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被绑架(娃被奖励绑架)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樊姐最近对教育孩子又有了新体会,她说以前听了大家的建议,不随便批评孩子,尽量多支持、鼓励。
即便在孩子学习没有动力的时候,她也做到了不愤怒、责骂,用“奖励”的方式引领孩子前进。
从前孩子不爱学习,樊姐批评过无数次都没长进,上课仍然不认真,经常被老师罚,放学从不主动写作业。
后来大家说“奖励”的方式有效,樊姐很快就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调整。
01“奖励式育儿”用得不好,会让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
她跟孩子商量,如果一个星期能坚持完成作业,周末就可以去游乐园玩或者吃汉堡,孩子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提议。
一开始孩子执行得挺好,每天放学回家都不用樊姐催,主动把作业做完,坚持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真的在努力,樊姐觉得很欣慰,每个周末变着法子带孩子去玩,动物园、植物园、公园几乎都逛了个遍。
直到上次,樊姐周末临时要加班,本来答应带孩子去酒店吃自助餐,不能守约了。
她以为跟孩子说明情况能得到谅解,没想到一次爽约的影响这么大。
周一孩子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开始看起了电视。樊姐问:“你今天没有作业吗?为什么不做?”
孩子说:“上个星期我都按时做作业了,可你没带我去吃自助餐。”
她虽然觉得孩子做法有些过分,不过自己是理亏的那一方,也就没多计较。
周末带着孩子去吃自助餐,以为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不过孩子仍然没有按照约定写作业。询问原因,才知孩子对“奖励”已经失去了兴趣。
孩子甚至提出了意料之外的要求:如果还想让他写作业,就得带他出国旅游。
02“奖励”之所以无效,是掉入了“扇贝效应”的陷阱看到这种情况,樊姐觉得实行“奖励”政策带来的东西,就像一团泡沫,脆弱得风吹吹就散了。
本以为“奖励”能让孩子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没想到,比起学习,孩子似乎对“奖励”更为依赖,以至于“奖励”没有及时归位,孩子就缺少了动力。
发展到最后,孩子甚至会“要挟””妈妈以获得更大的奖励,这已经与“奖励式育儿”的初衷背道而驰。
孩子养成的习惯,是为了“奖励”努力。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学习确实辛苦,设置“奖励”,一是希望犒劳孩子,二是给孩子提供学习动力。
事实上,奖励和惩罚一样,都不太好把握。这个看似是很普通的行为,里面隐藏的“学问”还挺大。
最怕的就是孩子对“奖励”生成“依赖”心理,就像樊姐的孩子一样,表面上坚持学习,实际上所有的努力都不是靠内在驱动的,而是建立在“奖励”基础上。
为什么“奖励”带来的成果会变成泡沫?其实这跟心理学上的“扇贝效应”有关。
▼何为“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是指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呈现出扇贝形曲线变化的趋势。
简单来说,就是把时间分段,每段时间提供强化物,通过强化促使人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斯纳金,通过一次白鼠实验发现了“扇贝效应”。
实验中他以20秒为间隔,对白鼠进行强化,受到强化刺激的白鼠反应会产生停顿。通过不断强化,反应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白鼠的反应会达到最高值。
实验结果证明:白鼠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已经能有意识地根据强化时间做出反应。且其行为反应趋势图与扇贝壳的形状一致,因此被称为“扇贝效应”。
▼在动物界,与“扇贝效应”有关的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花果山住着一群猴子,猴子喜欢聚餐,每次大家白天一起出去找食物,晚上一起分享。
猴王最近发现猴子们有偷懒的迹象,因为带回来的食物越来越少。为了激励猴子认真找食物,猴王规定猴子们找来的食物,按照数量排序,数量多者可以得到香蕉作为奖励。
在“奖励”的刺激下,猴子们都非常努力地找食物,花果山的食物储存量暴增。
猴王觉得食物已经足够,于是决定不再给猴子们奖励。结果奖励制度一取消,猴子们谁也没有动力再去找食物,食物库存又开始告急。
从猴子找食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固定时间的奖励并不能维持新的行为。
比如猴子没有香蕉的奖励,它就不会再去找食物。樊姐的孩子没有物质奖励,就没有动力再学习。
03运用“奖励”教育孩子,要避开这些盲区:1)奖励的时间形式太固定
换句话说,就是奖励时间的设置需要具备能动性。
比如为了督促孩子学习设定的奖励,前期时间需要固定,一周一奖或是一月一奖,用“奖励”引领孩子,促成其养成学习的习惯。
后期,当孩子的习惯已经趋于稳定,如果仍用固定的时间强化奖励的作用,会让孩子把所有重心转移到“奖励”上来,从而产生依赖感,逐渐忽视原本目的。
因此,一旦把奖励拿走,孩子便没了最大的依赖动力,所有行为也会停止。
小岛的叨叨:
得知其中的原因可知,给孩子奖励的时间需要“不规律性”。也就是说,避免孩子产生依赖感,就要打破固定的时间规律。
比如前期可以先定期给孩子奖励,等到培养习惯成功后,不要再频繁的给孩子奖励,间隔性、激励性地奖励孩子。
比如之前是一周一次奖励,后续可以变成一月一次或是两月一次。不过,要想让孩子接受,家长需要对奖励进行合理的升级。
2)奖品太过单一
如果父母给孩子设置的奖励是,每个月表现良好就可以吃到一顿海鲜大餐。那么,海鲜大餐吃多了也是会腻的。
如果奖励对孩子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孩子的行动力可能会因此降低。
小岛的叨叨:
为了防止“奖励”失去效应,父母可以实时对“奖品”进行变更,不要太过单一。
不过父母需要提前注意,不要等到孩子觉得奖品无趣再进行改变,可能这时候已经迟了,孩子的能动性已经降低。
3)奖励的形式太乏味
奖励品选得好不好,是奖励制度是否有效的关键。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只有孩子会选择的东西,才会产生吸引力。
如果孩子喜欢吃西餐,父母答应只要孩子考得好,就把西餐作为奖励。但也不能每次都奖励孩子吃西餐,那样没有新鲜感。
小岛的叨叨:
所以在选择奖励方式时,要给孩子提供多种选项。哪怕对一种不感兴趣,也不至于失去兴趣,仍能发挥奖励的作用。
除了物质以外的奖励,父母还可以提供精神奖励,比如赞美、爱护和拥抱,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各种奖品都有其发挥作用的地方。
教育孩子,“奖励”是很多父母会选择的方式,但要让其发挥实际作用,也是一门学问。
受到“扇贝效应”的启发,父母不妨让奖励变得更加“惊喜”,时间、奖品、形式的多样化,才会让孩子持续受到鼓励和刺激。
请正确运用“奖励式育儿”,不要让孩子轻易被奖励“绑架”,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奖励式育儿、激励、无效、扇贝效应、误区
孕育岛,一个专业的孕产、育儿团队,青云计划获奖者。专为孕期大小事和婴幼儿护理提供知识储备,在怀孕或育儿期间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过私信咨询,得到满意的答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