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回看河南神童事件(5年后回看河南神童事件)
2017年6月,河南商丘第二中学,刚参加完高考的学子们,络绎不绝地从考场中走出。
拥挤的人潮中,一个年幼的女孩,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她面带稚嫩,嘴角微微挂着笑容,似乎是在为自己参加完高考而感到喜悦。
看着眼前的小姑娘,人们不禁议论纷纷,其中更是不乏对她的羡慕和惊叹:“好厉害啊,这么小就参加高考,小神童啊!”
女孩名叫张易文,是这一年的高考的“风云人物”。
彼时,年仅9岁的她因参加高考而名声大噪,被许多人称为“河南神童”,不少家长还专门赶到张易文家中,向她的父亲请教“培养孩子”的方法。
然而,辉煌之巅却是没落之始
一度被外界看好的张易文,还没来得及绽放光芒便匆匆离场,本该有着大好未来的她,最终却只是考上了一所大专。
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时隔数年,当张易文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时,已经大学毕业的她却沦为私塾助教,实际月薪仅有1000元左右。
昔日的“神童少女”为何沦落至此,是什么原因造成她如今的窘境?
如今,距离张易文成名已经过去了5年,属于她的热度也逐渐散去,但当我们再度回望此事时,却不难发现隐藏在其中更深的一幕。
张易文的“陨落”,俨然是一场沉重的悲剧,而这场悲剧,至今仍在她身上持续上演着。
不幸的原生家庭,双重身份
2007年,张易文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是家里的长女,后面还有一个弟弟。
张易文的父亲张民弢(tāo)和母亲李韩英都是老师,一家人居住在一间老式的旧房子里,过着与外界“格格不入”的生活。
这种“格格不入”,包含了从物质到精神两个方面。
红色的大门搭配泛黄的白墙,阳台上锈迹斑斑的防护罩诉说着年代感,虽然屋子透着一股年久失修的“味道”,但张易文的父亲却从未有过修缮的打算。
而在她的家里,本该占据大部分空间的家电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书籍,看起来宛如一座老旧的图书馆。
这里既是张易文的家,同时也是她最初接受教育的“学校”,从出生到成名,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度过。
家,是每个人幸福感最初的来源。
但对于张易文而言,她的原生家庭更像是一个无法挣脱的囚笼,里面充斥了各种压抑。
而这一切,还要从她的父亲说起。
张易文的父亲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据其本人所述,他自幼聪明好学,而且对文学方面颇具天赋。
因为时常发表一些批判社会的文章,他还将自己比作“当代鲁迅”。
作为“神童少女”的父亲,张民弢一直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知形象”,但他的学历至今却依旧是个迷。
据统计,张民弢在不同的场合,对自己的学历有过至少4种不同的说法,而他说得最多的一种就是自己从北京大学肄业,后转到香港旁听语言博士课程。
但事实却是,张民弢不仅没有拿到大学文凭,踏入社会后更是屡屡碰壁,即使是他费尽心思写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投递出去后也了无踪迹。
现实的残酷打击,让张民弢逐渐对教育制度产生质疑,并萌生了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培养高端人才的想法。
张民弢
提起自己的“教育模式”,他颇为自傲地说道:“体制内的义务教育是效率低且压力大的,我能提供更合理的方案。”
渴望通过努力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这并没有错。
但张民弢错就错在,他既没有做过任何数据分析,也没有经过对比佐证,就将那个所谓的方案运用于现实中。
实验需要人选,而张民弢则是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张易文的身上就背负着两种身份,她既是张民弢的女儿,同时也是父亲的第一个“试验品”。
而在其日常生活里,后者所占据的比重,要比前者多得多。
“试验品”,童年悲剧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张易文的弟弟曾十分担忧地说道:“姐姐看起来很活泼开朗,但她其实有一定的心理问题。”
彼时,人们并不理解他的意思。
但随着人们对张易文成长经历的不断深入了解,这句话所隐藏的含义也被缓缓揭开。
罗宾曾说:“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介入得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就越低。”
但张民弢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对女儿的“掌控”,几乎可以用窒息来形容。
张易文还未出生时,张民弢就已经为她准备了一份“人才培养计划”,从每年要学完什么课程,到每天哪段时间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详细得令人发指。
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张民弢将自己对女儿的培养计划告诉妻子李韩英时,她竟然十分赞同丈夫的做法。
父母扭曲的教育观念,让张易文失去了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也为她此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从3岁开始,张易文每天都需要跟在父亲的身边学习,按照张民弢给出的要求,一板一眼地生活着。
不可否认,残酷的学习训练看起来确实颇有成效,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她就成功认识了上千个汉字。
然而,认识并不代表理解。
