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14年结婚10周年的感言(相恋十二年一直没有结婚)
谢和赓是中共秘密党员,长期在白崇禧身边工作。
谢与白同为广西人,并且与白崇禧的岳父家是世交,还有一点,就是谢和庚的文采出众,写的文章很受白崇禧的喜欢,因此,深得白崇禧重用。
白崇禧的夫人马佩璋也非常喜欢谢和庚,将她唯一的表妹杜荣嫁给谢和赓。对这桩婚事,谢和庚本来是不愿意的,为了得到白崇禧更多的信任,谢和庚只好委屈自己,和杜荣结了婚。
彼此不相爱的婚姻注定是不会长久的,果然,两人仅仅生活了一年多,就因各种原因而分居。
王莹,原名喻志华,安徽芜湖人。长大后,在舅母的帮助下,进入湘雅医院护校学习,在学校里,她经常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8年秋天,王莹来到上海,加入了由中共地下党员阿英、夏衍等人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
1930年,王莹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演出活动,演出话剧,拍摄电影。1936年,王莹在上海成功主演了夏衍创作的历史剧《赛金花》。
抗战全面爆发后,王莹参加了由著名导演、剧作家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二队,奔赴第五战区抗日前线巡回演出。
在离开上海前,王莹将自己的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送进了当铺,换成800元钱,作为演出队的演出经费。王莹因此被队友们称为“毁家纾难”。
王莹作为主演,在演出时,她不搞特殊,和大家一起装台、卸台,每天都要演出五六场次。演出之外,她还主动培训一些群众性的业余演出队伍,教唱抗日救亡歌曲。
当时,冼星海新创作了一首歌曲《做棉衣》,王莹会唱后,就教大家唱这首歌。一时,这首歌风靡战区。歌中唱道:“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收复失地保家乡。”
1938年3月24日,蒋介石偕同白崇禧、林蔚、刘斐前往徐州视察战事,谢和庚一起跟随前往。
初春的鲁南苏北,还是寒气袭人。为了照顾好这些文艺界的名人,配合他们开展好演出工作,第五战区司令部白崇禧派谢和庚负责接洽。就是在这个时候,谢和庚与王莹相识了。
当时,谢和庚和王莹虽然不是同一个阵营里的,但是两人的心是相通的,他们都在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而奔波,两个人在一起工作,两颗心时常相碰,撞出了火花,两人产生了爱情。
谢和庚为了使王莹更了解自己,把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剪辑装订成册,在书皮上写了一首诗表露自己的心迹:“王莹女士: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
保卫祖国的长城
我愿和你们在共同的
战壕里做个游击兵。”
王莹看后,更增加了对谢和庚的好感。之后,王莹也送给谢和庚一份《救亡日报》,上面发表了王莹写的战地通讯《在第二个马德里》,并在旁边写了一段话“谢秘书:……希望你看了我写的这篇短文后,能了解我们戏剧界青年们的脉搏跳动,是和所有的爱国官兵相同的,我便是一个小小的游击兵。正如你所说,我们是‘共同战壕里的游击兵’……”(张志才、陈桂英著《永远在初恋》)
谢和赓和王莹刚认识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是共产党员。
王莹是怎么知道谢和庚的真实身份的,这和李克农有关。李克农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谢和庚一直和他单线联系。
可是有一次,李克农看见谢和庚太高兴了,就出现了一次失误,而这次失误,才让王莹知道了自己最爱的“国民党军官”,竟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有一次,谢和赓坐小汽车上街,见李克农和演员金山、王莹一起在路边交谈。
想到在公开场合与他们见面不合适,便想叫司机转弯回避一下。但是路段狭窄,行人拥挤,汽车不好调头。
李克农无意看见车里坐的是谢和赓,一时高兴,竟迎着汽车招手,连声喊叫谢的名字。
谢和赓和李克农一直是单线联系,有第三人在场,是绝不允许交往的。可是李克农已经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不答应的话,就更不好说了。
谢和赓只好下车与他们见面,并随机应变,故意当着司机的面,把正在忙着办理的中国救亡剧团赴南洋演出、白崇禧已经批给1万元活动经费的事讲了出来,还将批件拿出来给金山和王莹看,免得让司机看出破绽。
李克农事后为此后悔不已,如果因为他一时大意暴露了谢和赓的身份,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对于王莹来说,虽然表面上很吃惊,心里却是另一番心境。见李克农与谢和赓关系非同一般,王莹立刻猜出谢是共产党员,内心激动不已,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喊出:“谢谢你,荷根同志!”“荷根”是她为谢和赓取的名字,她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词义,表达了对恋人的爱戴与崇敬。
不过,对于王莹和谢和庚的恋情,当时,包括郭沫若、田汉、范长江等大多数进步文化人,都持反对的态度,有人甚至责骂王莹“甘当军阀走狗的侍妾”。
而国民党方面也有人屡屡向白崇禧告状,要他警惕共产党对谢和赓施美人计。
后来,王莹与“中国救亡剧团”到南洋演出,为桂系募集到大量抗战资金,白崇禧对于俩人的交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太多的干涉。
1942年,二人赴美国留学。周恩来叮嘱王莹,到美国后,要做好统战工作,向美国人民宣传全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争取美国政府和人民更加有力地支援中国的抗战。
王莹和谢和庚在美国坚持开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并牢记周恩来的临别嘱咐,在美国八年,两人遵守中国的传统理念,一直作为未婚夫妻,过着分居的生活。
直到1950年2月,王、谢二人才终于实现自己的心愿,终于结为伉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