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乐谱知识(科普篇编号VS标题)
这是写在即将发布的古典音乐史巴洛克篇的前夕的,关于科普古典音乐作品编号规范的科普文,因为写了几篇西方音乐史的文章下来,特别是在撰写巴洛克这一块开始,我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关于作品编号的问题,所以有了这篇补课的文章。
先从一个简单的角度进,就是给“音乐”起名字的问题。这个问题貌似很多余,如今的流行音乐命名方式已经是人尽皆知,一首歌曲根据歌词、表达思想与情感等因素,起好一个标题,这个标题通常情况下能很好的与歌词、音乐情感相契合,也就是这首歌曲的歌名。
但是,古典音乐作品是如何进行命名的呢?在各大平台上,看到那些一大堆字母与数字结合的长长一串“代码”,很多想要接触古典乐的朋友直接就被挡在了门外,所以这也是我写这篇科普向文章的另一个动机。
那么,正片开始。
一、古典音乐作品命名方式演变史
1、起源,无序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早期(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世纪时期),给音乐作品命名的习惯或者意识都是很模糊的。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主要任务不是研究如何命名。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音乐发展早期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便是构建记谱法,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及探索最早的作曲手法。关于命名的问题并不是第一位的。
② 受限于时代条件。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前期,生产力十分落后,当时的欧洲是通过宰杀牲畜(比如牛和羊)的方式来获取它们的皮毛,并以此作为记载载体的,所以,当年的牛皮卷,羊皮卷等十分昂贵。可以说,落后的生产力从根本上就制约了音乐的发展,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音乐当然也不例外。
欧洲接触到纸还是通过十字军远征接触到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技术,而阿拉伯的造纸技术则是学自当时的唐朝。是的,欧洲的音乐发展史上也有中国作出的贡献。
③ 特殊的时代性。音乐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是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场所性的,比如教堂的圣咏音乐,就是专门做礼拜与弥撒之用,而且只能在教堂使用;世俗的音乐同样如此,比如专门为某次活动创作的音乐,那么这次活动过后,这段音乐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它的针对性和功能性非常强。
一次性的东西,谁会去纠结它叫什么呢?
2、发展,编号
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等时期一批又一批音乐家逐步建立起了辉煌的西方古典音乐宫殿:许多体裁确定规范,音乐理论体系严密且庞大,五线谱记谱法趋于成熟,等等。
在最主要的问题逐步的解决后,大家逐渐的把目光移到一些细节上,当中就有关于作品命名的问题,逐步的,便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古典音乐作品的编号规范。
贝多芬是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一位系统给自己的作品编号的作曲家(所以文章封面也放了他),许多音乐家争相效仿,顺理成章的,作品编号如何规范便成了重点任务。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这个问题逐步的被放大。从古典主义后期开始,资本主义的浪潮伴随着启蒙运动席卷整个欧洲,英国率先开启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19世纪主调(我至今感叹19世纪末期世界上几个国际大城市的城市建设水平),当然,宫廷与贵族瓦解就成了必然,许多音乐家摆脱束缚,独立出来(第一个独立出宫廷的作曲家是莫扎特),自然的,许多与音乐相关的职业也开始衍生:音乐经纪人,音乐评论家,音乐出版商等等。所以现在的古典音乐作品编号及其原则,主要出自三类人之手:
⑴ 音乐出版商:资本主义发展,音乐商品化是很正常是事情,当时的音乐出版商为作曲家出版曲谱,至19世纪晚期,录音技术诞生,音乐出版商就转为出版录音成品。在这个过程中,为商品命名就成了头等大事。
⑵ 专业音乐学者:这一类学者主要关注的领域是早前的巴洛克时代和古典主义时代的音乐作品(当然也关注很多19世纪的作品),在他们的作用下,许多的大师级作品命名被规范,感谢他们做出的贡献。
⑶ 作曲家本人:这一类作曲家自然指的是19世纪及后来的作曲家们,他们开始有意识的给自己的作品编号,以此整理和规范,贝多芬便是第一位这样的作曲家。
3、冲突,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通俗来讲就是使用文字对音乐进行文学性描述的音乐(突出文学性)或者使用模仿,象征等技巧,来模拟自然音响的音乐(突出画面性)。
标题音乐实际出现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早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这样的方式进行命名。但是,将标题音乐纳入审美范畴,对此产生的标题音乐与纯音乐之间激烈的学术讨论,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的事情。
19世纪的“标题音乐”发展有几个重要的节点。
- “乐圣”贝多芬[1]在自己创作的第六部交响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也就是《“田园”交响曲》中,给自己的每一个乐章都增加了一个小标题,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前后具有逻辑联系。
-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2]在自己创作的《“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首次明确的引入了标题的概念,这部作品也成为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
- 李斯特[3]在浓缩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础上创立了单乐章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他是标题音乐的有力支持者,自己创作的交响诗都有标题,比如《塔索》、《英雄的葬礼》、《普罗米修斯》等等。