在父亲的“填鸭式”教育下,她对汉字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了“读出来”的程度,却无法理解字词的含义。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不妥的,但张易文的母亲对此却表现得十分淡然,她甚至习以为常地说道:“读多了,不就理解了嘛。”
在李韩英看来,孩子的理解能力是逐步上升的,随着阅读量和年纪的不断增长,以前不懂的知识自然会无师自通。
倘若张易文走出父母的教育模式,她所说的情况或许确实能够实现,但这终究只是一种奢望。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张易文每天需要学习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多,有时她连记住都来不及,“消化”二字更是无从谈起。
好不容易熬到上小学的年纪,正当张易文以为能够摆脱现状时,父亲却无情地剥夺了她到学校上课的权利。
“世俗的人都很无聊,他们上网打游戏,而且聊的话题也很没有营养”,张民弢如是说道。
借着“防止被世俗污染”的理由,他蛮横地掐断女儿对外界最初的向往。
成名的欲望早已蒙蔽了张民弢的理智,他不曾想过,人本身就是一种“群居生物”,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人,再怎么优秀也只是“异类”。
而这种扭曲观念所产生的恶果,最终都由无辜的张易文默默承受着。
父亲的双面人生,作品
从父亲的“试验品”到“作品”,张易文只花费了不到6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她所遭受的苦难,是同龄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让女儿能够沿着自己的实验路线走下去,张民弢特意在商丘创办了一家名为“圣童私学”的私塾,和妻子一同在内任教,亲自传授张易文知识。
除此之外,他还为女儿重新制定了繁重的学习计划,美曰其名“因材施教”。
在父母的疯狂灌输下,张易文6岁时就已经读完小学的全部内容,尽管无法熟练掌握,但她的表现还是让张民弢夫妇二人喜出望外。
然而,斐然成就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无言的沉重。
日复一日的麻木生活,早已让年幼的张易文苦不堪言,她既没有说得上话的朋友,也不曾见识过外面精彩的世界。
可即使是这样,父母依旧没有停下对其无情“摧残”的脚步。
作为张易文的父亲,张民弢自然知道女儿对自己的安排很不满,但在他看来,学习是张易文最重要的事情:“5岁时能完成的事情,为什么要等到8岁了才去做?”
阴翳的私塾里,张易文就像一块海绵,被压榨出本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潜力,至于她是喜是悲,张民弢夫妇并不在乎。
读完小学的全部课程后,没等张易文喘口气,父亲又买回来了许多中学课本,要求她在两年内学完这些课程。
为了快速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张民弢对女儿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删减”,他只允许张易文学习理科方面的知识,却严厉反对女儿接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
值得一提的是,张民弢曾多次说自己看不上“传统课本”,但碍于自身见识的欠缺,他在教导女儿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传统课本”作为教材。
除此之外,张民弢还声称自己的“教育模式”注重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培养出“圣贤品质”,可为了走“快车道”,他又剥夺了女儿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父亲的双面人生,7岁的张易文无从得知。
更准确地说,彼时的她,已经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哪有时间去思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每天早上5点,张易文就要起床背单词,吃完早饭后在父亲的私塾里接受高强度的学习训练,一直到晚上11点才能上床休息。
在此期间,属于她的休息时间,只有午饭后短暂的一个小时。
学习,似乎成了张易文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张民弢以前所未有的教学速度,将初中的知识全部“塞进”她的脑海中。
长期的精神紧绷状态,让张易文彻底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同时也令她的眼神里,滋生出一抹浓浓的忧愁。
张易文的这些改变,父亲都不曾发现,反过来说,即使张民弢发现了女儿的心理变化,他也不会在乎。
看着女儿对学习的不断加深,张民弢觉得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
尤其是在张易文学完初中的全部课程之后,他更加认定自己的“试验品”,已经成功蜕变成一个优秀的“作品”。
有了“模板”,就只缺名人效应了。
为了打响自己的“招牌”,张民弢想出了一个计划。
他决定将张易文这个珍藏许久的“作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成名,神童与争议
从“圣童私塾”这一名称就可以看得出来,张民弢的教育模式是以“年少成名”为核心。
为了让这块“招牌”更加有名,他决定让年仅9岁的女儿提前参加高考。
父亲的一意孤行,成了张易文身上的第二个悲剧。
继不堪重负的童年生活之后,她又被剥夺了选择人生未来方向的权利。
由于张易文没有正式上过学,也没有学籍,因此想要报名参加高考并不容易,但这些困难并没能难倒她的父亲。
一心想要女儿成名的张民弢,特地托关系为张易文开具了一张同等学历的证明,经过多次努力,他最终成功为女儿报了名。
2017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意气风发的张民弢带着张易文来到河南商丘第二中学高考考点,并按照此前的计划,让她参加了这一年的高考。
而这,也是文章开篇一幕的由来。
彼时,张民弢对女儿这次参加高考可谓是信心十足,他甚至幻想过女儿考出优异的成绩,自己的教育模式受到热烈追捧。
