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五部电影特色鲜明(读懂姜文的电影)
电影扫地僧/摇滚死兔子
随着《邪不压正》的上映,姜文导演前后横跨8年的“民国三部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值得一提的是,《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都没有通过官方渠道发行过电影原声带(OST),姜文电影的配乐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好好来聊一聊姜文电影的配乐之谜。
如果仔细观察《邪不压正》的片尾字幕,我们能够发现,姜文这次并没有遵循商业电影通常的惯例,在片尾以音乐作品为单位介绍配乐,而是采用区分乐器和场景的方式,令人眼前一亮,这在整个电影史上也属于非常罕见的做法。
此次《邪不压正》配乐的制作,姜文邀请了中国爱乐乐团参与录制。每一位参与了配乐录制的乐手的名字都和所用的乐器出现在了片尾字幕中,中国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余隆和中国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夏小汤也位列其中,他们是姜文导演多年的好友。
对于不同团队的选择,姜文导演有不同的喜好。像在编剧团队的搭建上,姜文每一次都会选择一些新人编剧加入其中。而在和作曲家合作中,姜文则更倾向于业内资深的大咖。比如《太阳照常升起》的原声音乐,姜文他邀请日本著名配乐大师久石让,并且要求他创作出超越莫扎特《安魂曲》水准的配乐。起初,连久石让本人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这个程度。但最终的结果十分令人满意,久石让交出的配乐成为中国电影配乐史上的经典,3分44秒的《太阳照常升起》更是广为流传。
姜文对《太阳照常升起》一曲的偏爱,达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以至于连续在三部电影中都用了这首曲子。在两部不同的电影中重复使用配乐,对于其他导演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太阳照常升起》后的《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中,这首配乐依旧占有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姜文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在这三部电影冥冥之中承载了某种联系。
姜文在《一步之遥》上映后与焦雄屏的对谈中,曾透露过他对电影的大量思考。看过《邪不压正》之后,回头再看他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姜文对电影的态度和讲究一直都没有变。
配乐与场景的真实感
姜文曾在采访中强调过真实感的概念,在他看来,电影的布景不一定非得是真的,但只要有真实感,就可以帮助观众产生浸入式的体验。比如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其实很多场室外戏是在冬天拍的,但人物额头豆大的汗珠却给了观众营造了一种身处炎热夏天的焦灼感,从而忽略了远处枯萎的树枝。
同理,在很多情境下,配乐的意义也在于帮助电影营造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来自于音乐对情绪的调动。真实感其实是比较好听的一种说法,很多时候,一首曲子用在不同的作品里会有其各自的适应性和欺骗性。比如在《邪不压正》中,《在宁静的湖泊(By the Sleepy Lagoon)》这首颇具“东方叙事”的西方弦乐就曾多次出现。
更重要的是,王菲的那首古典乐配器的《偶遇》主旋律部分也正是来自于这首华尔兹,这也正是姜文说只有王菲才能驾驭这首歌的原因——毕竟《在宁静的湖泊》原本没有歌词就已经很美了。原曲的主旋律是由提琴奏出,虽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但除了王菲的独特空灵嗓音之外,恐怕无人可以驾驭这种叠加于词曲之上的情感了。
李天然在屋顶上骑着自行车跳跃转向;点燃了鸦片仓库,然后回到巧红身边。在《邪不压正》中,《在宁静的湖泊》这首配乐是属于屋顶的,也属于李天然的理想世界和爱情世界。在“天上”有巧红也有自由快乐。屋顶的形象和婉转的乐曲作为理想和梦想的承载,也给予了观众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宁静的湖泊》其实是英国作曲家柯兹创作于1930年的一首轻音乐。据说此曲是为了他的一位亲密女伴而写。可有谁能想到,这首来自英国的音乐,经过重新编排,最终却成为了《一步之遥》的配乐和宣传曲呢?姜文对于影片配乐的掌控力,着实是不一般。
在《一步之遥》中,也有不少姜文把控音乐的实力案例。电影一开场百老汇般的莺歌燕舞,配乐选择了Louis Prima 创作于 1935 年的《Sing Sing Sing》,这首歌本身是在二战期间大乐队时代最受欢迎的一支摇摆爵士。不过片中选用的并不是Louis Prima本人演奏的黑胶版本,而是Benny Goodman穷极奢华的近代演奏版本。
细说起来,Benny Goodman其实也有多个版本,但电影中使用的是录音最清晰也是最恢弘的一版。辅以极其华丽的舞台效果,观众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催眠”下,随着电影一起进入了民国最奢华也最空虚的时代。这种代入真实感的无缝体验可以说在音乐和影像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大乐队时代特指流行于美国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的摇摆乐年代(Swing Era),当时所演奏的爵士乐即兴成分很少,乐团还有使用小提琴的弦乐部。不过在1935年后摇摆乐开始盛行时,弦乐部分被拿掉,在《Sing, Sing, Sing》中的体现就是小号取代了弦乐,成为了主旋律乐器。选用这个版本搭配电影的画面,说明姜文的配乐团队对于爵士乐摇摆乐年代十分熟悉。
