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

大家都知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冯唐易老”形容人一生不遇,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名高不爵,到老也没有封侯。这两个典故被后人多有引用,以抒怀才不遇,老不得志,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的悲壮情怀!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北宋宰相吕蒙正的《寒窑赋》中也说“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李广有射虎之威倒是真的,但冯唐是否有乘龙之才(辅佐皇帝的才能)未见有证实。

一、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那我们就先来说说冯唐是个什么样的人。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2)

汉文帝(刘恒)时,冯唐以孝行而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相当于现在的警卫队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职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都不小年纪了怎么才混个小科员,这完全与他的不会说话有关。从他与汉文帝的一次偶然聊天中就可看出一斑。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3)

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冯唐的官署岗亭时,见他这么大年龄还在那值班,就好奇而尊敬地问冯唐:“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自己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也从代地长大,一听是老乡就多了一份乡土乡情,自然而然就有了想多聊一会的亲切与亲热。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4)

接着又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巨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巨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李齐这人我知道。但他远不如廉颇、李牧厉害。

代地古代属于赵国,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如云,像著名的赵奢、廉颇、李牧和李齐等人都是赵国人。其实,汉文帝未尝不知道廉颇、李牧比李齐厉害,他为什么却说李齐呢?显然是因为李齐比较听君王的话。也就是说,汉文帝是话里有话,但冯唐没有听出来,直接顶了过去。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5)

汉文帝的偶像遭到冯唐轻视,轻视我的偶像就是轻视我,遇一般领导一看你这愣头青就不想聊了,可汉文帝还是很有耐心也很谦虚地以请教的口气问:嗯呀,怎么说?倒想听听你的看法!

冯唐:我爷爷和李牧关系好,我父亲和李齐关系好,故而对他们的事迹我比较了解,对他们的功业和能力大小也有个基本评判,对他们的批讲我还是有资格的。

唉呀呀!就凭自己爷爷老爸和人家关系好就有资历评价前辈,谁好谁不好了,是否有点太武断草率了呢?

汉文帝好涵养,听了之后也随顺着冯唐感慨道:像廉颇、李牧这样的良将我咋没碰上呢?否则还用整天为匈奴的事情担心吗?

冯唐:像您这样的皇帝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没用,您不会用人!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6)

这是咋说话呢?一场源于偶然的恩遇巧合谈话,本在乡情友好,融洽和美的气氛中进行着,可双方谈话只能到此结束。但结束的方式颇为尴尬,不是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中结束的,而是被不会说话的冯唐给“聊死”的!

根据职场规则,冯唐是个好无趣好无脑的下属,这有可能是被领导关注提拔的一次好机会,可不会说话把天给聊死也就罢了,还当着众人的面公然诋毁贬低领导,认为领导不具备识人用人的能力!冯唐到底咋想的,不想在单位混了?

汉文帝刘恒对自己的执政能力还是有个预估的,自认不算太差,但绝没想到在冯唐眼里自己会这么LOW!汉文帝很郁闷,但他更生气,气的是冯唐当着众人的面批评自己,让皇帝很下不来台。不光文帝,换成任何领导遇到冯唐这样的下属生气都是必须的。汉文帝的反应是,“拂袖离去,进入宫殿。”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7)

不过汉文帝就是汉文帝,最初在宫中独坐生了会闷气,然后把冯唐召进来责备他:“公众辱我,独亡间处乎?”你当众侮辱我,这样的丑话难道就不能单独说吗?

刘恒生气半天,最后竟然轻飘飘地只是说了冯唐这么一句,不需要冯唐辩解,也没有后续的处罚措施,这件事就这样翻篇了?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皇帝比宰相更牛,别的皇帝不敢说,最起码刘恒的肚子里应该可以行驶航空母舰了!

刘恒和冯唐之间的对话继续进行。

汉文帝:为什么说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

冯唐就毫无忌惮,开始大谈特谈如何用将用人,以实例再一次证明你刘恒不会用人,你说这冯唐还真是岀门不会看天色,进门不会看脸色!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8)

冯唐: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

接下来冯唐更是拿出了本朝的反面例子——魏尚来论用将。

冯唐:因为守边关的魏尚上报战功的时候,曾多报了六颗首级,汉文帝就把他的爵位给夺了,还判了他一年的徒刑。冯唐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应该给魏尚这样的将领一些独立的自主权,他多报六颗首级,其实是给士兵们报的,应该鼓励,而不应该严厉处罚。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9)

实际上,汉文帝之所以严厉处置魏尚,还是因为他本身对边防将领不受君今,私自虚报邀功有些不满,以明令而罚之,是杀一儆百。这和他赞扬李齐,观念是一样的。冯唐完全没有明白这一点,反而和汉文帝据理力争。

不过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也不必去计较冯唐的论将是否与自己的治国理政契合,总之惩戒魏尚的目的已达到,现在也是用人之际,何不做个顺水人情,让这位皓首父老也不枉有这番抱负,于是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到汉景帝时,冯唐被任命为楚国的丞相,但不久就被免职了。

汉武帝即位后,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然而这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朝廷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0)

缔造“文景之治”的两位皇帝,竟然委屈了一个冯唐,引得后人感叹。

按理来说,冯唐可是有别人难以具备的好条件的,什么好条件呢?

