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名胜古迹金山银山(长子500年的古村张店)
潞安府长子县的最南端,有一个传统古村落名叫张店。这个村子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明代弘治八年版(1495)的县志中,该志在介绍全县的“急递铺”(宋元明代的驿站)时,提到了“张店铺”,这应该是张店村的前身。当时,张店村是古代晋豫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现在,太洛公路依然穿村而过。受益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几百年间,这里商贾辐辏,人马来往频繁,造就了一个生意兴隆的商贸村。2016年年底,张店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张店村位于长子县南北轴线的最南端,素有长子南大门之称,距离县城30里,距市区70里,全村300多户,1000多人。相传,明末有张姓夫妇在此开店,生意兴隆,陆续引来诸多移民,渐渐形成村落,村子也因此得名张店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屯留长子两县合并为“屯长县”。两县都有一个村叫张店,所以,屯留境内的张店更名为“北张店村”,长子境内的张店更名为“南张店村”。虽然官方如此称谓,但当地民间沿袭已久,依然习惯“张店村”的叫法。
张店称之为“街”
张店村方圆不到1.5平方公里,地域狭窄,耕地面积少,全村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左右。又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南北方向穿村而过的晋豫官道使张店村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商贸优势,最兴隆的时期是民国13年(1924年)至民国33年的20年间,当时官道两侧全是做买卖的商铺。商业发达加之社会公用设施齐全,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将张店称之为“街”,一口一个街长街短,似乎忘了张店村的本名和官名。这个街也不是白叫的,因为从清末开始,张店村就是逢一三五七九单日集市,赶集的人络绎不绝。民国初年和民国中期,村里的绅士还发起了两个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大会,一个是农历二月初六、一个是农历十月二十。 据资料记载,张店村共有十大类商行,分别是:店铺、酒坊、客栈、染坊、当铺、盐店、糖坊、烟铺、斗铺、牙行。这些买卖都不是小生意,都是曾经很有名气的大买卖。诸如经营京货杂货的“天兴隆”、杂货药材为主的“晋恒通”、铁货杂货为主的“集浣恒”等等行号。以酒坊为例,张店村的酒坊名气最大的有5家。最小的酒坊每日消耗粮食也有8石,每石粮食约合150斤,共计1200斤。最大的酒坊是俗称南酒坊的李家酒坊,日耗粮食32石,合4800斤。全村酒坊酿酒每日共耗粮食15600斤,规模相当惊人。这些酒坊酿造的酒除了供应本地外,主要销往高平、晋城、济源、洛阳、焦作、新乡等地。
盐店则是潞州著名商人裴宝堂开的分店,裴宝堂是潞州南石槽人,曾经当过山西省政府的盐务总局局长,负责高平、长治、长子三县的官盐专卖。这里还有两个别处不多见的行当,斗铺和牙行。斗铺就是一个小型的粮食交易市场,虽然张店村的斗铺没有大的名号,但每逢单日集市,总有十来户临时开张的斗铺做粮食交易。资料记载,每家斗铺每日经营粮食25石左右,全村共计经营粮食二三百石,规模也很惊人。至于牙行,就是从事交易中介、买卖经纪人的行当,从事牙行的人叫做牙人。张店村的商贸行业发达,离不开众多的牙人,涉及的领域包括粮食、牲畜、房产、地产。他们凭借人脉广泛、信息灵活、熟悉行情,说合双方贸易、拉拢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获益。除了这些主要的买卖形式外,张店村上的小本买卖也有很多,诸如铁匠铺、银匠铺、染料铺、估衣铺(买卖旧衣物)、肉铺、豆腐铺、馒头店、黄蒸店等。至于一年两次的物资交流大会,更是人头攒动,买卖两旺,村里还要置办两台大戏助兴,场面十分火爆。
张店的九连环大院
在张店村南北通衢东侧中央地带,就是我们此次走访的重点目标——九连环大院。当地耕地少,商业旺,半农半商之间,崛起了几户大姓人家,九连环大院李氏家族,就是该村第一大富户,也是潞商的杰出代表。
张店村的九连环大院是典型的一个清代民居建筑群,规模仅次于潞州中村的申家二十四院。它虽然叫做“九连环”,其实并非确数,实际院落数目远多于九数。用九表示,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以九为尊、为多、为最大数的含义。在古人观念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奇数里最大的数字是“九”,代表阳气最盛。在《易经》里,九又象征天,为最尊贵的数字。在民间,“九”还谐音“久”,有长长久久的含义。整个九连环大院位于村子的高地上,也是村中风水最好的地段,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院落围绕中心主院落按九宫八卦顺序布局,搭配合理,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气势非凡。院院有门相通,打开各门则为一整体,关闭各门,则成独立院落。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院院相连,连环相通,故称为“九连环大院”。
九连环大院示意图
