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1)

四川眉州三苏祠

朋友,知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眉州三苏么?

三苏者,苏洵,苏轼、苏辙也。唐宋八大家,苏门居三,何等荣耀!

三苏祠,虽乃一爿立体园林建筑,然后学若我辈者,往来只可仰视。

它座落在四川眉州纱縠行南街,我去过两趟。一次路过,探问苏轼故居被确认时强行驻留;一次是携文协成员自溪洛渡水电站采访返成都,有心再谒。

首进三苏祠,怀揣一片虔诚,见到的是一座典雅西蜀民居园林。在象征三苏的古黄桷和银杏树前逗留,甚感惶恐与疑惑:苏洵父子幸运享誉千载,靠的是才华文章还是人品?

细看得知,此祠原乃苏家住宅,占地只五亩许,后扩为百亩。明洪武年间建祠,明末却毁于战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又扩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2006年这里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将与之一墙之隔的清眉州考棚旧址划入,还将祠里的三苏陈列撤出,在祠外另建了三苏纪念馆。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2)

祠外:三苏纪念馆

再入三苏祠,再左顾右盼,步履便有些沉重了,感觉物也好景也罢,穿越的俱是明清时光,宋元两朝在这里毫无作为。出祠后俱是现实景象,幌忽间再回眸祠内,我突然明白:原来大宋朝的明月,从未映照过眉州苏家。

怪哉,这二进二出三苏祠,相隔也没几年,同一个我缘何感慨迥异?

究其缘由,大抵与苏氏“遗传基因”有关。我曾在祠内启贤堂凝视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遗颜,长髯飘逸,道骨仙风。苏味道,原本来是河北赵州人,武则天时期的凤阁鸾台三品(宰相),因属“持不同政见者”被贬为眉州刺史,眉山始有苏姓一族。

三苏赶考,誉满京城

说三苏,首先得介绍一下大器晚成的睿智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眉山苏家虽非豪门巨富,却也算殷实人家。苏洵排行老三,天资聪慧,年少却喜游历,不屑学问功名,两位兄长都中举了,他才慌神“补课”。

《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读书一年多,苏洵去考秀才和举人,双双落榜,这对他打击很大。可贵的是,他并不灰心气馁,而是作出了一个决绝的举动:将自己写的书稿统统抱出屋,在空地上一把火烧了。尔后近六年时间,他坚持只埋头读书不著一字。再多年以后的苏老泉,民谣对他是这般赞誉的:“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此乃后话。

在三苏祠象征苏老泉的黄桷树下驻足遐思,我仿佛能窥见父子三人的身影,听得见他们远行的足音一一

嘉祐初年(1056年),已47岁的苏老泉颇为自信地又做出了一个非常举动:带儿子进京赶考。这一年,苏轼21岁,苏辙18岁。父子三人首次相伴出川,奔成都、经阆中、走金牛古道、穿剑阁、出褒斜栈道,开始了人生首次曲折艰难的长途旱路旅行。到达长安后稍事休整,便又一直向东直奔京城汴梁。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3)

祠内象征:父亲树

嘉祐二年(1057),京城开考。宋仁宗任命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为主考官,国子监直讲梅圣俞为副考官。欧阳修出的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梅圣俞阅卷时一眼相中一篇六百余字文章,欣喜地呈给欧阳修看,卷子考生名是密封的,欧阳修以为最好的文章非弟子曾巩莫属。为避嫌,他刻意把这篇夺魁之作排在了第二名,直到卷子验名,方知自己失误,高兴地接见了青年才俊苏轼。

同年三月皇帝主持殿试,苏家兄弟同榜高中。在此期间,苏洵也没闲着。凭好友张方平举荐,他拜见欧阳修时呈上自己写好的二十篇论文。欧阳修阅后赞其大有荀况之风,便荐举给宋仁宗。一时间,京师的公卿大夫争相传阅,眉州三苏声名大噪。据说,仁宗曾对皇后云:“我为子孙选得了两个相才”。

依习俗,新科进士要向主考官上谢表。欧阳修读了苏轼谢表感叹道:“再过三十年,人们也许只知苏轼,不会再提我也”。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4)

祠内象征:二子树

正当三苏应接不暇时,家乡传来噩耗:程老夫人病故。父子三人匆忙收拾行装,回乡奔丧。苏家兄弟开始了三年的“丁忧“(守丧)生活。孝满后的深秋,一叶轻舟沿岷江顺流而下进入长江,苏家父子三人第二次出川选择水路携带家眷入京:过重庆、入鬼城、登白帝山、闯夔门、跨三峡、再越江陵走旱路北上。每行一处,父子三人必令船工泊岸,尽兴游览;回到船中,少不得吟咏唱和,然后笔录。至江陵弃舟登岸时,已汇集了一百多首,这便是著名的《南行集》,苏轼还为这集子作序。

