的高级间谍熊向晖及时将消息发出,毛泽东收到消息后,决定放弃延安。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延安在当时是全国的革命圣地,人们担心放弃延安,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让一些人对中国革命失去信心。
对此,毛泽东解释道:
“譬如一个人,背着很重的包袱,里面尽是金银财宝,碰见强盗要抢他的财宝。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手脚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会打不赢。如果他把包袱一扔,那就动作灵活,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
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会重新回到我们手里。”
毛泽东的这一番话说服了大家,于是整个中央机关主动撤出延安,致使胡宗南的20万大军扑了个空。但是,不甘失败的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继续追击,他告诫胡宗南:
“陕北为主要战场,为匪之首脑所在,如不肃清,后患无穷。本令七月底肃清,现延长一个月,八月底定须肃清。”
得到蒋介石命令后,胡宗南部署兵力,像疯狗一样狂追不止,致使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转战陕北途中险象迭生,一路惊心动魄。
本篇文章,笔者聚焦毛主席在转战陕北途中最凶险的一次经历--过葭芦河,让我们看看毛主席是怎么用他的勇气与智慧,化解这次危机的,领略伟人风范。
毛主席
一四面楚歌1947年7月下旬, 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 研究部署全国战略反攻和解放军各大区协同作战。会议刚结束,国民党将领刘戡就率领二十九军7个旅的兵力,由瓦窑堡北上,经大理河向小河扑来。
当时的局势是,刘戡率7个旅由北追击而来,国民党钟松部的整编三十六师绕过北面的沙漠,全速南下,东边又有董钊部死死盯着。而彭德怀攻打榆林失利,被迫撤出。
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被国民党十几万军队三路夹击,国民党军企图封锁绥德、米脂 , 将毛泽东和党中央包围在黄河以西,无定河以东的狭小区域内。
这片区域南北约二十公里,东西约三十公里,部队腾挪的空间极小,一旦被围住,后果不堪设想,局势陡然危急起来。
而当时保卫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安全的警卫部队只有四个编制不满员的连,人数加起来不过两三百人,所用的武器都是一线战斗部队淘汰下来的老旧装备。
彭德怀曾经提出要给中央警卫部队更换一批新的枪支,但是毛主席却说,好的枪要留给一线战斗部队,只有你们打好了,我们才安全。所以,仅靠警卫部队这点兵力阻击敌人的几万部队,是万万行不通的。
毛泽东转战陕北
周恩来首先向毛泽东介绍了敌情:
“南边是敌占区, 东边是董钊部, 北边是刘戡的二十九军, 西边是钟松的二十六师。我们是四面临敌, 真是四面楚歌啊。”
毛泽东听后,打趣的说道:
“四面楚歌,可没有风声鹤唳! ”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在多么危急的环境中,总是能保持顽强乐观的心态,任何困难都吓不到他,他的幽默风趣,总是能给战友们注入勇气和希望。
虽然如此,但毛主席心里也知道,这支几百人的小队伍,是全国解放战争的希望,这是因为这里是不仅是党的指挥中枢,而且还保存了我党我军的机密文件,一旦被国民党获得,那二十多年的革命成果将功之一溃,中国的革命事业又将陷入黑暗。
想到这里,毛主席不由得面带严肃,皱眉思考,片刻之后 , 手指地图说:
“按原计划, 顺大理河而下, 向东的榆林方向走。也就是说, 迎着敌人西进的快速部队方
向行进。”
西边是钟松的整编三十六师,也是国民党军中机动性最强的一支,周恩来连忙提醒道:
“这可是敌人力量最为集中的方向,也是很危险的。”
任弼时也加重语气说道:
“这条路上充满了刀光剑影。”
面对周恩来和任弼时的担忧,毛主席又幽默地用鲁迅的诗回应道:
“怒向刀丛觅小诗嘛! ”
一副乐天派革命家的形象展露无疑。最后,经过研究,大家同意了毛主席的意见,继续向西前进。
