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民国灵魂的真实力作(灵魂的写实主义)
电影《万家灯火》(1948),中国电影资料馆2013年修复版海报
《万家灯火》(1948)是著名导演沈浮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更被认为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的代表作。抗日战争结束后,阳翰笙和沈浮创作的《万家灯火》,叙事结构打破起承转合的戏剧形式,依靠生活细节的积累和人物重要的变化,再现市民阶层的真实生活。
影片通过小知识分子胡智清(蓝马饰)和蓝又兰(上官云珠饰)夫妇及老母(吴茵饰)一家的生活变化,表现了40年代末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人民失业、市民破产等黑暗的社会现实,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痛苦、悲哀以及他们的觉悟和成长过程。反映出在闪烁着万家灯火的城市里,多数人的苦难生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普通人为主体,描写小人物真善美和他们的悲欢离合,是沈浮影片中“平民意识”的一贯表现。
电影《万家灯火》(1948)剧组杀青合影
影片主人公胡智清作为当时上海白领阶层“小资”的代表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靠着朋友关系,在一家私营公司上班,工资不高,租住别人的房子,但在乡下的亲眷眼中却是过着一种“拿薪水、住洋房”的富裕生活。其实胡智清完全靠自己的勤逸与勤俭维持自己在上海这个城市中的“地位”,他不具备任何应对生活变故的能力。
母亲和弟弟一家的到来加之他为保持良心的清白不肯与钱剑如同流合污立刻压垮了他的世界。影片的风格朴实无华,不依赖于技巧和夸张,在平和的叙事中娓娓道来,渐渐刻画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在生活重压下的抗争、冲突和失衡,具有素描般的生活实感。同时,影片也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使其更具有感染力。
电影《万家灯火》(1948)民国版海报
《万家灯火》大量运用长镜头,不仅保持了影像表现空间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而且借助流畅自然的日常化叙事朴素而细腻地传递出当年弥漫在小市民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不安和末世的精神恐慌,从而达到了真实动人的情景交融。当时有评论家盛赞即便将《万家灯火》“放到国际影坛上去”也“并不怎样逊色”。
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含蓄、朴实而严谨的,没有大的情节冲突,没有过于深恶痛绝的压迫,只是在生活中一点点循序渐进的矛盾累积下,婆媳终于激烈的吵架了,矛盾的张力突然爆发,观众们眼前一亮,现实主义电影终于在观众最真实的感受中得到共鸣。
那个特殊年代黑白电影,没什么特殊技巧,简单的叠化,却硬是谱写了那个年代人民的苦难。但再想想,电影表现的那个时代的苦难,就在如今依然存在。21世纪的中国,底层人民生活也不见得容易。
上官云珠和蓝马在影片《万家灯火》(1948)中
影片中些许有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了,熙攘嘈杂的街头,客观冷静的远景镜头,真实到绝望的社会风貌。只是,那时候导演确确实实还未受到新现实主义风格之影响。电影中分明传承着影戏的戏剧式叙事传统和好莱坞画面的构成。一对夫妻的相片在电影前后共出现两次,牵引着夫妻间同心恩爱的真情。而在男主人公胡智清出车祸后不断出现的那把锁和那只目光孤独的猫,也是别有一番意味,对渲染气氛做到出了贡献。
一个通常的说法是,中国电影在战前已经出现了新现实主义的萌芽。如战前的《马路天使》(1937),战后的代表则是这部《万家灯火》。《万家灯火》大致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同一时期,将二者做一对照是个有意义的课题。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萌芽在三十年代初期已经萌生,如明星公司出品的由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1933)和《春蚕》(1933),战后的中国电影,由于战争的洗礼,纪录风格的高度张扬,使得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进一步成熟和深化。《万家灯火》可说是这种倾向的代表。
吴茵和上官云珠在影片《万家灯火》(1948)中
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的《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1948)的最后一场戏,安东因为偷自行车被人抓住,饱受辱骂殴打,最令人悲痛的是这一幕让一向崇拜父亲的儿子布鲁诺看见了。影片最后,安东与儿子低着头走向茫茫的暮色,明天怎么办?不知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只反映社会问题,并不提供解决的方法。唯一令人温暖的是,布鲁诺默默地把手伸向了父亲。父子的和解使人对生活增添了些许信心:只要亲情在,就会渡过生活的难关。