抵达京城后,苏轼被任命为福昌县主簿,苏辙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均为九品小官,但二人都未赴任,欧阳修爱惜人才,推荐他俩参加秘阁制科考试。这是一项临时性考试。苏轼参加的是“极言直谏科”。试前,他写了二十五篇《进策》,考试时,又作了六篇文章,最后仁宗出题,苏轼当殿作《御试制科策》,被评为三等。此项殊荣在整个北宋时期可谓凤毛麟角。

命运多舛苏东坡

众所周知,三苏中苏轼无论在政坛还是文坛,俱是活跃分子、传奇人物。因

其活跃,秉性豪放,必然言多;因为才高,且参政议政,难免惹祸。归结起来,性格即命运也,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身心饱受折磨,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一起者自然是科考成名。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他名列第二(实为头名),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后被收入《古文观止》。他首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从八品判官,3年后被召回朝任职史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近3年,后任密州太守,时年38岁,后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此间他仕途稳健,渐次被提拔。

一落谓“乌台诗案”,险些丧命。1079年,苏东坡因诗获罪,被关押在御史台103天。神宗任王安石变法,产生新旧党争。苏东坡站错队,政敌一心置他于死地。神宗爱才,折中变杀为贬,将他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虚职)四年多,为贴补家用,他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自号“东坡居士”。这一被贬,贬出了千古绝唱之《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5)

作者在湖北黄州赤壁东坡塑像前

二起赖“元祐更化”。1085年4月神宗驾崩,10岁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司马光任宰相,尽废王安石变法,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被召回京,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17个月时间内,苏东坡从戴罪之身之从八品升至正三品,跃升12个官阶。

二落乃不肯为伍、知难而退。皇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苏东坡不愿与之唱和,便一再主动请辞外放。1089年7月,出任杭州太守。

三起者1091年应召苏回朝,当了7个月吏部尚书,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又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他屁股坐不热,是朝廷对他爱恨有加,不放心。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6)

眉州三苏祠内东坡塑像

三落便是一贬再贬,凄凄惨惨了。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祐党人:先将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2年零6个月后再贬,贬到天涯海角之儋州。

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着实令人叹息。

苏子由忝做遗老

苏洵携子入京,旨在为二子谋求功名,报效国家。一个父亲以博学多才享誉天下,儿子们又双双及第,本乃苏门之福之幸也。可大宋斯时时局动荡,仁人志士心忧国事,亦难施展拳脚。

说起苏辙(字子由),其性格内敛,入仕命运与哥哥相比看似平稳,但也没好到哪里去。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7)

苏洵像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8)

苏辙像

苏辙履历如次:嘉祐二年(1057年),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变法受牵连,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因上书言事忤逆哲宗,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又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最终定居颍川,自号颍滨遗老。

嘉祐六年(1061年),有学问却无功名的苏洵经欧阳修推荐,被任为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其后便去礼院专心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了。

志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四月病逝于京师,享年58岁。六月,苏轼苏辙扶护,官船载洵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再入三峡延水路于次年四月方护柩还家。

父子三人自1056年出眉州,十年两回转,第二次却是护送死人。

三苏缘何葬它乡?

苏轼倒霉时,留诗“狱中示子由”云: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它宛若偈语,使位于河南郏县城西小峨嵋山东麓茨芭镇一隅,真成了三苏坟地。

人们也许会问:三苏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又是宋朝命官,走南闯北,作古后为何不回原籍而葬于它乡河南郏县呢?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9)

河南郏县三苏园

究其缘由,乃苏东坡主意。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辙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著名的黄帝钧天台即于斯。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遇大赦,苏拭远途北归,于8月24日病死于常州,享年64岁,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将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11年后,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

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这里走来个多事的: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

三苏陵园,坐北向南,颇具规模。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犹为醒目。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石坊东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

广庆寺、三苏祠座落在陵园西南处,前寺后祠。 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国内鲜见。据说东坡死后,这寺名乃宋高宗所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

北宋繁华盛景(北宋寡明月蜀地)(10)

三苏坟牌坊

三苏祠内的三苏塑像,距今已近700年了,仍然未曾瞑目。

凝视塑像我傻想:究竟是始终不肯忘却爱他们又恨他们的宋朝呢,还是有什么夙愿未了、抑或有啥叮嘱想对后朝后人们诉说?

史实是,风雨飘摇的北宋朝庭待三苏父子很簿:忠心报国且刚正不阿的苏东坡被追封为“文忠公”,是死后70年;苏辙去世后,待遇较哥哥好点,曾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到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孝宗时更追谥文定公。

试想,斯时北宋不再,大中华只剩南宋半壁河山了,三苏们收受此“谥”,是哭是笑?

哦,大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三苏祠# #往事并不如烟# #文化名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