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学习羊肚菌的人工种植技术(凉山土专家培育人工种植)

辽宁学习羊肚菌的人工种植技术(凉山土专家培育人工种植)(1)

辽宁学习羊肚菌的人工种植技术(凉山土专家培育人工种植)(2)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何勤华)“只在大山里捡到过羊肚菌,没想到还可以人工种植。”3月16日中午,西昌市民胜乡大水村的一处田地里,一片片黑色的遮阳网下,朵朵羊肚菌正冒出头,看到有人正在采摘,附近的不少村民都来看稀奇。

采摘的人叫马阿萨和他的妻子,在他们的带领下,记者也钻进其中一个大棚,大棚内的土地被人工分为四厢,每厢上长了不少绿绿的杂草,但仔细一看,杂草间一个个羊肚菌冒出土来,在大棚里看了一圈,记者发现,现在大棚里的羊肚菌,最高的有10厘米左右。

“这些都可以采摘上市了,我们已经采摘快10来天了。”马阿萨和妻子一人一个小篮子,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看到成熟的羊肚菌,便轻轻拔起来,再用小刀削去有泥土的根部,然后放入篮子中。“采摘的时候要轻,特别是拔的时候,不能破坏了其他小的菌子。”马阿萨告诉记者。

也难怪马阿萨如此小心翼翼。“现在上市的价格是每斤80-100元。”他拿这一个半个手掌长的羊肚菌告诉记者,这个恐怕都值10块钱哦。

“我们能种植羊肚菌,全靠‘土’专家王又平。”大水村现种植有羊肚菌0.8公顷,除马阿萨外,还有一种植者叫马世贵。他们俩都告诉记者。

这时,记者才注意到,一旁一直有一个精瘦的老头,经介绍,原来他就是“土”专家王又平,今年已经62岁了,多年来一直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要说羊肚菌,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王又平打开话匣子。

2012年下半年,王又平在普格县荞窝镇附近三次发现野生羊肚菌,“第一次发现的羊肚菌,已经腐烂了,没有办法培育。”王又平为记者展示了他当年拍摄的照片,还特地把照片的时间等详细信息放大给记者看。他把野生羊肚菌采回家进行多次反复分离培育后,终于把羊肚菌种分离培育成功。2013年至2014年在琅环乡和民胜乡进行小面积试种。

“我完全是自己摸索的,不像金堂等地有科研院所支持,其中的辛酸真是一言难尽。”王又平坦言。

在试种中,王又平不断摸索经验,掌握适宜的土壤结构和气候条件,掌握露天种植与大棚内种植的不同状况、优劣状况、长势状况、产量高低情况和羊肚菌的品质状况等。通过这两年的试种,王又平掌握了这一系列的种植经验和方法,对菌种袋和营养袋的原料配方比例,进行反复多次的加减实验,最后得到了满意的配方结果。2015年已开始在多地、多点进行多面积种植。

其中,在民胜乡,马阿萨和马世贵通过承包村民的土地,再从王又平那里引来菌种,种植了0.8公顷。今年3月中旬以来逐渐采摘上市,不愁销路

王又平说,羊肚菌经济效益高,是一个很好的致富项目。今后,他们将逐年扩大种植面积,把羊肚菌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助推更多的种植农户增收致富。

小贴士: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名贵食用菌,肉质细嫩,香甜可口,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因表面呈网状,形状呈椭圆形,略似羊胃,故得其名。羊肚菌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负盛名的食补良品,民间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的说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