部队一路上避开国民党的追击部队,紧赶慢赶,于8月7日来到了乌龙铺,天降大雨,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在乌龙铺住了一夜, 又率队东进, 来到了黄河岸边。刘戡的七个旅依然在后面紧追不舍。
周恩来
二 不打败胡宗南,不过黄河刘少奇、朱德得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处在前有黄河 , 后有数万追兵的险境之中, 万分焦急, 打电报建议中央立即过黄河。彭德怀派人送信, 也建议迅速过黄河。
任弼时不无焦虑地说:
“德胜同志,敌人已经从北路、南路、西路包围过来了,看来只有向东走了。”
李德胜是毛泽东离开延安时的化名,按毛主席的话讲,这个名字意思是“中国人民理应取得胜利”,他也十分喜欢这个名字,也就在转战陕北的途中,毛泽东把他的两个女儿的姓氏改为“李”,即李纳和李敏。
听到任弼时的建议,毛泽东坚定的说道:
“我有话在先,不打败胡宗南, 决不过黄河! 现在, 屁股后面有七个旅的追兵,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过黄河呢? ”
确实,毛泽东曾经说过,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如今,面对如此危急处境,他依然坚持不过黄河,这并不是为了面子的意气之争,而是有着通盘的考虑。
只要毛主席不过黄河,那就能调动胡宗南的20万大军打转,彭德怀那边的压力就能减小许多,相反,如果过黄河与彭德怀会和,那么胡宗南的部队也会跟着尾随过去,西北野战军的压力会骤然增加。
而且,为了保护毛泽东和中央的安全,彭德怀必定会束手束脚,放不开手脚,这样反而令战局不利。毛泽东不能把自己的安危,置于全党全军之上,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坚持不过黄河的主要原因。
时任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
随毛泽东转战的胡乔木亲历了这场争论,他回忆道:
“毛主席一听弼时同志讲“过黄河”就很火,尽量克制地解释道:胡宗南就是想把我们往东赶,即使消灭不了我们,只要赶过黄河就是他们的胜利。现在向东是绝路,会落入陷阱。”
眼见任弼时和毛泽东意见分歧很大,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周恩来赶紧出来打圆场,他说道:
“主席, 我们要过前边的葭芦河, 葭芦河只是黄河的一个分岔,不算是过黄河。我们过了葭芦河, 回旋的余地就大了。”
听了周恩来的解释,毛泽东依然没有反应,仿佛沉浸在凝思之中。
周恩来是军委副主席,和井冈山时就和毛泽东做搭档,一路走来,两人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即使在毛泽东最失意的时候,周恩来也始终支持他,因为周恩来坚信,只有毛泽东,才是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那一个人。
周恩来曾说过,毛主席的眼光是我们所不能比的,他比所有的人都要看得深远。有好几次,当时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是他错了,但是,后面随着事情发展,又一次证明,他是对的。
所以,这次毛主席坚持不过黄河,虽然周恩来心里也焦急万分,但是也并没坚持劝说。
这时候, 侦察员飞马来报: 刘戡冒雨从乌龙铺出动了,正向这边扑过来。两边的山头上,甚至已经隐约可以见到敌人的先头部队了。一旁的任弼时已经急得快跳脚了,说道:
“别再磨蹭了,快行动吧!”
任弼时着急是有理由的,他是这支九百人队伍的支队司令员,此刻每耽误一分钟,也许就会酿成中国革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后果。
任弼时叫来十几个水性好的战士,让他们架着几只从老百姓那借过来的羊皮筏子,试着渡河。
葭芦河原本水流细小,可是经过连日的暴雨,此时已经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了,那羊皮筏子一下水,就像小孩折的纸船一般,立即被狂暴的巨浪掀翻并被冲得无影无踪。岸上的人发出一声惊叹,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时任毛泽东卫士的李银桥,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
“当时,我虽然才二十来岁,可已经是入伍多年的老兵了,但我第一次从心头害怕起来,这不是断了生路了吗?”