- 瓦格纳[4]是最后一站,他作为著名的歌剧作家,将音乐,美术,戏剧,诗歌等元素高度融合,并提出了许多影响至今的音乐观念,特别重要的比如“整体艺术观”、“主导动机”、“无终旋律”等。
这就是大致的发展脉络,标题音乐和纯音乐的激烈冲突也是19世纪西方音乐史上的大事,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接下来的任务是科普作品编号的原则规范。
二、古典音乐作品编号的原则与规范
常见的古典音乐作品编号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要素:作曲家、主奏乐器(如果有的话) 体裁、序号、调性、作品号、乐章编号、速度记号。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第二乐章,柔板
- 作曲家:对于古典音乐作品来说,作曲家永远是第一位的。现代录音和现场演出可以在后续标上演奏版本和演奏者,但是作曲家是肯定要放在第一位的。
- 体裁与主奏乐器:音乐的表现形式与组织形式各式各样,从简短的歌曲到宏大的交响曲,于是各式各样的体裁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和完善,成为了西方音乐殿堂的瑰宝。
- 作品号:最重要的标记方式,是根据某种依据(一般是创作时间),把作曲家的作品先后排序的标号,Op是拉丁文Opus的缩写,意为“作品编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类比,可以理解为现代流行音乐的专辑。比如周杰伦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如果不给他这个名字,就可以说是周杰伦的Op.2。当然。这么说肯定是欠考虑的,毕竟周杰伦并不是这张专辑所有歌曲的编曲者,应该将整张专辑所有创作,制作环节的工作者都纳入作曲者范围相对比较合理。当然,许多的大师级作曲家有自己专用的编号,比如巴赫使用的是BWV(即德文“Bach-Werke-Verzeichnis”的缩写),意思是巴赫作品编号;莫扎特使用的是K;维瓦尔第使用的是RV,等等。
- 序号:序号是专门应用于,在一部作品里,同一种体裁的标号,是专门指在这种体裁下,作曲家在该作品里作的第几号曲子,比如例子中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指贝多芬的第二部作品里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第二部作品里,贝多芬还写了另外两首钢琴奏鸣曲,那么他们的序号便是No.2、No.3。注意!!一个前提的条件是,序号必须是在同一部作品里才成立,贝多芬不至于在创作了Op.2后就不写钢琴奏鸣曲了,周杰伦不可能在《范特西》后就不写R&B了,他们的后面的某一部作品,某一张专辑,有再一次创作同样体裁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计算序号。比如贝多芬人生中的第四部钢琴奏鸣曲是在贝多芬的第7部作品里才写的,而且是第7部作品里唯一的一部作品(换言之就是唯一的钢琴奏鸣曲),所以可以不写序号,就算写也是写No.1,所以后续的作品号可以写成 Op.7 No.1或者Op.7即可。
- 调性:调性包含有调高和调式两大要素。调性应该要完整的传达出这两种信息,比如例子中,F就意味这个调式的主音是F,minor指的是小调,严格点甚至应该标注出是哪种具体的小调调式(自然、和声或者旋律小调)。由于自巴洛克时代始,大小调体系逐步成为音乐的主要创作调式体系,所以基本上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使用该调式体系创作的。
- 乐章编号:在一部作品中(比如例子的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是由多个乐章构成的,到古典主义时期,许多体裁逐步规范和成型,像奏鸣曲一般在3个乐章,交响曲在4个乐章等等(浪漫主义时期有打破常规,有兴趣可以自行查询或者等我把浪漫主义写完),不同乐章的速度,情绪都不一样。
- 速度记号:是专门用来标记一个速度大概范围的音乐术语和记号。Adagio是指柔板,比如还有比如Allegro是指快板,Presto指急板,Moderato指中板,等等。
那么比如周杰伦的第二张专辑里的第三首R&B歌曲(《简单爱》,C自然大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命名为:
Jay Chou:R&B No.3 in C Major,Op.2 No.3
因为就是一首歌,没法分乐章,就到此结束了,古典音乐的作品里还可以往下细分出乐章和速度记号。
注意!!以上的例子是很不,很不,很不严谨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类比,使得这一块更易于理解。下面附上常见的作品体裁表和速度记号表
常见的古典音乐体裁
常见的音乐速度术语
相信看过我前期文章的朋友,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我在很多重要的词上(特别是体裁),有标出他们的原文,这就方便能和这篇文章相呼应,后续可能还会做一个补充。
西方音乐史第五章:巴洛克时代,Coming Soon。。。。西方音乐史相关文章:
誉王: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史【一、总论】zhuanlan.zhihu.com
誉王: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史【二、古希腊与古罗马】zhuanlan.zhihu.com
誉王: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史【三、中世纪】zhuanlan.zhihu.com
誉王: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史【四、文艺复兴】zhuanlan.zhihu.com
感谢阅读。
参考-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集大成者,是介于古典主义晚期和浪漫主义早期的承上启下者,被尊为“乐圣”。
-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2.11~1869.3.8)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法国柯特·圣·安得烈,1869年3月8日在巴黎逝世。
-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0.22~1886.7.31),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重点创作领域为浪漫主义歌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