然而,被强行催熟的张易文,终究只是虚有其表。
在这一年的高考中,她只考了172分,没有被高校录取。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但凡稍微理智点的人,都能看出张易文身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被欲望蒙蔽双眼的张民弢,却依旧一意孤行。
他不仅把张易文送进一家高考补习机构,恶补文化知识,而且还决定让其来年再参加高考。
不可否认,张易文确实是个颇具学习天赋的孩子。
经过一年的疯狂复习,她在2018年的高考中,成功考出了352分的成绩。
虽然这份成绩不算亮眼,但要知道,此时的她还是个10岁的孩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倘若张易文能够继续耐心复习,将来未必不能考上重点大学,甚至是清华北大。
但张民弢哪里愿意等上那么久?为了一己私欲,他甚至不惜掐断女儿的大好未来。
高考成绩放榜后,满脑子想着“出名”的他,急不可耐地给女儿选学校、填志愿。
最终,张易文被商丘工学院录取,为大学专科三年制。
“10岁女孩考取大学”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互联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而张易文也被冠上了“神童”、天才等诸多称号。
成名之后,有不少记者纷纷前往她的家里对其进行采访,而张民弢则趁机宣扬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镜头前,满脸得意的他侃侃而谈,俨然将女儿当成“活字招牌”。
张民弢确实“成功”达到了目的,在张易文的名人效应下,不少家长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私塾中,交由其教导。
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网友对张易文上大学一事提出了质疑。
且不说一个10岁的孩子是否应该提前进入大学,单单是她进入大学后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就足以让人感到荒唐。
就在众人不禁为张易文的未来感到担忧时,张民弢却表示,他已经为女儿规划好了人生:“读完专科后,13岁专升本,20岁就能博士毕业,然后搞科研,进入上流社会。”
其言语中的自信和疯狂,让人不寒而栗。
有道是“人生无常”,当一个本该怀着无限可能的孩子,一板一眼地按照父亲给出的计划执行时,她和提线木偶又有什么区别?
张民弢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女儿“以爱为名”的控制,会对张易文造成多大的伤害。
格格不入的生活,依赖
即便短暂逃离了父亲的“掌控”,张易文仍然没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大学3年,格格不入成了她的生活主题。
而这,也是她身上的第三个悲剧。
由于年纪太小,张易文和同学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代沟,没有多少人愿意和她聊天,也很少有人肯和她做朋友。
张易文的舍友赵圆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张易文的情况比较特殊,入学时老师和宿管员都和我们打过招呼,让我们照顾她。”
或许,这正是张易文面临的又一个“悲哀”。
即便有人愿意和她打交道,彼此之间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大学三年,张易文对赵圆的依赖堪称无孔不入,从生活到学习,很多事情她都需要对方帮忙才能完成。
赵圆对此颇为感慨地说道:“她比我侄子都小2岁,感觉我就像当妈了。”
为了照顾张易文,舍友们不敢在她面前谈起任何“不合适”的话题,而赵圆更是杜绝了大学谈恋爱的念想。
但即使众人如此照顾张易文,她的大学生涯,却依旧不曾变得平坦。
事实上,虽然张易文考上了大学,但她并未系统性地接受过义务教导,对许多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
而这一情况所产生的恶果,最终也爆发了。
进入大学之初,张易文经常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很多知识都吸收不了,大二那年,实在学不下去的她,只好转入感兴趣的动漫专业。
尽管“推倒重来”很辛苦,但张易文却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很满意,她说:“总算不用再被爸爸逼着写小说了,毕竟没有灵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3年的时间过去了,张易文也从面容稚嫩的女孩,长成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转专业后的她,凭借着自己对动漫专业的喜爱,不仅成功追上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而且还表现得十分出色。
2020年7月,张易文顺利从商丘工学院毕业。
这一年,她才13岁。
然而,张易文身上的悲剧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就在她认为自己即将过上独立的生活时,一个残酷现实的出现,却将其无情地“打回原形”。
无法逃离,样品
俗话说:“时间是治愈内心创伤的最好良药。”
大学的快乐时光,治愈张易文内心的创伤,让她几乎忘却了童年的不幸。
彼时,她一直努力地试图将自己的人生拉回“正轨”。
但天不遂人愿,张易文发现,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不幸是根深蒂固的,换句话来说,张易文其实从未真正逃离出父亲的“掌控”。
这是发生在她身上的第四个悲剧,也是最漫长的悲剧。
毕业后的张易文没能为自己谋得一份好前程,即使她的专业技术不错,但年龄却成为她求职路上不可逾越的拦路虎。
年仅13的她,在社会上屡屡碰壁,承受着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毒打”,正如李韩英说得:“她这么小,哪家公司愿意聘用她这个童工?”
