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被掳多少年归回重建圣殿 巴比伦和波斯帝国的统治以及当时犹太人的情况
英国的路易斯·奥·明克说:“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而我们所做的就是要通过一些史学家的探究和记事,来了解神在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因我们深信,从始至终,人类历史是要走向一个神已经定好的结局的。
所以,两约之间四百年的沉默期既然在圣经中没有明显的记载,那我们就很有必要借助于史学家的研究来了解那段历史,以期帮助我们更深入性的认识神在历史中的作为,同时更帮助我们理解新约圣经的内容。
不过,在学习两约间这四百年的历史时,为了要与前面的历史连贯起来,我们需要对在此之前的两百年历史做个简单的回顾。
一、南国犹大的三次被掳和巴比伦的统治
第一次主前605年 正值约西亚王之子约雅敬作王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不仅侵占南地、劫掠圣殿部分器皿,还掳走国中数千青年精英,包括先知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在内。
第二次被掳(约主前597年)由于约雅敬王在投靠巴比伦三年后,转投埃及背叛了巴比伦,迎来了尼布甲尼撒的报复性攻击。主前598年12月,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进攻叙利亚与巴勒斯坦,三个多月后(在此期间,约雅敬有可能去世,其子约雅斤继位,作王仅仅三个月)即主前597年3月占领耶路撒冷,掳走了圣殿和王宫里剩下的许多宝物,并将约雅斤、皇室人员、军事将领、高官、工艺巧匠都掳到巴比伦。还立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在耶路撒冷作王。据巴比伦官方和圣经(参王下25:27—30节)记载,约雅斤王后来在巴比伦受到很高的优待。
第三次被掳(约主前586年)犹大的末代皇帝西底家在约雅斤之后,被立为王,依然属于藩属王。民众当时也还是以约雅斤为王,虽然被掳走了,但是他们还期望他的归回。这内忧外患使得这位西底家王改变他政治上的效忠,在国中亲埃及派的支持下,与埃及达成同盟背叛巴比伦。
尼布甲尼撒随即出兵,进行了两次进攻,最终攻进耶路撒冷城,拆毁城墙,火烧圣殿,杀死王的众子,又剜其眼睛,用铜链锁到巴比伦地,死在狱中。这一次巴比伦王彻底将这个国家摧毁,掳掠许多国民,只剩下些最穷的人在那里,这意味着从联合王国时期开始,这个长达440多年历史的以色列王国就此覆亡。
巴比伦人对待这些被掳的犹大人是比较好的,当时他们拥有着相对的自由,可以在那里进行一些正常的生产生活。尼布甲尼撒王死后,巴比伦王室一度陷入混乱残杀中,王位先后由其儿子以未米罗达、女婿尼甲沙利薛以及未成年的外孙拉巴施玛督继承,但在位均不长久,直到最后尼布甲尼撒的另一个儿子拿波尼度上位,才算平定下来,然而这位王在其统治晚期因不受巴比伦人的爱戴而住在北部的提玛城,朝政则由他的长子伯沙撒掌管,主前539年巴比伦被玛代波斯王居鲁士(或古列)王所灭。
二、波斯帝国的统治
波斯王居鲁士于兴起之初就曾吞并北方的玛代,故史称玛代波斯帝国。在灭了巴比伦后,他就将庞大的帝国的疆域分为很多大的区域,而巴勒斯坦就是其中之一,被称为犹大省。他对巴比伦时期被掳在那里的包括犹大人在内的外族人采取怀柔政策,允许他们按各自意愿分批回归故土,特别准予犹大人建立自己的家园和圣殿。
第一批回犹大的百姓由大卫的子孙所罗巴伯和祭司撒督的后裔约书亚带队,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根基,然而因有仇敌拦阻,直至主前515年左右第二圣殿才建成,并举行圣殿礼。
波斯王大都善待犹大人(当时在朝中居高位的但以理很有可能为促成这样的政策起了很大作用),虽然犹大有如所罗巴伯和之后的尼希米以及其他或犹大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人为省长管理,但犹大社会本身享有内政方面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自行征税和铸造钱币。
而负责圣殿事务的大祭司更是犹大内政上的领袖。由于犹大省长不常是犹太人,因而大祭司在百姓中的威望和权柄是相当高的,既是圣殿礼仪的带领人,又是犹大内务的实际首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希腊和罗马时期(期间,尤以马加比时代为甚,那时祭司即为君王,称祭司王)。
居鲁士王战死沙场后,其子甘拜西即位(Cambyses,主前539—522年),将埃及也并入波斯版图之内。他死后,国家随即陷入混乱之中,直到大流士王(Darius Ⅰ the Great,或译大利乌,主前521—486在位)登基之时才得以稳定。而停工了十多年的第二圣殿也在他的支持下得以完工。
大流士王之后,便是亚哈随鲁王(Xerxes Ⅰ,主前486—465年),其王后就是著名的犹太女子以斯帖,犹太人便是在这位王后的帮助下能以脱离仇敌的手,而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下一位王是亚达薛西一世(Artaxerxes Ⅰ,主前465—424年),在这期间,文士以斯拉和王的酒政尼希米相继回到耶路撒冷,进行宗教改革和重建圣城的工作。此二人也结束了旧约历史书的记载,圣经的记载亦开始了旧约与新约间400年的空白期,史称“沉默期”。
波斯帝国也在之后上任的七位帝王统治时期陷入诸多血腥的王位争斗中,几乎每逢王位转替之时,总会伴有残酷的宫廷内斗,这也成为波斯王朝走向没落的最大因素。这七位王分别为亚哈随鲁二世(主前423年)、苏格典(Sodianur,主前423年)、大利乌二世诺图(Nothos,主前423—404年)、亚达薛西二世乃门(Memnon,主前404—359年)、亚达薛西三世奥古(Ochos,,主前359—338年)、亚塞士(Arses,主前338—336年)、大利乌三世可多曼(Codomanus,主前336—331年)。
以上这些简短的历史概况所呈现给我们的其中一个关键点乃是,虽然这看似非常普遍的王朝更替现象,从外表看来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因为这几乎差不多是在世界各地常常会上演的戏码,但当我们用透视的眼光去看的时候,却发现的确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着这一切的发生和发展,历史走着走着,总要走向既定的那个时刻,这真是任谁也无法改变和阻止的,身在历史长河中的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便是如同那浪花一般不断朝向那位能掌管这一切的奔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