其一,冯唐是贵族出生。他爷爷是原先赵国(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他父亲当过代国(西汉时期的代国)的相国。由此可见,冯唐的出生有多么好。

其二,冯唐是汉文帝的潜邸旧臣。因为冯唐的父亲当过代相,而汉文帝刘恒在当皇帝前,曾是代王。冯唐因为举孝廉,在代地被任命为中郎署长,直接侍奉代王。可以说,冯唐是标标准准的汉文帝的潜邸旧臣,有汉文帝这样一层别人难有的关系。

其三,冯唐以一个科员级别的人员,能被汉文帝召见确实幸运,这种别人做梦都想要的机会,硬生生地降到冯唐的头上。

其四,经历了楚汉争霸、汉初的内部清洗、诸吕之乱后,新的贵族还没有出现,官场裙带关系也还没有成型。身为中郎署长的冯唐,出人头地的外在阻力可以说微乎其微。而且,汉文帝本是个宽厚贤明的君主。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1)

但冯唐是怎么混的,历经三朝,到老也没能成就一番事情。

不是汉文帝、汉景帝不用,实在是用不起!

问题就出在冯唐论将上了,加之不会说话,耿直又不那么亲和。

从论将中可以看出,冯唐很崇尚“上古”遗风。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及将领有权处理战利品、军队自给自足不依靠朝廷之饷等做法,可以激发将领的动力。

可这动力是以削弱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为前提的——不受管,也不用你养,我的兵我自己带、也自己养。

所以,冯唐辅佐魏尚治理一个云中郡可以,但辅佐楚王,不可以。

冯唐的这套理论,如果真的大范围付诸实践,分封虽不在名,可事实上给了封国、郡县独立为国中之国的机会。

在考虑怎么维持天下一统、使得一家天下更长久的时代背景下,史有所载的冯唐的理论是不合时宜的。

尤其是汉景帝执政时,楚国本就不安分,冯唐做了楚国丞相又被罢免,年纪太大是一个原因,也许还和他的理念有关。

如果,他从心底认同刘姓的“家天下”,就很难施行自己的那一套理论,因为这有可能会为虎作伥 。那么,他在楚国丞相这个位置上就显得很“没用”。

如果,他以自己的理念为重,打算施行或已经在楚国试水,那么则不为朝廷所容 。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冯唐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冯唐之所以没有成功,与别人没有关系,全都是他自己造成的。那么,他有哪些没做好呢?全在不会说话上,用旧贵族,旧理念的思维语言和人相处,还耿直不讳,有时也不合时宜。性格即命运,果不其然。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2)

后来一些文人又把颜驷的故事嫁接到冯唐的身上,张冠李戴。继续为不得志的自己开脱。

说汉武帝有一天来到一处官署,看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公务员坐在那儿办公,衣帽寒酸一副落魄相,禁不住有些好奇。皇帝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在这上班,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做小职员?”老者躬身回答道:“臣姓颜名驷,自文帝手里开始就干这份差事。”皇帝又问:“文帝到朕已经过了三朝,你怎么几十年里没个进步?”颜老头答:“怪我时运不济嘛,文帝那会儿喜欢文士,我好武;景帝喜欢年老持重的人,我那时正年轻;轮到陛下您坐天下,您又喜欢年轻人,我却成老朽了。就这样三朝天子,我一趟赶不上、趟趟赶不上。”

汉武帝听到这儿忍不住笑起来,动了恻隐之心,当即下令:“朕提你去做会稽都尉。”——快退休了,意外提了个副县级。

(《汉武故事》原文是这样说的: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上感其言,擢拜会稽都尉)。

所以,“冯唐易老”其实是怀才不遇的后人在借前人的事迹表达自己的不幸,就冯唐本人而言,他仅有的事迹不足以承担这样深重的感怀。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3)

二、李广难封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4)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5)

李广被贬无事,一次岀外打猎,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严格执行宵禁令,斥曰:“任何人都得守宵禁令,将军都不例外,现在当值的将军更是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任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可能霸陵亭尉借了点酒劲,不买账,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中容不得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没对比就没差别,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6)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7)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冯唐男儿至死是少年(冯唐一生不得志输在不会说话上)(18)

李广剧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