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老师的书法作品(康震老师晒书法)

书法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法家可以独自享受的,当然允许任何人靠近、感受它的美好。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喜爱书法,并拿起毛笔练字,其中也包括很多名人、明星。可以,名人们写书法的并没有多少真正拿得出手的,反而被吐槽的不少。

康震老师的书法作品(康震老师晒书法)(1)

近日,央视“经典咏流传”在新浪微博发起的“跟着康震老师写书法”话题,引发很多网友跟着写字。看过一段时间忽然发现:北师大文学院博导、康震教授在微博上连续发出自己抄录的十几首古诗作品图片,竟然频见“错别字”,使人大跌眼镜。

康震老师的书法作品(康震老师晒书法)(2)

康震书法

例如:

把诗人陆游写为陆“逰”,陆游的“游”正确的写法应为三点水加“斿”;

把“道人轻打五更钟”的“鐘”误写为“鍾”;

把“百谷东南匯”中的“谷”(山谷)误作“穀”(穀的义项很多,其一指庄稼与粮食作物的总称);

把“吾道虚舟裹”的“裹”误作“里”;

把“闲看槐荫满亭臺”的“臺”误为“台”;

把“垂杨荫御沟”中的“御”,误作“禦”(抵抗、阻挡);

把“惭余数载为名利”中的“余”(第一人称)误写为“餘”(多余、空余)

……

另外有些作品中还存在添字和落字之处。

康震老师的书法作品(康震老师晒书法)(3)

康震书法

事实上,此类文化名人“跨界”“破圈”作书写错别字现象由来以久,至今愈演愈烈。十多年前,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就曾为庆祝某文学杂志创刊十五周年时题写 “风华正茂”,把“茂”字下面“戊”写成“戍”。只因多此一点儿,便为错字。

贾平凹先生打圆场,说书法多一点少一点、多一笔少一笔都不算错。果真如此吗?否!应该具体字例具体对待的。对于某些事而言,多一点儿就是别字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字,多加一点儿就变成“太”或“犬”了。

康震老师的书法作品(康震老师晒书法)(4)

康震书法

文化名人“错别字现象”,一方面说明“术业有专攻”,书法自身的专业性和文化辨识度之高难,不写错字是有一定门槛的,远非写书法就是写繁体(把简化字统统转为繁体字)那么简单。

文化名人在本专业一般而言是非常完美、举重若轻的,但不一定在相关专业就一定不在话下、唾手可及的。另一方面则说明,文化名人不够爱惜自己的羽毛,跨专业一知半解而乏自知之明。以本专业领域的知名度来带动、拓展自己在其它专业领域的“曝光率”,在行家里手眼里,又岂能以“彼好”遮“此丑”?

康震老师的书法作品(康震老师晒书法)(5)

康震书法

为文化名人“错别字现象”的“痛点”把把脉,诊断其病症为劣币驱逐良币。开出的药方是: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其次应当有延迟满足感。至微至显,善作善成。即使文化名人不便拜师求学,也应反求诸己。正如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所说:“勤与求知,细与做事。”

康震老师的书法作品(康震老师晒书法)(6)

康震书法

对于书法专业人士来说,也应对文化名人错别字现象有所省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莫要“五十步笑百步”,闲看文化名人的笑话,更不要不以错别字为耻。应当严于律己,引以为戒,自我省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书法五体,博大精深,往往书作时一不留神,错别字在所难免。尤其创作草书、篆书,完全无误,殊为不易。以第十二届国展入展篆书为例,篆法有误者夥矣竟然皆逃过评委的法眼,让人唏嘘不已。由此可见,上述为名人的“痛点”把脉之良方,对于书法家群体仍然适用。

文:泉城子

康震老师的书法作品(康震老师晒书法)(7)

看吧,中国字多深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