《万家灯火》中也有类似的一幕:胡智清在公车上因为拾到一个钱包反被诬陷,遭到辱打。与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沉静内敛不同的是,由于编导强烈的批判与控诉意识,使工人小赵以口号式的宣泄点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这不是你的不对,也不是她的不对,是这个年头不对。”
电影《万家灯火》(1948)剧照
两者之间共同的是,在那个寒冷的社会环境里,编导都是通过人性涂抹上一笔温暖的色调,在《万家灯火》里,经过一系列的个人、家庭、社会的矛盾冲突,全家人最终团聚在一起和解了。正如胡智清的对白:“让我们紧紧的靠在一起吧。”于是,全片在充满世俗气息的万家灯火的全景中结束。
新现实主义是对“文以载道”的电影创作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兴起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及其现 实主义批评话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并因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转型时 期而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 这种“新”的内涵体现为一种“真实”。
而20世纪30年代前的现实主义在再现生活和解答问题时违背社会生活的真实、暴露出错误的思想倾向,新现实主义要求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新的内涵更体现为一种“正确”的现实关注和热切的社会意识。30年代的左翼电影要求“赤裸裸地把现实的矛盾不合理,摆在观众面前,使他们深刻地感受社会变革的需要,使它迫切地找寻自己的出路”。这固然体现了一种“正确”揭示社会矛盾和热切变革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诉求。
电影《万家灯火》(1948)剧照
而《万家灯火》中新现实主义 的“正确”诉求,体现在透过日常生活的表象把握现实社会的本质,进而表明创作主体的价值倾向、创作思想及审美原则。《万家灯火》将一系列生活化的细节 连缀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现实生活画面,并蕴含着创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批判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新现实主义在《万家灯火》中最被激赏的表现方式是因“年头不对”而造成的人情冷暖和家庭悲欢,因“万家灯火”而喻示互助互爱和光明未来。《万家灯火》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只是暴露问题,但是并不给以解决的办法,结局是开放式的。
《万家灯火》从根本上看,是一种指向具体的政治颠覆和社会批判的意识形态话语。《万家灯火》以相对超越的“打破黑暗 追求光明”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描绘浮世烦忧、刻画人物人伦至情的过程中 抵达灵魂的写实主义的高度。另外,这部影片的音乐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还首次采用了以主导动机贯串的方法,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电影《万家灯火》(1948)导演沈浮
把社会问题严肃而自然地融入家庭故事片中,《万家灯火》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它代表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现实和深化。把镜头对准普通劳动人民,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可惜这样的好景不长,他们之后又遇到了“更加不好”的年头,当电影打着人民的旗号为政治服务的时候,能真正顾及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吗?《万家灯火》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不是你们不对,是这个年头不对。不知道这句台词在当下是不是也具有别样的深意呢?
《万家灯火》描写了三类人物:以钱剑如(齐衡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以胡智清为代表的小市民阶层和以小赵、阿珍为代表的工人劳动群众。通过胡智清一家的遭遇,揭示了战后时期千家万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生活,具有尖锐的批判精神。《万家灯火》汇聚了一批出色的演员。蓝马、上官云珠、吴茵等优秀演员在影片中的成功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扮演母亲的吴茵,有着“东方第一老太婆”的美誉,二十多岁就扮演老年妇女,在《万家灯火》中的演技更是炉火纯青。
电影《万家灯火》(1948)剧照
其他一些配角也很出色,比如扮演二弟媳妇的王萍,准备地塑造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农村妇女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后,王萍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拍摄了《柳堡的故事》(1957)、《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等无数名片。