这时候,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所有人都望着正在沉思的毛泽东,只有旁边的葭芦河河水奔腾翻涌。
三 “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
“烟,给我拿烟来。”
这时,一直凝视着黄河没发一言的毛泽东突然伸出两根指头,做了个要抽烟的样子。声音不大,却把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全体同志给调动了起来。
毛泽东一生烟瘾极大,尤其是在扭转乾坤之时,需要连抽好几包烟。听到毛主席的话后,周恩来连忙问旁边的警卫:
“烟,有烟吗,快给德胜同志拿过来。”
偏偏因为毛泽东前段时间闹肺炎,医生要他戒烟,他的卫士们谁也没有为他准备烟,真是急煞人的事。
队伍的其他人也纷纷在身上摸索,可是,连续几天在雨中行军,抽烟的同志连身子骨都浸在水里,哪里还保得住烟卷呀。
就在这时,队伍里的车夫老候高举着一个油纸包,说道,我这有烟。原来,老侯烟瘾极大,特意用油纸把卷烟包住了带在身上,这下帮了大忙了。
很快卫士就把烟拿过来,当时正风雨交加,周恩来命人用一床被子遮住毛泽东,然后点烟。
可是,点烟的警卫因为心里非常紧张,再加上刮大风,几次划着火柴,旋即又熄灭了,没有把烟点着,毛主席脸上已经明显出现不耐烦了。
这时,周恩来示意了一下身边站着的李银桥。手脚灵巧的李银桥,从周恩来身后几步走上前来,然后钻进被子,接过那个卫士手中的火柴,几根并拢到一起,“嚓”地一下将火柴划着,又迅速地用手遮住火苗,稳稳当当地给毛泽东点燃了烟。
李银桥与毛泽东
毛泽东似乎十分感激地瞥了一眼李银桥这个他并不熟悉的小战士。当时,李银桥对最高统帅的这一微妙神态也并没在意,然而,就是这一件小事,取得了毛泽东的信任,在此后的时间里,李银桥给毛泽东当了十几年的贴身警卫,是所有警卫里面时间最长的一个。
烟着了,毛泽东大口地吸着烟,随着火苗一闪一闪,他紧皱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来。就在毛泽东抽完这支李银桥点着的烟以后,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断然决定:
“不过黄河!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
说完,便迎着几万条枪口,大踏步沿着山路往回走,所有人顿时有了主心骨,也跟着毛泽东往回走。
说来也奇怪,两边山头的敌军仿佛瞎了一般,毛主席从他们眼皮子底下走过去,他们却一枪未发。事后,当地百姓流传道:
“真龙过海,谁人敢敌!”
当然,这是民间惯有的演义之谈,不足为信。真实情况,笔者猜测,当时敌人在两边的山上,以为毛主席一行人肯定会过江,所以都盯着江面,根本没有想到毛主席会往回走。所以,当毛主席带着这支几百人的部队沿山路回走的时候,敌人都没有发现。
这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最惊险的一幕,几十年后, 李银桥仍记忆犹新地说:
“那简直是令人不敢相信的! 当时胡宗南的兵四五次追上我们,我们都是这样走掉的。”
四 “毛泽东由此上山”
就在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刚离开葭芦河边,刘戡的追兵就追过来了,这一次他们又扑了个空,毛主席也带着队伍顺利地来到了一座大山脚下。
望着高耸的山峰,毛泽东大手一挥,上山去。这时,任弼时大声告诉队伍后警卫长汪东兴, 把上山的痕迹抹掉, 以免敌人摸到我们的行动路线。
毛泽东听后转过身子说:
“没关系, 你们就在这里竖块牌子, 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 那些蠢货也毫无办法。”
汪东兴摇摇头说 :
“不行,敌人离我们这么近, 说到就到, 太危险了。”
毛泽东将手中的棍子往地上一戳,说道:
“给我竖, 我叫他追, 恐怕他没这个胆子,我倒要看看,这个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
旁边的周恩来立即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对警卫说道:
“你们照德胜同志的意见办吧! ”
不久,刘戡的追兵也赶到了山脚下,但是看到山脚竖着的“毛泽东由此上山”的牌子,却决定不追了。
因为他不能确定毛主席到底是真的上了山,还是改道去了葭芦河边的葭县,说不定毛主席竖的这块牌子就是迷魂阵呢。
于是,刘戡自作聪明地转道来了葭县县城,当天夜里,他命人驾起大炮猛轰葭县县城。
国民党军中将刘戡
而此时的毛主席,正在山顶上的白龙庙里,听着山下隆隆的炮声,嘲讽着刘戡的迂腐,他豪气地对大伙儿说:
“不走了!就在这里休息,等敌人上来,打他三个钟头再走不迟!”
果然,这一夜刘戡的追兵都没在追上上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在白龙庙安稳地住了一夜。
第二天, 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部队在河面上架起了浮桥,毛主席一行人顺利地渡过了葭芦河。就在行军路上,毛主席已经指挥彭德怀,准备发起反击,吃掉国民党钟松的整编三十六师。
8月17日,沙家店战役打响,西北野战军在瓢泼大雨中对整编三十六师发起攻击。一路上趾高气扬的钟松根本没料到我军会发起反击,被打得措不及防。
沙家店一战,西北野战全歼整编三十六师,其中毙伤两千余人,俘虏四千余人,我军伤亡总计一千八百三十九人。
整编三十六师的覆灭,使得胡宗南心惊胆战,不敢再大肆追击了。当天晚上,胡宗南在日记里写道:
三十六师师部陷于孤立而被消灭,其对五十五、一二三、一六五各旅皆为牵制隔绝,使眩感于眼前形势,不敢奋进,夜不能睡。
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一行也在战后亲临沙家店战场,毛泽东对在场的全体指战员说:
“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