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

现在互联网“黑话”的更新速度,已经达到一天不上网就随时被抛弃的程度了。

比如这几天,不少人就被网上铺天盖地的“网抑云”梗搞得一头雾水。

本来还奇怪这个几年前就已经为人熟知的陈年老梗,为什么又再次被提起。

仔细研究才发现,现在的“网抑云”早已不再局限于对某音乐APP评论区中“咯噔文学”的调侃。反而在无数网友的二次演绎中,开始重获新生。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

“夜里12点了,切换成网抑模式”

尽管你单单从“网抑云”这个读音,就能看出它一开始出自何处,但是大概没人能够想清楚,为什么突然全网都开始玩起了这个梗。

无论是在X博、X音还是X站里,都能看到一大堆打着“网抑云”标签的视频,播放量也都无一例外地很可观。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2)

点开视频后你会发现,剪辑套路颇有规律可循。通常是看起来很正常的视频素材,配上一段矫情又深沉的“金句”旁白。

再加上忧伤倔强中带着几丝清醒的BGM,立刻就“有内味儿”了。

在这样的创作风格下,一段普通的农村生活日常,瞬间变成了“困于身份立场不得不分道扬镳”的兄弟反目小剧场;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3)

@颜明主

而遛狗时狗绳突然脱手的意外,也成为了一段随风消逝的爱情的最佳注解。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4)

@姚姚不是P30

由于当代社畜们通常白天鸡血满满,一到半夜就开始伤春悲秋,发表一些伤感又“厌世”的言论。

从此又衍生出了“到点儿了”文化,完整句式为是“到点儿了,可以开始哭了”。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5)

于是我们就看到,本来很正常的男孩子,一到夜里12点整就迅速变身成了面无表情的“咯噔文学”自动生成器。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6)

@可乐Cat_

而后半夜才开门的“网抑云俱乐部”,也只有忧伤破碎的有缘人才被允许进入。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7)

@情似

别看大家在网上玩得热热闹闹,但“网抑云”早就不是什么新梗了。

尽管从字面解释起来是“人均抑郁症”,但无论是沉迷于这种文风还是对它冷嘲热讽的人,也从来都没觉得它跟真实的抑郁症有什么关系。

这个词最开始来自网友对某音乐APP评论区里“花式煽情”的调侃。

早就有人抱怨,无论你听的是情歌、电子音乐还是摇滚,都能发现很煽情的评论。一眼看过去,感觉好像每个人都很悲伤、抑郁。

有人在万籁俱寂的夜里,默默敲下几行孤独又倔强的文字: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8)

也有人听完一首伤感情歌,在评论区感慨自己在爱面前的奋不顾身。

用网友的话说,听完歌本来想在评论里找找共鸣,结果却仿佛在看悲惨世界——人均暗恋、人均童年阴影、人均高考、人均考研还人均爱而不得。

更不要说有些文案一看要么就是网上复制粘贴,要么就是顺口胡编的;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9)

甚至很多旋律欢快或前卫,歌词跟爱情、孤独、忧伤沾不上一点边的歌曲,评论区依然准时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伤感小作文”。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0)

由于这些“不管听啥歌都要展现自己超惨”的文学导师实在太多,让当时很多认真听歌的网友颇为不满,“网抑云”这个称呼也就渐渐流传开来。

甚至还有一句slogan配合: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

在“网抑云”这次突然成为新梗的过程中,脑洞大开的网友其实嘲讽的也还是之前那一套——

强行忧郁啦、无病呻吟啦,不放过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矫情啦。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1)

而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到处都有人在念叨这个词,但那些真心实意又让人浑身发冷的矫情小作文,却也并没有变得多起来。

相反,能搜索出来的有关内容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我今天网抑云了”式的自嘲,要么就是各种想象力丰富的玩梗式嘲笑。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2)

特别典型被玩坏的,是那句早就被迫变成“矫情文学”鼻祖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各种嘲讽式盖楼中,它被演绎出了无数个版本,剧情包含犯罪、伦理、喜剧等一系列元素。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3)

甚至还有视频博主运用了“荒诞派”的拍摄手法进行解构,像一把长矛直接戳中当代矫情文学大师们的痛处——

在产房门口,护士飞奔出来,一脸焦急地表示孩子已经出生,但一直哭不出来。

在这生死一线的关头,孩子爸爸果断掏出手机放歌,效果立竿见影。

孩子不仅脱离了险境,还仅仅出生10分钟就学会了开口说话,第一句当然是那让人耳熟能详的“八字箴言”。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4)

@王尼玛

从种种花式玩梗中我们不难看出,“网抑云”梗的再次翻红,其实已经脱离了APP的用户本身。如果说这个词一开始诞生,是源于乐迷们对评论区被虚假夸张的负面情绪占领的愤怒,那么如今反而成了一场针对“咯噔文学”的大型嘲讽现场。

“发条朋友圈,都担心被说‘网抑云’”

尽管一众博主玩梗玩的欢乐,但是普通网友面对“网抑云”引发的一系列行为艺术,态度却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固然很多网友都被层出不穷的脑洞逗得哈哈大笑,甚至加入造梗行列。

但也有一些人在被密集轰炸了几天后,果断地把它评为“没轻没重的大烂梗”。

甚至连带着有人对于嘲笑“咯噔文学”的行为也开始表示反感:

“有时候可能人家就是刚经历了悲伤的事情,想用文字抒发一下感情,你是有多闲才会跑去怼人。”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5)

诚然,首页上满屏的“生吃活人,我很抱歉”式抖机灵,看多了是有些烦。

不过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在玩网抑云梗的时候突然被怼“开玩笑没轻没重”,可能也会陷入迷惑的深思:“以前你们逛X瓣的矫情文字品鉴小组逛得眉飞色舞时,可不是这个态度啊!”

