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怎么从道学家当权谋家的(哲学家老子为何丢掉官职)

《史记》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的史官,掌管周室历史。

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公元前516年,老子因守藏室典籍被王子朝掳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职务,回故里居住。

老子是怎么从道学家当权谋家的(哲学家老子为何丢掉官职)(1)

老子为何会被罢免守藏史职务?

据史料介绍——王子朝​,姬姓,名朝,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周景王的太子聪明但早逝。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因宠爱王子朝,想立他为太子。同年四月十八日,周景王还未立王子朝为太子,便在荣锜氏那里去世。王子姬匄与王子朝争夺王位,国人拥立周景王嫡长子王子姬猛为王,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姬猛,国人给姬猛上谥号为悼王。王子朝占据王城洛阳数年,周景王嫡次子王子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匄复位,王子朝战败后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在召、毛、伊、南宫四大家族追随下,出洛阳城,沿宛洛古道,抄近路直奔楚国都城寻求庇护。9年后,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杀。他随身携带的大批周典神秘失踪,中华文明自此形成断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诸多至今还没有解开的谜团。

周室典籍本来已散佚殆尽,这次仅存的典籍又神秘失踪,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戕害是不可估量的。

为什么说周室典籍本来已散佚殆尽呢?周幽王在位时,西周国势已颓,戎狄恃强,屡侵王畿,军事斗争形势严峻;三川皆震,河水竭,岐山崩,自然灾害严重;幽王无道,远君子、进小人,任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之徒,如以虢石父为卿士治国理政,国人皆怨;幽王又宠爱褒姒,成天饮酒作乐,滥施淫威。周王室危机四伏。

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伯般或伯盘)为太子。但幽王的王后本为申后,申后的儿子宜臼早已立为太子。幽王便想废掉申后和宜臼,改由褒姒和伯服代替,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然而,幽王一意孤行,于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褒姒则为王后。褒姒得势后,更与一群奸邪小人勾结,惑乱朝政,迫害忠良。

申后的父亲是申国国君,申国是周朝分封的汉水流域上游的重要封国,国力强盛。申后在宫中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则逃往申国避祸。幽王听说宜臼逃到申国,便兴兵讨伐申国。申侯忍无可忍,于幽王十一年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兵进攻镐京。犬戎军队和申缯军队分别从西、东两个方向杀向镐京,幽王急令点燃骊山烽火,但由于他曾烽火戏诸侯,诸侯没有派兵勤王。犬戎和申、缯军队攻入镐京,幽王和褒姒带着珍宝逃至骊山山脚下,犬戎军队追击幽王,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所杀,褒姒被俘。

幽王既死,“先是,申侯、鲁侯及徐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以奉周祀。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称为携王。“以本非適,故称携王”。周二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即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结束了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

“犬戎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浩劫,周幽王以前的官修古史典籍散佚殆尽。一种可能是为犬戎所焚烧化为灰烬。《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平王曰:‘今犬戎逼近镐京,祸且不测,朕欲迁都于洛何如?’今宫阙焚毁,营建不易,劳民伤财,百姓嗟怨。”戎狄不识礼义,毁宫焚书,并不出人意外。

一种可能是为犬戎劫掠一空。《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有学者认为《夏书》《商书》《周纪》以及记载诸侯国历史的书籍也是“周赂”即财物,“尽取周赂”,史书不会独存。

此次王子朝战败后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出逃,周室所藏典籍恐怕荡然无存了。谁都知道,作为守藏史的老子,即使拼尽性命也无法保护典籍,但对如此大的文化损失,总是要有人担责的。因此,老子被罢免了守藏史职务。

老子是怎么从道学家当权谋家的(哲学家老子为何丢掉官职)(2)

老子为何要骑青牛出关?

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说老子:“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刘向说老子是骑青牛出关的。

晚明诸葛羲又进一步证明老子骑青牛出关是史实。诸葛羲,是诸葛亮的36世孙,崇祯元年进士,他在《青牛老树记》开篇写道:“老子入函谷关,为令尹喜强著书,道德数千言,传至今,独青牛所系树,世罕传。余初过华阴,入西岳庙。雨甚,踉跄雨中,不知有青牛树也……(考上进士那年)再过华阴……有道人指树眂余。树在鈡鼓亭左,高丈有余,轮困蟠结,与他树不类。相传为老子系青牛下。秃顶无梢,泽若紫芝,壁立若石丈爪肤,觑之色犹苍然。自周至今,千百余载矣。况前此又不知其几千百年乎?”认定老子骑青牛出关,有青牛树为证。亦可见老子骑青牛出关,在当地流行甚久,并非空穴来风。

老子为何要骑青牛出关呢?青牛,即玄黑色水牛。这与老子反对迸于进取的快节奏的农耕生活有关,他不乘舟舆而骑青牛远行,寻找自己心中理想的“乌托邦”,是在践行自己的思想,表明他对质朴无争的慢节奏的渔猎采集文明的服膺和农耕文明的反动。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明白无误地表示他反文字、反征战、反科技、反交流、反智力的主张,是他最“激烈的政治宣言”,充满了对精耕富裕农业社会的警告与预言。

