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年冯庸多大(沈阳掌故)

冯庸大学是二十年代冯庸个人投资开办的,这是当时沈阳唯一的私立大学。说起冯庸办大学,有过一段传说。

民国二年冯庸多大(沈阳掌故)(1)

冯庸

冯庸,字振雄,又字天铎,辽宁省海城县人。生于1900年,是奉系军阀冯德麟的长子。冯德麟和张作霖同出身于绿林。辛亥革命后,东北成立了陆军,编成第27、28两个师,张作霖和冯德麟便分别担任师长。他俩素来貌合神离。关系不洽。1917年(民国六年)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后,曾参与其事的冯德麟被段祺瑞监禁于北京。当冯获释回沈阳,张作霖已扶摇直上,成了“东北王”,并“吃”掉了他的第28师,冯只当了个“三陵督统”,看守清皇室的永陵、福陵和昭陵,从此两家积怨更深了。

冯庸作为冯德麟的长子,自然想为老子争口气。他早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又历任奉天航空处参事、中央航空公署参事兼所长等职。他信奉国家主义,懂政治,善交际,又有很强的宣传鼓动能力,是奉系军政界中十分活跃的人物。他不但对张氏父子握有东北大权眼气,对他们创办东北大学也不服气。当时东北办大学的风气日盛,他便以私产创办大学,冠以自己的大名,自任校长,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冯庸大学创办于1927年10月,当时冯家捐款150万元,还外募了少量资金。校址设在今铁西区滑翔机场,占地约1平方公里。这所大学有两栋主楼、一座礼堂,都是红砖建筑;有体育场,场内有田径场、滑冰场、游泳池,还有400米跑道;有实习工厂(包括原动力厂、材料强弱试验厂、电气试验厂、机械试验厂)和理化实验室;有藏书较丰富的图书馆和电影放映设备;还有当时国内大学绝无仅有的一个小型飞机场、一架飞机。

民国二年冯庸多大(沈阳掌故)(2)

冯庸大学

学校从开办伊始,便把他原来办的大冶工科学校合并过来,设大学、中学、小学三部,招收180名学生入学。1929年,又把大学部改为本科(4年制)、中学部改为预科(3年制)、小学部改为附属中学(3年制)。到“九・一八”事变前,已有工科机械系、法科政治系,学生近400人。原拟1931年秋季增设理工、文、法4个科和数学、化学、土木、教育、国学、法律等十多个系,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却因时局变化而未遂。

在冯庸大学任课的教师,都是经冯庸亲自慎重物色,重金聘请的有学识、有教学经验的人,如讲授高等物理的穆继多、潘承孝教授,都是留学美国的,还从东北大学聘请名教授来兼课,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都较好。配合教学,还办了大学月刊、附中月刊作为教师和学生研究学术的园地。

学校校规严格,并编印成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上自校长,下及工友都必须遵守。日常学生衣着要整洁,不许随便会客和离校,星期日离校的也要按时返校,更不能随便出入公共文艺场所,校风正派质朴。对体育也很重视,每天都有1小时体育活动,学生还要参加军事训练。学校经常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培养出一批优秀运动员。1931年在华北地区球赛东北区预选赛中,高、中两级的足球、篮球选手多出自冯庸大学,到北平去决赛,还夺到了中级篮球赛的锦标。

冯庸为树立个人威望,还制定了校歌,其词云:

兴安岭南辽水东,英灵瑞秀钟,

奉人冯庸誓救国,大学化春风。

壮矣哉!无畏精神,主义使命重。

气贯天日万丈虹,八德八正务钦崇。

教育均等,贵在貌躬,

谨记学行实践,救国以工。

富贵等鸿毛、名利为蓬蒿,

拯济孤寒,责系吾曹。

冯庸主义定狂滔,冯庸同志安怒涛,

日月高主义齐高,大学旄金马凤毛。

主义放光豪,强国福民赖贤豪。

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冯庸率领学生组织“歼俄义勇军”开奔前线,参加战备劳动月余,学生们守纪律,听指挥,热情高,受到边防战士赞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庸担任陈诚的中将军法处长,被日军逮捕,押解去东京,后由朋友保释逃出,经香港回到北平。这时,冯庸大学许多学生都逃亡到北平,冯庸便成立了办事处收容他们,并将大批爱国青年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敢死队参加战斗。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冯庸又率学生南下,投入保卫大上海的战斗。上海沦陷后,冯庸回到北平,把学生安插在东北大学就读,还有部分学生投身革命。

从此,历时五年的冯庸大学宣告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冯庸担任陈诚主持的东北行辕监察处长。解放前夕,他又随陈诚去台湾,任高雄要塞中将司令官,于1982年病逝。

作者:郭君;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