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长60米,南北宽70米,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共有14个院落,各式房屋160间,包括石头院、北大院、厢房院、牛屋院、南院里外院、当铺南北院等等,大部分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以整体家族的形式,保留了先民居住建筑的营造理念。
我们一行从临街的西侧主大门进入,沿着巨大条石铺就的石甬道缓步进入这历经沧桑的民居院落群。石甬道宽约四米左右,能清晰地看到当初马车行走留下的凹痕,20多米后左拐,是一个宽敞的天井院,全部由石头铺就,俗称石头院。 石头院是李氏家族的公共活动空间,从这里往北,就是家族的家长居住的北大院;往南是南大院;往西是新房院;往东则是当中院。北大院是这个民居群的主体建筑,正房、耳房、厢房的二楼有通道相连。它地势最高,房屋高度也最高,建筑也最精美,各式砖雕、木雕图案极尽精美。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场所,所以保存得最为完好。 从北大院坐北朝南的格局分析,九连环大院经历了从北向南营造布局的顺序。北大院依然有传统的封建礼制规矩,院落往南发展,受西侧太洛官道繁华商业的影响,有了当铺南院、当铺北院、南院外院、北后小院等商业用房、会客用房混合居住用房的营造新模式。
整个九连环院落以石头院分割,北面体现了农业家庭的布局,南面体现了商业家庭的布局。每一座院落的构建,既考虑与原有院落的连通,又兼顾了本身院落的规模级别、采光通风等要求,分分合合之间,一个规模宏大的民居建筑群傲然屹立在张店村的风脉之地。我们一行在九连环大院的各个院落进进出出,详细了解这个民居院落群的各个部分。既为保存完好的院落欣喜,也为受损的院落、丢失的建筑构件而感慨。
文化重镇话张店
张店,不但是个商业重镇,而且也是个文化重镇,张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无不以这里的庙宇、道路、房屋等各种建筑载体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有一批出自这里的名人,他们的行踪、言行、故事等,流传下来,都成为了一座古村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张店村的古朴美,从最古老的治家格言——耕读传家说起。耕读传家曾是中国人理想的农村家庭生活方式。虽然张店村是个因商贸而发达的村子,半农半商是当地人生活的常态,但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依然主导着他们的生活,崇文敬儒的传统造就了这个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培养出了一批批人才。 我们从这些传统村落里民居建筑的大门匾额题字上,依然可以看出一户人家注重家庭修养和儒家教育理念的精神追求,和其他传统村落一样,无论是九连环李氏大院、1号2号院,还是李氏祠堂院、南酒坊院,都在自家的各个门匾上题刻有四书五经上摘出的名言警句,这些蕴含着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深刻寓意的辞文,对内可约束家人知书达礼、修身养性,对外可传递家风家教、彰显精神。
在走访的这些民居大院中,我们还发现了和别处不一样的另一种风景,那就是,除了大门、二门的匾额上有各种题刻外,在好多房间的窗户上部竟然也有窗匾,题刻的大都是三字格言,同样意境悠远,寓意深刻。比如“振家声”、“居之安”、“惠迪吉”、“平为福”、“和为贵”、“梅吐玉”、“柳垂金”等等,既有对人生的诉求,更有一丝禅意,农耕社会的特色教育,儒家文化的浸润,渗透于题刻的字词之间,在门楣窗户的高处生发,形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治家图景。 长期在这样的名言警句下生活,自然要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熏陶,村里也出过不少名人。比如清光绪年间的贡生李树忠,曾于1913年任平顺县县长,后任长子县教育会长多年。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全县有15人赴日本留学,张店村就有两人。一位是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系的李宜勤、一位是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的李述文。前者曾经在毕业归国后,于1933年任山西高等法院第五分院(宁武)院长,抗战时任“长子县士绅救国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店村人受益于政府驻地的学校建设,读书人越来越多,上世纪60年代以前,就有30多人毕业于大中专院校。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有百余人考入全国的大中专院校,平均每年都有四五人升学深造,是有名的升学大村。除了升学深造,张店村人还积极投身革命战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先后有50多人参军,其中有10人英勇牺牲,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参军入伍的人数,总共有200人为革命战争、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文武人才辈出是张店村的特色,也是全县的一个少见现象。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在一座座新房子渐次林立的村庄里,这几片老建筑东一片、西一片艰难地存身,更像是失而复得的艺术收藏品,弥足珍贵。那每一处可见的斑驳痕迹、可触摸的残垣断壁,都留着历史风霜的印记,藏着先人智慧的结晶,这里有张店村人的乡情,有张店村人对家园的眷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