老子反对的农耕生活,在现代人看来,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历史记忆。许嘉璐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但就是这样一个现代人认为比较合理的农耕社会,老子却以其非凡的洞见预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将会出现的严重问题。

老子是怎么从道学家当权谋家的(哲学家老子为何丢掉官职)(3)

老子为何深受西方欢迎?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长期生活在周朝,又是守藏史,对周朝的发展历史了如指掌,对周朝德衰有深刻的认识。司马迁说“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是老子对周朝不断衰落的反思,以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指点迷津。倘若老子没有深入研究周朝历史,形成自己的治世思想,即使关令尹喜强使著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写出震古烁今的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老子认为不断发展的农业社会,鼓励人们争高下、比穷富、辨善恶、别美丑、判智愚,直接把人民引导到盗贼战乱上去了。整个社会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杀人掠地,如江河日下,不可遏止。他把祸根归结到圣人头上,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极言开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希望由智诈、尚力、巧饰、争名、逐利的农业社会回归到自然、淳朴、少私、寡欲的渔猎采集社会。

老子描绘了自己向往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周曾经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是管理漆树园的小官。庄子在生活上一直比较贫穷,他曾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服,用带子系着破鞋去见魏王。他认为自己的贫穷是统治者昏庸无能造成的,有志之士处昏上乱相之间是不可能不贫穷的,因此丝毫不以自己的贫穷为耻。

但庄子的精神生活是宏富的,他说他与世界创始者为朋友,以轻虚之气为乘鸟,飞于六极之外、无何有之乡、旷远之野,在想象的天地自由驰骋。

庄子认为凡是出于本然的状态都应安其自然,如野鸭子的腿虽然短,但并非不足,硬要接长,必然带来忧伤;仙鹤的腿虽长,但并非多余,硬要截短,必然带来痛苦;脚趾并生虽连无用之肉,手生傍枝虽有无用之指,但二者都是生性之自然,所以不应切开并生的脚趾,不应砍掉多余的手指。马在自然环境中,蹄子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奔腾、跳跃,自由自在,这是马的自然本性,等到有了伯乐善于治马,于是给马剪鬃、烫印、铲蹄、钉掌、加绊,上笼头,戴铁嚼,栓入马槽,这样把马折磨得死去十分之二三,之后又会遇到饥渴,并被驱赶奔跑,或被训练列队进退,前有铁嚼勒口,后有皮鞭威胁,这样马被折磨死的就有一半。所以伯乐治马,必伤害马之真性,而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结果则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圣人推行仁义礼乐非但无利于天下,反而有罪于天下,非但不是匡正时弊之良方,反而是引起种种弊端之祸源。儒家重礼乐,道家重自然;儒家讲社会和谐,道家讲自然和谐。

庄子在《缮性》中写出老子“见周衰”的原因及过程:“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感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也。”最后弄得“世䘮道矣,道䘮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因此庄子和老子都认为要“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

老子是怎么从道学家当权谋家的(哲学家老子为何丢掉官职)(4)

有的西方学者把《老子》称为来自东方的绿色圣经,认为老子哲学所蕴含的非人类中心点与当代深层生态学相似。王素芬、丁全忠两位教授在《生态语境下的老子哲学研究》中指出,在社会观层面,老子反对有为多为、慧智机巧、私心褊狭、贪念欲望、雄强好胜、轻举妄动、战事战争、逞强争霸、喧嚣浮华,主张自然无为、无智无知、无私平衡、知足知止、雌柔不争、致虚守静、哀兵善战、谦卑为下、返璞归真。其中体现的是自然无为的生态思维方式、无为而治的生态政治模式。

有西方人认为,富裕的农耕社会,带来的只是“工作、阶级、战争”,而所谓的原始野蛮的渔猎采集社会,每周只要工作21小时到35小时,人们能力有限,欲望不大,资源财产不多,却不贫穷匮乏,大家和乐相处,各采所需,是一个理想大同社会,何野蛮之有?

罗青说,事实上,这种推崇“野蛮人”的思潮,始于十九世纪的浪漫派。自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理性冰冷、贫困拥挤又乌烟瘴气的工业城市兴起,刺激了向往自然山林、注重直观感性的浪漫思潮出现。

现代性的最大错误,是将价值理性降低为工具理性,将科技与人文割裂开来,导致个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滋长,家庭和共同体在破裂和消解,价值体系紊乱和社会焦虑,资源与环境受破坏和污染的程度在加剧,人类竞相发展自我毁灭的工具如核武器、化学武器等等。老子主张的自然无为的生态思维方式、无为而治的生态政治模式,为处在现代性困局中的西方人解开困局提供了理论启示,因而《老子》在西方深受欢迎。《老子》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次数最多的典籍,从1827年至今,其德语译本数量已经超过百种。

老子是怎么从道学家当权谋家的(哲学家老子为何丢掉官职)(5)

老庄以自然、天真为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的人文危机,人与人冲突而构成的道德危机,人与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的精神危机,文明之间冲突而造成的价值危机,现代性几乎成了自杀性的代名词,让西方人倍感惶惑不已又无可奈何。现代西方社会是按着资本的逻辑发生和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似乎难以避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老子》无疑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论的开篇之作、奠基之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