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天人代表什么(四字的来龙去脉)
“天人合一”四字的来龙去脉
胡立根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
我们的先民,一开始对自然是非常敬畏的,比如《诗经》的《国风·鄘风》中有一首诗叫《蝃蝀》,这两个字读“dìdōng”,是彩虹的意思,诗中说“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就是说东边出现彩虹,没有人敢用手来指。因为古人认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
周宣王时尹吉甫作《蒸民》诗,诗中说: “ 天生蒸民, 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意思是,老天生下我们这些人,既有着形体又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俱来,追求善美是人的天性。 诗中含有人民善良德性来自天赋的意义。
《左传》中也有许多天人合一观念的论述。鲁昭公二十五年的时候,子大叔见赵简子时说道,“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就是效法的意思。他认为“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就是说,天地的规范,百姓就加以效法。之所以制定君臣上下的关系,是效法大地的准则。制定夫妇内外的关系,以规范两种事物。制定父子、兄弟等关系,是象征上天的英明。制定政策政令、农工管理、行动措施,以随顺四时。制定刑罚、牢狱让百姓害怕,以模仿雷电的杀伤。制定温和慈祥的措施,以效法上天的生长万物。
真正将“天人合一”直接提出来的则是庄子。
庄子基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的万物齐一的本质上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著名的庄周梦蝶,蝶与周,浑然一体了。所以在他看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之所以不说,天人合一,万物齐一,人完全可以用心去体会,可以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道,无处不在,在天,在物,在人,人从自然的一切事物中都可以体道明理。“天人合一”经庄子提出后,到董仲舒加以发挥,再到北宋的张载加以哲学的阐发。
不过,庄子也没有将“天人合一”四个字完全组合起来。
将这四个字组合起来则是北宋的著名哲学家张载。
张载在他的《正儒家蒙·东铭》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请读读相关原文: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①,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②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③有乎!无适焉,因④是已!(《齐物》)
【注释】①一与言为二: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 ②巧历:精巧的推算。历: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③适:到。④因:因循,顺应。
《庄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①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②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
【注释】①明法:明显的规律。②原:推究。
《庄子》:与造物者为友
天根①游于殷阳,至蓼水②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③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④,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⑤,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⑥。汝又何暇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⑦,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
【注释】①天根:和下文的“无名人”都是假托的人名。②蓼水:也可能庄子自拟的水名。③豫:悦。④与造物者为人:与造物者为友,即与大道同游。⑤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厌烦了,这就乘着清虚之鸟而游。⑥圹埌之野:广阔无边之旷野。圹,同“旷”;埌(làng),同“圹”。⑦淡、漠:均指清虚无为。
张载:西铭(节选)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参考译文】
《易经》的乾卦,称作万物之父;坤卦称作万物之母。我如此藐小,却混然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