找不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养活自己。
满怀期待的张易文,最终只能无奈回到父亲的私塾,担起了一名助教老师。
虽然父亲声称每个月给她2000块钱工资,但出于种种原因,张易文实际拿到手的月薪仅有1000元左右。
也许是父亲的“控制”让她感到绝望,又或是她的想法在现实面前过于苍白无力。
成为私塾助教后,张易文开始变得叛逆、沉默寡言,即使是和母亲一起给学生上课,她也会蜷缩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窗户边的阳光底下,张易文麻木且沉默地玩着手机,以这种无声的方式,抗议父母对她的“控制”。
但她的父母却对此视而不见,夫妻俩甚至将女儿的抗议,归咎于“青春期”的躁动。
张民弢始终坚信自己的“教育模式”没有错,接受采访时,他仍然自信地说道:“理论上来说,我的想法是对的,不成功的原因主要还是个人因素。”
对于张民弢而言,女儿存在的意义,早已从“作品”变成了“样品”,靠着张易文这块“神童招牌”,那些年他招收了不少学生,并将其一一当成自己的“试验品”。
除此之外,他还为10岁的儿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三年学完高中课程,13岁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
曾经发生在张易文身上的悲剧,如今在她的弟弟身上再度上演,张民弢宛如一个“科学狂人”,不计后果地试图在子女身上证明他的成功。
和以往不同的是,当记者再次提起张易文的未来时,张民弢失去了曾经的豪言壮语,他讪讪地说道:“等再过两年,我会让她申请英语国家的动漫设计或者研究生……”
到最后,他干脆“耍起了无赖”:“就算她考不上,也可以继承圣童私塾作为兜底,等到我们的私塾做大了,她不就能拥有比博士更好的前景了嘛。”
张口未来可期,闭口前途似锦。
张民弢的行为看似是为女儿着想,可事实上,他在提出这些想法时,从来都没有问过张易文的意见,也不曾顾及过她的感受。
一厢情愿,仍在继续的悲剧
张民弢的“神童培养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2020年9月,他的“私塾”因涉嫌非法办学被有关部门查封,而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报道,也停留在了这一年年末。
“神童私塾”被查封后,不少网友纷纷猜测,或许张易文已经成功逃离了父亲的“控制”,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但从此前的诸多相关资料可以看出,这个猜测或许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虽然距离张易文最后一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已经过去了2年,但如今的她,其实只有15岁。
一个15岁的女孩,能够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吗?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心中早有答案。
况且张民弢不止一次表示,倘若张易文不能按照他给出的规划走下去,那他将会一直控制女儿的人生。
换而言之,即使张易文逃离了父亲的“掌控”,成功在社会上独立生活,但原生家庭给她造成的伤害,也不是一时片刻所能消除的。
正如阿德勒说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需要一生去治愈。”
尽管“圣童私塾”已经被查封,但发生在张易文身上的悲剧,至今却仍在继续。
而这些悲剧,都是张民弢“以爱为名”的自私,对她造成的沉重伤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愿,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为了拔高孩子的“成长高度”,不惜将他们提前“催熟”,甚至限制其人生发展方向,这种行为却是不可取的。
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只会让他们成为“昙花”,匆匆一现后便迅速腐烂。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赛跑,不是起步快就一定能成功,也不是起步慢就一定会失败,凡事过犹不及,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只可惜,张民弢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被欲望遮蔽双眼的他,最终酿成了张易文的悲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