很多人大概还记得,去年网上就曾经掀起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反矫狂欢”。

无数“矫情文学大师”的作品都被发到网上,接受全体文学鉴赏师们的品评和嘲讽。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6)

鉴赏家们不仅要在各种奇文大赏的评论里留下一连串的“哈哈哈”。

还时不时运用联想与创新的才华,对部分矫情文学佼佼者进行“定点爆破”。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7)

当年的万众狂欢还历历在目,时隔不到一年居然全变了样。

虽说互联网上的情绪永远瞬息万变,但是战友们的突然“倒戈”,也总归会让那些再次沉迷于“咯噔文学爆破”的人们感到不知所措。

是自相矛盾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仔细想想,如果抛开堆砌辞藻、乱用古诗词这些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咯噔文学”之所以让人尴尬到脚底施工,主要是源于某种自我意识过剩。

在自恋自怜的小世界里一味放大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点小事就说得很严重。常常“生死”“孤独”之类的词用了一大堆,最后要么是晚饭没吃饱,要么是期末考试没考好。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8)

而旁观者的嘲讽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这世界上值得关注的东西那么多,能不能不满世界秀你那点不知道真假的小情绪?”

然而另一方面,不过度关注情绪并不能等同于“不该关注情绪”。

随着“网抑云”梗从搞笑视频渐渐走向“日常刷梗”,很多反矫达人对于“咯噔文学”式表达的捕捉和嘲讽,似乎开始趋于广泛化。

不少人都抱怨过类似的情况:无论是在朋友圈分享一首伤感情歌也好,发一张喜欢的电影截图也好,抑或是心情不好时的感慨,都可能遭遇“网抑云”的调侃。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19)

新鲜的梗不断出炉,“矫情”所指代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有些人前一天还在嘲笑微博上的伤感文学做作家,第二天自己就因为一条朋友圈就被评价为“老网抑云”。

连正常的情感抒发都被挟裹进了“玩梗素材”的洪流当中,到最后很多人甚至养成了抒情时在结尾做“标注”的习惯——

“半夜突然多愁善感,此条1个小时之后删掉。”

曾经有人抱怨歌曲评论区清一色的伤感小作文,污染了其他人从自身出发对歌曲的丰富感受。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那些热衷于嘲讽“矫情文学大师”的人,也似乎在做同样的事。

谁还没矫情过呢?

“嘲着嘲着发现被笑话的人成了自己”,这或许才是很多人对于这件事态度转变的根源。

而当亲身遭遇了几次不分时间场合的“网抑云”嘲讽之后,也有人不禁开始琢磨:“当年对于咯噔文学的冷嘲热讽,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毕竟每个“矫情文学嘲讽大师”,也都曾经历过中二的青春期。

外人看来一次轻飘飘的动心,对自己而言可能还真就是前途与爱情的艰难抉择: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20)

而15岁时第一次发现近视的害怕也很真实,虽然10年后的自己可能会感慨当年的傻。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21)

在大多数人成长的某个阶段,“矫情”似乎必然会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出现。

毕竟谁还没看过几本轰轰烈烈的爱情小说,和平均每页都要流泪3次的青春疼痛文学。

总不能因为自己长大了,就不允许后面的年轻人幼稚一下了吧?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22)

再进一步说,一个人还能为常人眼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感到伤感,至少说明TA没有真的遭遇过社会的毒打。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更应该对“网抑云”式嘲讽的扩大化,保持些许警惕。当幼稚而直接的情感表达在半真半假的嘲讽中逐渐“梗化”,不仅共情的可能在消失,甚至连“矫情”的标准都在不断地下调。

一开始被嘲讽的是用错地方的名言名句,是“小学生式”的浮夸,后来连在朋友圈里抱怨两句,都变成了“老网抑云”。

当人们对情绪稳定的要求越来越高,似乎也在暗示:你要更坚强,现在遭遇的都不算什么。

而当终于有一天,自己的负面情绪也被评价为“没什么”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下面这种“怒斥评论区伤感小作文无病呻吟”的故事,可能会有更复杂的感受。

网抑云文案与回怼(网抑云被群嘲后)(23)

“三岁一见钟情”的桥段固然很中二,但对于写下这段文字的人来说,可能“我爱的人不爱我”就是她当下能想象到的最大苦痛了。

我们习惯于在嘲笑“咯噔文学”的时候带上一种过来人的优越感,觉得“为这点事就大惊小怪的,以后走向社会可怎么办”,但是想想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自己,连矫情一下的资格都没有了,其实也会觉得有点悲哀。

从对“咯噔文学”的全网嘲,到这一次有人开始对“网抑云”梗感到厌烦,似乎无意中也展现了大众的某种情感趋势——

当普通人也开始遭遇“网抑云”式的审视,或许也更能对所谓的矫情大师们怀有多一丝的宽容。

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固然会让人感到尴尬而幼稚,但要是能选的话,谁不想做一个没被社会“毒打”过的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