更加巧妙的运用体现《让子弹飞》中,剿匪前四位主角登上演讲台时,使用了《波基上校进行曲》的口哨版。《波基上校进行曲》又被叫作《布基上校进行曲》,由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创作于于1914年。奥尔福德擅长谱写进行曲,一生作有大量作品,但唯有本曲最为流行。1957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桂河大桥》曾用此曲作为插曲,因而流传极广,故又名《桂河进行曲》。
进行曲主要是为了满足军队中统一行进步伐一致的要求,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具有强烈的行进感和一致性。在《让子弹飞》演讲开始前,各怀鬼胎的恶霸、土匪和老骗子,踏着一致的步伐,在诙谐的口哨中行进,这场景本就是一出活喜剧。
热衷于古典的姜文导演
《乡村骑士》间奏曲,有着淡淡的哀愁和惆怅,漂泊的旋律带来了对未来的彷徨和焦虑。《邪不压正》中的人物,也正是在这首曲子的旋律中离我们逐渐远去。据说姜文就是一边听着这首曲子一边完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本。
《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和小六子对话时曾在唱机中播放了一张黑胶唱片,那首曲子是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柔板)。单簧管曾被形容拥有“可以再现彩虹”的音色。在这首协奏曲中,优美的旋律,明亮的调子,由独奏单簧管直接奏出。在这个简短的对话场景中,没有恶霸黄四郎,也没有骗子汤师爷,只有一对父子规划着随时都可能破灭的未来。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段舒缓的协奏曲竟然也被用在了《邪不压正》上,桥段换成了一次密谈,但和这支协奏曲一样不可预测的,是人物的命运。
关于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柔板),罗宾斯·兰登曾写道:“在莫扎特的作品之中,没有哪一部比这部作品有更多的宿命色彩。”这种宿命感,萦绕在《邪不压正》每一个人物的身上。
配乐的一致性
Edvard Grieg的《Solveig's Song》贯穿了《一步之遥》整部电影。从片头单簧管版《Solveig's Song》的吹唱,缓缓切入黑屏时马走日的自白,一气呵成;到了中段,《Solveig's Song》在马走日的自白中再次响起,这次他成了杀人犯,被他刚救下的项飞田追捕;临近结尾时,《Solveig's Song》第三次响起,马走日走上风车,对他的一生做了自白,然后被乱枪打死;片尾字幕时,《Solveig's Song》最后一次出现,直到出现导演姜文的名字,配乐缓缓结束。
苏格兰民谣《Loch Lomond》的主旋律在《一步之遥》中多次出现,代表了武六这个角色对于马走日的情感线索。马走日营救项飞田并送到警局之后,武六与马走日有了一番对话,竖琴版的《Loch Lomond》缓缓切入。武六知道马走日需要帮助,马走日却因为面子和“自己配不上武六”的想法,没有选择向武六求救;直到片尾,马走日从风车一跃而下,Jennifer White演唱的《Loch Lomond》响起,画面上是武六送别马走日的那段回忆。
《邪不压正》中,彭于晏穿着一件薄衫光着屁股在四合院儿的屋顶裸奔的时候,帕瓦罗蒂演唱的《L'Elisir d'Amore: Una Furtiva Lagrima(偷洒一滴泪)》响起。这首歌为意大利歌剧《爱的甘醇》(L'elisir d'amore)选段,是一支著名的歌剧咏叹调。
这支咏叹调讲述了少年恋上少女,为了追求爱情甘愿付出生命饮下危险“灵药”的故事。《偷洒一滴泪》以配乐形式出现的桥段,都发生在李天然理想的“天上”世界。在这首歌的陪衬下,李天然穿着凤仪的薄衫跳上屋顶,光着屁股奔向巧红的天台,也意味着恋爱中少年的勇敢和奋不顾身。
“偷洒一滴泪”直译过来的意思是“不露声色”,这和彭于晏光着臀裸奔时张扬的画面形成了有趣的碰撞。这种对比巧妙地附和了咏叹调歌词中蕴含的年轻气盛,也藏住了李天然穿梭于天台奔向心爱恋人时内心的雀跃,顺带还实现了姜文夸彭于晏的臀型好看,一定要用在电影中的承诺。
配乐中的隐喻
《邪不压正》前半段,李天然来到雪中北平的配乐是《Dmitri Shostakovich: Jazz Suite No.2 - Waltz No.2 (Arr. André Rieu)》,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肖斯塔科维奇是前苏联作曲家,《第二圆舞曲》正是他最得意的管弦乐代表作。该曲创作完成于1938年,正值二战爆发前夕。而《邪不压正》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这一年是北平乃至全中国开始全民抗击侵略者的年份。
由于兼顾了交响和舞蹈,《第二圆舞曲》本身的俄罗斯元素其实相当明显。所以在当时的苏联,这首歌的作用其实和中国春节时候放的音乐是类似的。但实际上《邪不压正》故事的发生地北平在当时是否真如看起来那样平静祥和,其实就见仁见智了。此时我们看到出门打醋的蓝先生并不是真的蓝先生,开车接儿子回家的亨德勒大夫也不是真正的亨德勒。
六国饭店里,老亨德勒、蓝先生、根本一郎、朱潜龙和唐凤仪,这五个人是在《约书亚出征杰里科之战(Joshua Fit The Battle Of Jericho )》伴奏下巧妙地完成了各自的博弈。这首摇摆乐是当时典型的靡靡之音,也是一首轻快的黑人摇摆舞曲。
杰里科之役本身是《圣经》中所记载的一场战斗,据说约书亚带领犹太人围攻迦南,第七天城墙轰然倒塌,犹太人冲进城中杀光了所有人作为献给上帝的祭品,之后将迦南付之一炬。在这里,姜文使用这首曲子也有北平城看似夜夜笙歌,实际上不日将被轻易攻陷的寓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