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常识点(什么是恰到好处)

左传常识点(什么是恰到好处)(1)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笔者小时候一样,看着老人一页一页的撕掉黄历上的纸;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被父母说着不识五谷,听者长者一个一个的数落二十四节气;唉!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大约都是这样长大的。笔者在读左传时,总是认为我们中国人是信仰“自然现实主义”的。一是我们总能学习并适应这个世界的“天道”,所以顺势而成;二是我们又总懂得记录下那些让我们碰壁的“现实”,所以久久为功。今天,我们要平淡叙述一下“恰到好处与不合时宜”的那些事。

《左传》讲“日中而出,日中而入”,意思是凡是马,春分时放牧,秋分时入厩。这里的意思很简单,万物生灵都存在于这个天地之间,我们应该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笔者以为:恰到好处,真知必行也,知行合一也;不合时宜,知善知恶耳,为善去恶耳;不用争辩,要争辩就“天问”去。

01

不合时宜的鲁庄公

鲁庄公二十八年冬,修筑郿邑的城墙,称“筑”是因为郿不是都城。发生饥荒。

(冬天已经知道无麦、禾了,为何先言修筑微城,后言无麦、禾?这是避讳凶年还要修造城邑。)

鲁庄公二十九年春,新造延厩。《春秋》记载,是因为不合时令。

(新延厩是什么意思?是修旧见新。修旧见新例所不书,此处何以书?是讥刺。讥刺什么?凶荒之年不应有翻修之事。)

鲁庄公二十九年秋,出现蜚虫,造成了灾害。冬十二月,修筑诸地和防地的城墙。

(凡是事物不造成灾害,《春秋》就不加记载。)

鲁庄公三十一年春,在郎地筑台。

(为何记录此事?是讥刺。讥刺什么?讥刺下临民众之洗漱之处。)

鲁庄公三十一年夏, 在薛地筑台。

(为何记录此事?是讥刺。讥刺什么?太远了。)

鲁庄公三十一年秋,在秦地筑台。

(为何记录此事?是讥刺。讥刺什么?讥刺从高处临国。)

02

恰到好处是件难事

1、城墙能随时修筑么?

《春秋》记载,合于时令。凡是土木工程,苍龙星出现而农事结束,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大火星出现,就要把用具放到工场上,大水星黄昏在南方出现就要夯土筑墙,冬至以后不再施工。

大无麦、禾,则为凶年,鲁庄公又滥用民力造邑,为大恶。古者三年耕,必余一年之储,九年耕,必有三年之积,虽遇凶灾,民不饥乏。庄公享国二十八年,而无一年之畜,危亡切近,故讳使若国家不匮,大夫自私行籴也。

2、马厩能随时建造么?

凡是马,春分时放牧,秋分时入厩。

延厩,是按照礼制修建的马厩。经文说“新”,因为有新有旧的。有旧的那为什么要记载呢?古时候统治百姓的人,一定要时时查看百姓所劳累的事情。百姓苦于劳役,那么土木工程就减少。百姓苦于无钱,那么赋税就减少。百姓苦于无粮,那所有的事情都停止。冬天修筑微邑,春天修缮延厩,所以记载是因为鲁国使用民力已经用尽了。

3、高台能随时修造么?

鲁庄公一年三筑台。一者,郎台之筑,仅为登高望远,又临民之漱浣,有亵慢之意,故讥刺之;二者,薛台之筑,诸侯之观不过郊,薛非近邑,故以远为讥;三者筑台于秦,从高处临国,则不敬宗庙,怠慢朝廷,故讥之。

《春秋》认为在春、夏、秋三季农忙时节都驱使百姓服劳役疲劳不堪,又设置虞官控制山野森林草地湖泊的资源,是不合正道的。况且民众财物穷尽,就会产生怨恨,民力又竭尽,民众就会愤怒。君子为此感到担忧,所以慎重地记载下来。鲁庄公在外没有诸侯侵扰,在内没有国家大事,一年之中使百姓三个季节都很疲劳,又设虞官控制山野森林草地湖泊的资源,厌恶鲁庄公的这些做法。

03

结束语

修城墙可以抵御敌人,可是时机选错了就会成为了内乱的根源;建马厩可以装备军队,可是时机选错了就会错过放牧的天时;筑高台可以显示威望,可是时机选错了就会耗尽一国民力;鲁庄公的行为,哪里是爱惜鲁国啊!他就是在资助敌国啊!

回到开头,何为“恰到好处与不合时宜”?恰到好处者,预谋也,有数年积蓄还怕什么一次灾荒;不合时宜,短视耳,不怕数次天灾却担心人祸不停。恰好,有备无患也;时宜,先知先觉耳。笔者以为:上到治国,下到治家,道理如一,即:用丰年弥补荒年,不向外求而粮食都足够,这就是硬道理。天理、人情都放在你面前,诸君可自虑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