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

原创 199340吴尧达 新网师 2022-05-23 05:00 发表于福建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1)

编者按:

“游戏教学”、“玩中学”,是非常流行的观点,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手机应用商店里儿童益智电子游戏琳琅满目,有一种游戏却逐渐淡出儿童的生活,那就是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传统民间游戏。

传统民间游戏是落后的产物吗?电子游戏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民间游戏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传统民间游戏对儿童发展有何帮助?请看本文作者的详细阐述。

本文为新网师“发展心理学”课程作业。

一、从儿时的游戏说起

我的儿童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偏僻农村,那时没有学前教育、没有童书,取而代之的也许就是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游戏和与之共生的乡村童谣了。

那个时代,物质还是相当匮乏,也没实行计划生育,家家户户子女众多,拖儿带女四五个,也是稀松平常。闲暇之余,三五成群,因地制宜,应季而变,几乎玩遍了各种游戏。春天,包一口野豆米,衔上细竹筒,来一场“战争”;夏天,挖上一团红黏土做成酒窝,看谁摔得响;秋天,垒个锅锅窑,采些野菜,捉些虾蟹,过家家也有滋有味;就连数九寒天,一面墙壁就可以让“挤油”热火朝天。

更不必说那些四季皆可的藏猫猫、滚铁环、扇烟牌、弹弹珠、丢手绢、跳房子等游戏了。加之我的老家连着一个国营煤矿,来自天南海北的矿区子女,也成了游戏交流的媒介,乃至让我见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传统游戏。

就是这些草根的民间游戏,在那个清苦的童年时代,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何为民间游戏?

百度百科解释为: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

这里主要谈谈流行于儿童中间的传统民间游戏,有别于现代儿童容易沉迷的电子游戏。

传统的民间游戏有何特点呢?

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为随意性和趣味性两大特点。随意性是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的便利性角度而言,规则可以随时修改,游戏道具简单,而且方便取用和自制,它包容了游戏灵活性和简便性的特点;趣味性当然指游戏新奇好玩,极易模仿学习,有的融合了儿歌童谣,与唱跳结合,有的还富有竞技意识,符合孩子争强好胜的天性。

当然除了这两点之外,这些游戏也受各地风俗习惯与地方文化传承的影响和限制,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2)

二、游戏的本质及作用

《发展心理学》(第三版 林崇德主编 p277)指出: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方式。

为什么儿童这么热衷于玩游戏?它的魅力何在?

尽管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积累,但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在看来,不论是早期复演说、生活准备说,还是当代的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动力说、学习理论等,只不过是研究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在看待游戏功能,得出的游戏本质各异而已。这也给后来者以更多启示。

朱智贤教授认为: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朱老对游戏本质的界定看似比较宽泛玄奥,但意义深远。他从理性的哲学高度给出了游戏表象后的规律性本质,那就是人本身的社会发展需要。

其表述涵盖了游戏的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游戏具有社会性,可以作为儿童进行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形式。人出生伊始,融入家庭,就已经社会化了,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语言的交流,幼儿阶段就可参与成人的活动,但身心发展水平却无法跟上,游戏就可以成为孩子在安全的情形下,模仿社会情景,扮演社会角色,体验社会情感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特征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儿童可以利用假想情节,突破限制,自由穿梭在现实与想象的模拟中,以此发展人际关系,认识周围事物。同时因儿童的主动参与,自由发挥,还可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让孩子乐此不疲。

游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Corsar,W.A.(1998)对游戏的作用是这样表述的: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合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最为常见的传统游戏“过家家”,就是孩子通过对家庭角色的模仿,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通过想象运用到游戏中。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过家家的形式也会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

当孩子18个月后,还处于皮亚杰所称的“感知运动阶段”,就具有了有意模仿意识,可以自己跟自己玩“过家家”,能拿起身边熟悉的小道具,扮演“小医生”给病人看病,扮演“小厨师”炒菜,沉浸在自我意识中。

2岁半以后,孩子就可和同伴一起玩,分工扮演各种家庭角色,如“你当妈妈,我当孩子”,将自己对角色的体验用游戏来表达。

4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读中班了,在集体游戏中,他们还可以设计情景,探讨情节,协调角色。

这类象征性游戏,其中的社会性和想象内容,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的身心持续成熟,从内容、形式上,孩子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由简单、自由到复杂、规则,从个人独玩到群体分配角色,甚至创造规则,引导游戏发展。

这都反应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趋势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3)

三、游戏的种类及传统项目

《发展心理学》(第三版 林崇德主编 p218)认为:

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游戏。

这种以游戏的目的来分类的方法,也能反应出幼儿的身心发展程度。

第一类,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

对比看来,我儿时玩过的“过家家”就是典型的角色游戏,类似的还有“抬花轿”、“打仗”等;