影片公映后,在国统区引起了震动。恰逢物价飞涨票房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在批评界引发了强烈的关注认为该片带给观众“莫大的精神营养”。影片富于艺术说服力地揭示出这一家人的不幸并不是个人的命运问题但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从而让这个小家庭的冲突具有了典型的社会症候。
影片的成功就在于通过无数的可视性细节将一些抽象的情感阻碍、难以解脱的政治困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故事形象,让置身其中的观众“获得一种感觉并引发一些思索,让人们去想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去体味一些不乏含义隽永的细节以及那些令人同情的伤感、沉郁而痛苦的现实境遇”。
电影《万家灯火》(1948)剧照
这就是细节在沈浮电影中显示出的力量。故真切的人生感悟和圆熟的银幕表达技巧,使得本片具有平淡朴实而又意蕴丰润的写实风格,并被誉为中国民族电影宝库中的一朵奇葩。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影评人举办的“中国十大电影”评选活动中,该片被评为第三名。
沈浮的第一部满意作品《天作之合》(1935),就是表现了生活于贫困线下的失业工人的不幸与悲哀。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靠“奇”、“巧”组织故事的戏剧形式,而是着眼于现实中随处可见的人和事,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铺叙人物的发展轨迹,展示家庭社会种种矛盾。
阳翰笙和沈浮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没有任何的夸张和技巧卖弄,整个影片朴素无华,具有强烈的生活实感;表现是含蓄的,而含义又是深刻的,这一切都构成了影片独特的素描般的艺术风格。
上官云珠在影片《万家灯火》(1948)中饰蓝又兰
演员在表演艺术方面,也取得较高的成就,特别是蓝马的表演,他的高超的演技,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善于把握角色的思想、气质,并通过鲜明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特的风格的小知识分子胡智清的形象。
上官云珠几乎所有影响深远,历久弥新的电影都是在1947至1949年之间完成的:抗战胜利后,上海电影业得以复苏,除了官办的中电公司之外,“文华”、“昆仑”等民营企业先后出现。上官云珠应邀在“中电”的《天堂春梦》(1947)和“文华”的《太太万岁》(1947)中客串演出,虽然都是第二女主角,但她的演技却让人刮目相看。
不久,上官云珠加盟昆仑公司,先后主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万家灯火》、《丽人行》(1949)、《希望在人间》(1949)、《乌鸦与麻雀》(1949)等片,锋芒崭露,开始跻身大明星的行列。
上官云珠主演《万家灯火》是由蓝马推荐的,他和上官云珠在《天堂春梦》、《乱世儿女》(1947)两片中有过合作。当时昆仑筹拍《万家灯火》,导演沈浮正物色女主演,蓝马就向沈浮推荐上官云珠。沈浮认为上官云珠擅演姨太太之类的妖艳角色,而《万家灯火》的女主人公属贤妻良母型,上官云珠不一定合适。
蓝马说:“我带你去她家看看真实的她吧!”果然,沈浮看到了一个“买汰烧”样样在行的上官云珠,于是立刻拍板,邀她主演此片。上官云珠扮演《万家灯火》中的蓝又兰一角,把小市民妇女的性格,渲染得准确动人。此后,上官云珠又和蓝马合作过《丽人行》、《希望在人间》等片,堪称“最佳拍档”。
电影《万家灯火》(1948)剧照
这短短的三年,上官云珠一共拍摄了9部影片,几乎占据了上官云珠一生电影作品的一半。而作为一个1947年才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上官云珠的表现也确实让人交口称赞。无论是资本家太太还是城市贫民,她演什么都那么真实可信,所以上官云珠的出色演技是在那个时候就被举世公认的了。那绝对是她最最辉煌的三年。
沈浮之女沈庭兰曾撰文回忆其父拍《万家灯火》时的一些故事——
“1945年抗战结束,我和父亲怀着喜悦和感伤离开了山城重庆。1948年,父亲导演了电影《万家灯火》,男主角就是在车祸中救起了我的蓝马叔叔。
电影《万家灯火》(1948)小人书封面
这部电影,是蓝马叔叔演艺生涯的顶峰。这部电影描写了抗战胜利老百姓的民不聊生,渗透了爸爸和蓝马叔叔一代人痛切的人生经历,也倾注了他们的理想,就像片名表现的那样,待到万家灯火时,每一扇窗的后面,都有每一户人家对幸福团圆的企盼。电影中,有蓝马叔叔抱着孩子奔跑的镜头。爸爸对蓝马叔叔救我的恩情,心中一直感激难忘。
半个世纪后,父亲和蓝马叔叔都已经不在了。1995年,世界电影诞生100年、中国电影诞生90年之际,父亲的《万家灯火》荣获“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我出席了颁奖仪式。我想到的是关于父亲的一切。我将荣誉证书、奖杯带到父亲的灵前,这个奖杯凝聚着爸爸的心血,寄托着蓝马叔叔的恩情,也联系着我的生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