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最不知道的几个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葫芦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个大舞种,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忙糯乡、勐勐镇、大文乡、勐库镇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等拉祜族聚居区,是以吹葫芦笙为伴奏的民间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令饮,吹笙为乐”。道光《威远厅志》之二载“倮黑鲠直……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
拉祜族葫芦笙舞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在民族节日中仪式程序规范,要求按规定跳完所有套路,主要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神林”及“扩塔”(春节)时在家庭内举行。以“起歌”为开始,从正月初二晚上起跳,按十二属相连跳12天,以“大路歌”结束。另一种是在婚丧、娱乐时跳的葫芦笙舞,不跳传统礼仪性的套路,随意性较强。拉祜族各村寨都跳葫芦笙舞,春节时全寨或几寨人同跳葫芦笙舞,可有上百支队伍共唱共舞,场面十分壮观,春节期
图为拉祜族葫芦笙舞
西盟县佤族木鼓舞之乡在云南少数民族舞乐中,用木鼓作为打击乐器为佤族所独有。木鼓舞目前已成为西盟佤族传统舞蹈,无论男女老少,凡有重大节日活动,都会合着鼓点跳起木鼓舞。全县8个乡镇随时可抽调上百人组成演出队伍表演木鼓舞。西盟县木鼓舞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组织的比赛、表演和大型活动,获得各种奖项。县民族歌舞团编排的《木鼓舞》曾到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新加坡、台湾等地演出。
木鼓舞真实、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佤族的原始信仰,再现了佤族的历史风俗文化,同时也折射出佤族的心理、性格和审美意识,并贯穿于民族演变、发展的全过程,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艺术纽带。木鼓舞在佤族中父教子、母传女,代代相传下来。目前,西盟县政府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培养、培训一批骨干队伍,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保持木鼓舞的民族特色和活力。
图为佤族木鼓舞
苗族叙事长诗《昭蒡俭和高帕施》苗族叙事长诗《昭蒡俭和高帕施》广泛流传于昆明、曲靖、昭通和楚雄等州市的苗族地区。
这部长诗讲述一对苗族青年恋人昭蒡俭和高帕施为了追求美好自由的爱情,运用巧技,从企图强娶高帕施为妻的恶人多漫多龙家中逃出,历经千难万险,摆脱了多漫多龙的追捕,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到“天边”(远离黑势力统治,通往美好生活的地方)。7年之后,仙人亚盎得知了这对恋人为自由与幸福逃到“天边”的事,派出天兵神将帮助他们铲除万恶的多漫多龙,使这对苗族恋人返回家园与亲人团聚。
《昭蒡俭和高帕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统治色彩,反面人物多漫多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化身。长诗通过昭蒡俭和高帕施反抗婚姻迫害的英勇斗争,来体现苗族人民反抗和战胜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精神,在苗族现实生活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当有人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时,就会有人对他说,昭蒡俭和高帕施逃到天边不能回来,你这点困难算什么?青年人把昭蒡俭和高帕施看作是同邪恶势力斗争和处理婚姻问题的榜样,中老年人则把他们看作是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榜样。
图为苗族妇女
普米族四弦舞乐普米族乐器四弦本民族称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体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传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通甸镇、金顶镇、啦井镇、石登乡、营盘镇等普米族地区。
四弦历史已无从考证,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故事。普米族四弦在形制、制作工艺、定弦、演奏方法及演奏曲目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制作和弹奏主要为师传、家传、个人自学模仿。传统的四弦尺寸长度为130公分,以核桃木或桦木为材料,琴箱制成圆形和六角形两种,蒙上加工过的羊皮或羊肚做成共鸣箱,用小羊肠做琴弦,现多改用金属琴弦。四弦音色柔和,定弦多样,和音丰富,节奏富于变化,有多种弹奏技巧和丰富的曲目。四弦琴主要用于为舞蹈“搓蹉”伴奏,随舞步变化弹奏节奏型乐曲,每一种节奏配以不同的调式,“搓蹉”的12种舞步就是12种节奏型。四弦曲12调和舞蹈12步相结合,每个舞蹈段落间隔又加上轻松的演唱,形成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四弦曲目保存较多,除舞步12调外还有部分古老的曲目,如《四弦母调》、《鸡吃水》等。四弦舞曲和“搓蹉”舞在兰坪县的普及、保护情况较好,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各种喜庆场合和健身活动中,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参与表演。
除用于“搓蹉”伴奏外,四弦也在日常生活中作自娱性演奏,弹奏的乐曲已不受限制,以演奏者的弹奏技能任意发挥。四弦悦耳的音色、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与和声是舞蹈的特色所在。兰坪普米族的“搓蹉”舞已得到很好推广,但和舞蹈相配套的四弦和四弦曲却相对被忽视了。目前,四弦的制作及“搓蹉”舞的传统风格已有变异倾向,传统音乐风格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随着老一辈乐手的逐渐减少,四弦演奏者也已出现断层,技艺精湛的优秀乐手已不多见。
图为普米族四弦舞乐
怒族民歌“哦得得”怒族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福贡县匹河乡怒族中流传的民间歌曲“哦得得”,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时不可缺少的曲调。
“哦得得” 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哦得得三”等不同的小调,有多种唱词、唱法,反映了怒族生活、狩猎、男女情爱等内容,在演唱的过程中带有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口语化较强,通俗易懂,是一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民间歌曲。其中的代表曲目《独独罗叶吉罗秀秀罗峡吉罗》是该地流传较广的情歌之一,它唱道:“真的好想你,十分思念你,想你想得已傻了,恋你恋得已痴呆”,表达了男女青年相互爱慕的真挚情感和对美好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唱“哦得得”时,一般用四弦琵琶“达比亚”和口弦“几味”伴奏。
民歌“哦得得”主要通过艺人口头传承,目前会演唱“哦得得”的艺人越来越少,流传在民间的曲谱、唱词也开始减少,有的已经在民间失传,亟待加以保护。
图为怒族民歌“哦得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