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5章简介,水水扯红楼梦第十五回

上一回,讲到北静王的原型或为二代怡亲王,这二代怡亲王弘晓,史书上记载喜读通俗小说,是清朝著名藏书家、诗人。为什么今天要先来讲讲怡亲王这是世系呢?其实和标题“兄弟之物随相送”是有关的。

历代怡亲王世系

第一代怡亲王就是大家熟知的雍正皇帝铁杆,清朝唯一一个避讳以后又改回原名的“胤祥”,薨后,清廷赐谥号“贤”,按照《周书·谥法》,这是个美谥或者是上谥。

第三代怡亲王是弘晓的次子永琅,薨后,清廷赐谥号“恭”,这也算是个美谥或者上谥。但是“恭”这个谥号,长期以来也有从褒到贬的说法。但是从永琅一生来看,百度百科显示的,也没干过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所以这个“恭”,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敬事供上,执事坚固的褒奖。

红楼梦第5章简介,水水扯红楼梦第十五回(1)

第四代怡亲王绵标和永琅死于同年 ,是后来追封的,没有谥号。

第五代怡亲王是绵标的长子奕勋,薨后,清廷赐谥号“恪”,这是个美谥或者是上谥。

第六代怡亲王有三位,分别为奕勋的长子载坊、次子载垣以及后来变更传承序列的载敦,一位在位时间短,没有谥号。还有一位就是“辛酉政变”中有名的辅政八大臣之一的载垣,最后跟着肃顺,败给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被赐自尽,所以也没谥号。最后变更序列的载敦,其实是第一代怡亲王四子宁良郡王弘晈世系的,薨后,清廷赐谥号“端”,这是个美谥或者是上谥。

第七代怡亲王溥静和第八代怡亲王毓麒都没有谥号。

总体来看,怡亲王世系的谥号,大部分都是美谥或者是上谥,说明总体上得到了清廷的认可。

但是二代怡亲王的谥号确实个“僖”字。

“僖”这个谥号,讲到底是和中谥或者平谥,在唐以后,其实帝王很少用僖来作为谥号。最后一位用“僖”作为庙号的是唐僖宗,这个皇帝热衷游乐,擅长马球,在位期间宦官把持朝政,末年引发节度使割据,唐朝至此分裂。而在秦朝一统天下以后,1000年间,几乎没有皇帝用“僖”来做谥号或庙号。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周僖王,这个王,喜欢制作颜色华丽的服饰,建造高大奢侈的宫室,因此孔子作诗讽刺他。

所以这二代怡亲王讲到底是个没政治抱负,喜欢游乐且不拘小节的人。

为什么说怡亲王讲到底是个没政治抱负,喜欢游乐且不拘小节的人

北静王见到宝玉后,说随身没有带东西,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呢?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是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圣上亲赐鹡鸰(jí líng)香念珠一串,北静王说转手就转手了。这就让小编想起,当初乾隆皇帝去抄张廷玉的家,结果查验下来,雍正皇帝赐给张廷玉的所有御赐之物都好好保存。难道清朝宗室就可以随随便便转手相送?

小编再来说说这鹡鸰是个什么出处。《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鹡鸰”比喻兄弟。从这个出处,可以理解成,乾隆皇帝送上一个代表兄弟情的香念珠,希望二代怡亲王能够和一代怡亲王辅佐雍正皇帝一样,尽心尽力辅佐他,体现兄弟之情。结果二代怡亲王转手送人了,送的还是雍正皇帝下旨抄家的人家。大家说说,这北静王是否有政治头脑,完全就是随心所欲。

所以看完这段文字后,二代怡亲王的谥号为“僖”,也就很正常了。

说完这随手相送的事情,再来聊聊这长安县的位置。

一提到长安,就首先想到的是西安。书中提到长安县,是因为水月庵的净虚拜托王熙凤私事,然后王熙凤让来旺儿跑一趟,结果“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如果按照明朝的都城在北京,这北京到西安,古时两日跑个来回,这也太快了。

所以,这里的长安县,肯定不是西安。

还有这回中讲到的“那节度使名唤云光”,节度使这官衔,宋朝以后其实已经没有了,那在大部分假借明代为背景的小说中,提到节度使,是为了说明长安是宋朝地名?其实小编认为不是,主要还是为了通过“节度使”这个官衔,讲清楚长安县是一个边塞县。因为在唐宋时期,只有在边境地区设置节度使,来统辖一地方的军民政事。

如果从路程上来看,百里路程,按照现在的里程折算,在60公里左右。按照科学的算法,一个人一天能走40-64公里,按一天走八小时算。 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在5到8公里每小时,走的快些的话,可以到10公里每小时。所以这样来说的话,来旺儿两日工夫办妥也是说的过去的。

那么来旺儿去的长安县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小编先来扯一下第十四回中的出殡细节。

第一个细节:文中有说:宁府送殡,一路热闹非常。刚至城门前,又有贾赦,贾政,贾珍等诸同僚属下各家祭棚接祭,一一的谢过,然后出城,竟奔铁槛寺大路行来。这里说到了“城门”,如果曹雪芹笔下的出殡场景发生在北京,那这个城门就是“东直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东直门是专门作为往城里运送木材和往城外运送死人的城门。

第二个细节:众人到了铁栅寺以后,吃完豆腐饭,文中是这样写的:外面贾珍款待一应亲友,也有扰饭的,也有不吃饭而辞的,一应谢过乏,从公侯伯子男一起一起的散去,至未末时分方才散尽了。这里说到了一个时刻“未末时”,未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3时至15时,中国古代把一日划分成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那“未末时”应当就是差不多下午两点半到三点。那这个时间吃饭符不符合历史场景,小编说完全符合,因为清朝宫廷的晚膳就在午未之间(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之前)。

第三个细节: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有讲到“至天明,吉时已到”,秦可卿出殡了。那这时候的北京应该是在公历的10月至11月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说林如海捐馆的人,讲他阴历九月初三捐馆,从日子上推算10月至11月,也算合理,这时候北京的太阳一般都是6点以后升起,而在民间,所谓的吉时出殡,一般会选择在上午八、九点钟。

刚才也说过,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在5到8公里每小时,如果是上午八、九点钟出发,到了铁栅寺,用完豆腐饭,下午两点半到三点闪人,中间算用饭一个小时,那就是一点半到两点到铁栅寺,路上就花了五到六小时,这五到六小时,还有包括各路祭棚的应酬,四王八公的应酬,每家五分钟,那也要个一个小时了。四到五个小时,抬着个棺材,正常步行速度取个平均值6公里,也就24公里到30公里。

而你看来旺去长安县,是连夜去的,百里路程,两日完成。刚才说了,百里路程走个两日没问题,但是总不见得光走路不办事,那能办完事情,说明这“长安县”离铁栅寺很近了。

就此估算了一下距离,小编认为如果从北京的角度出发讲“长安县”,密云县还是有一定概率的。

第一,查了某网站,显示了全国141个叫长安村,13个长安,但只有密云县长安村是在北京附近的。

第二,这件事情很秘密,节度使又叫云光,密云又因为县南15千米余有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名密云山,即今之云雾山。县名来自山名。那秘密见光(节度使叫云光),云开雾散。

第三,从行程上,到密云的两日行程是合理的。况且,如果假借明代背景,密云属于边境地带,有所谓的节度使镇边,也是可以的。

第四,密云县古时为安州之地,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曹雪芹这年代,已没有战事,所以曹雪芹给起名叫“长安”,也是小编的臆测吧。

不知道小编扯的对不对,评论区可以回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