建筑性游戏于我而言,就有在河地里“挖地洞”、用石块“垒城墙”、借用谷草和树叶“搭雨棚”等游戏;

表演性游戏就多啦!如“大法官”“老鹰捉小鸡”“拔萝卜”等。

第二类,教学性游戏,是以教育为目的游戏。如“拍手歌”“颠倒歌”“跳房子”等;

第三类,活动性游戏,以锻炼和发展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协调能力为主。如“斗鸡”“挤油”“踩高跷”“滚铁环”“打弹珠”等。

其实,回忆儿时的游戏,再纵观后辈孩子的玩耍,很多游戏规则,可简单可复杂,还可依据年龄和性别,选择性组合,游戏的目的也多元化、综合化了。

从这方面看,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三种: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更能让我们看清游戏对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的表现。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4)

四、传统游戏

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传统游戏有助于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还是继续以“过家家”游戏来说吧,它对儿童的发展有何意义呢?

首先,孩子的社会化最初是通过认识最亲近的人开始的,孩子的最初记忆来自家庭。从孩子一岁时就有了模仿意识,语言、动作的模仿就成了孩子最初的游戏形式。如妈妈给孩子做饭、喂饭、洗澡穿衣等真实场景,孩子会通过模仿来再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最初途径。

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2岁,皮亚杰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模仿游戏就成了培养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主要途径。

其次,当孩子进入“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就是这一阶段早期的主要表现。“过家家”游戏就有了新的方式,从一个人玩,发展到几个人一起玩,角色的分配和扮演问题的矛盾解决,成了游戏持续进行的动力。

这一阶段,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主要锻炼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随后,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4—7岁这一阶段,“过家家”不仅是一个角色模仿游戏,更是一个创造性游戏,同时还兼具教育和活动性质。随着孩子的智力增长,他们的游戏不仅可模仿日常生活场景,还会通过丰富的想象,对场景进行切换,相互之间的对话,也是提升语言表达的最佳环境。

这一时期的游戏升级内容更有利于幼儿认知的提升,可促进智力的发展;同时规则意识的逐步复杂化,也有助于丰富孩子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意识。

(二)游戏往往伴随童谣一体呈现,更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优质资源。

回想我的童年,伴我精神成长的食粮,就是在牙牙学语时,从母亲那里以游戏的方式融入的温暖童谣开始的。

1.动作与语言相辅,获得最初认知(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我出生在革命老区四川省旺苍县的一个贫困山区,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我依然记得坐在母亲的膝盖上,母亲捉住我的双手,两个食指尖对着,分开,又点在一起,分开……一边重复动作,一边唱着那首我魂牵梦绕的童谣:

逗虫虫,咬手手。蛾儿蛾儿,飞…咯……

逗虫虫,咬手手。蛾儿蛾儿,飞…咯……

轻轻的,有节奏地唱,唱到飞字时,张开双手,做出虫虫飞出的状态,两眼张望天空,“飞咯”两字加重语气,延长的声调,与清脆的笑声相伴。

松居直认为:

孩子在上学前用耳朵听过多少语言非常重要。儿童不是读语言,而是“吃”语言。

这首童谣就成了我“吃”进肚里的第一首儿歌,第一个游戏。而其他很多童谣已随风消逝,唯独这首记忆犹新。

稍微大一点,就可以坐在床上和外婆玩这个游戏了。

可以走了,就和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

可以跑了,就不再自己玩这个,而是去逗自己的弟弟妹妹玩了。

2.规则与童谣共生,演绎童年智慧(前运算阶段2-7岁)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中说:

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两个东西,就是游戏和阅读。如果没有阅读生活,没有儿时的游戏,儿童的生活将是单调的、死板的、没有生机的。

的确,虽然那时生活艰辛,对于没有学前教育的农村孩子,童谣伴随的游戏却异常丰富:“过家家”、“藏猫猫”、“老鹰捉鸡”、“蛇抱蛋”、“背案板”、“斗鸡”等游戏,虽然规则简单,照样乐此不疲。

三五个排在一起,首先要分组,两个组长为谁是自己的成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童谣“点兵点将”就成了我们最能体现规则的分法:

点兵点将,大兵大将,小兵小将,点到哪个是哪个,一颗米,冲到底,不是他就是你。

依序从左到右一字一人地数,数到最后一个字,这个人就定在这个组了。然后剩下的人再打乱顺序,再来一遍“点兵点将”。

或者更简单点:

鸡公叫,鸭公叫,各人找到各人要。

一起跳房子、藏猫猫也有童谣伴随:

周扒皮,爱偷鸡,半夜三更来偷鸡,我们正在做游戏,一把抓住周扒皮。

小伙伴们在一起还会经常你一言我一语,来个童谣接龙游戏:

我们两个好,上街买个表,表儿买的多,回来就烧锅,锅儿烧不燃,坐在地下弹,弹了两分钱,上广元,广元买把刀,杀林彪,林彪不淌血,像麻雀,麻雀飞飞,像乌龟,乌龟爬爬,像你几爷子(方言:不同辈分的一群人)爸爸。

谁接得又快又准,谁就好似占了上风,得了便宜。虽然有些粗俗,但也包含了那时最朴素的政治情感,在回环婉转中不知不觉背了个滚瓜烂熟。

还有一问一答的智力游戏:

麦杆麦杆车车,过河梦见爹爹,爹爹问我几岁,我和羊羔同岁。发酵子,蒸馍馍,一次蒸了十二个。爹一个,妈一个,放牛娃儿回来要馍馍。馍馍喃?猫吃了!猫喃?钻了洞了!洞喃?长了草了!草喃?牛吃了!牛喃?上了山了!山喃?雪榨了!雪喃?化了水了!水喃?调了泥了!泥喃?打了灶了!灶喃?猪拱了!猪喃?杀来吃了肉了!皮喃?绷了鼓了!鼓喃?两个精勾子娃儿打烂了!(精勾子娃儿:没穿裤子的娃儿,光着屁股。)

虽然这些游戏中的童谣看似押韵,朗朗上口,但其平仄韵律不太讲究,形式也灵活自由,不加雕饰,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拟人、夸张、比喻、排比、重复、顶真等。这些大胆而丰富的联想构筑出的奇思妙想,不但丰富了游戏的趣味性,提高了传播速度,也弥补了我童年阶段成长所需的精神养分。

3.蕴含自我意识与道德认知,极富社会价值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认为:

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这也是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回想儿时的这些游戏,的确感受到了自己就是童谣中的我们,恍惚一起买表、上了广元、勇敢地杀了林彪、变成了逃命的麻雀……又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放牛娃儿,一会变成了猫、一会变成了牛、最后还是逃不脱如来的手掌,成了挨打的精勾子娃儿,那种感觉真是神奇有趣。

学前儿童的这种沉浸式的假想,在现在看来,或许还会引起父母担心,但皮亚杰认为这些基本都是健康的活动。

Bornstein和他的同事(1996)认为,“通过这种象征性游戏,年幼儿童对人、物体和活动的认知得到了发展,而且还迅速构建了有关这个世界的复杂表征。”(摘自美David R.Shaffer主编的《发展心理学》p216)

还有边唱边模仿的,带有浓厚教育意义的游戏,如颠倒歌类的也还记得几句:

三十晚上大月亮,贼娃子翻墙偷尿缸,聋子听到忙起床,跛子起来撵一趟,哑巴一路喊出房,跛子赶忙追出去,爪手(手指无法动弹)赶紧来帮忙。

还有一个也比较好笑:

花公鸡尾巴多,周岁娃娃会唱歌,先生我,后生哥,生了爸爸生婆婆。

这些粗陋的童谣现在看来,居然也那么节奏明朗、质朴天成,宜朗诵、易记忆,所以通过父辈和儿时的玩伴很快就能口口相传,影响极广,有的甚至能传到很多县市,成了我们那个时代共同的语言密码和精神图腾。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

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通常在4岁或5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在这段时间必须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这个年龄段,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观念通常已经确定和固定下来,并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方向。

由此可见,这些与童谣相伴的游戏对我四五岁时期的世界观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朱永新教授说:

现在想来,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开展的。在童年初期,他所看到的东西会对他的思想、价值观、对他的人生产生最根本的影响。

如今看来,这些民间草根游戏,在我童年物质和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年代,它饱含的善良、积极、乐观、公正、责任、勤俭、理想的品质和美德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它融入的机智、幽默、智慧、豁达、谦让、尊重、敬畏的态度和作风也让我受益终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伴随我童年最美好时光的游戏大多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难觅踪影。但它们依然如田园牧歌,在我心中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历久弥新。

十多年前我就在想,如果把这些与童谣共生的、有价值的民间游戏重新加工,去粗取精,变成校本课程中的游戏资源,成为传承地方乡土文化的有益的补充和尝试,也未尝不可。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5)

五、让传统游戏

契合幼儿认知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互联网的原著居民,现在的儿童早已不屑于电视中眼花缭乱的少儿节目了,取而代之的网络游戏,反倒成了他们追捧的热点,甚至上网成瘾,而传统的民间游戏也不再是孩子们的首选。

不可否认,这些电子游戏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趋势,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却也日益暴露。

虽然电子游戏因集声光色与一体,能全方位刺激儿童的感觉器官,对开阔视野和发展思维具有进步意义。但因其虚拟性和程序特性,缺少真实的合作、交流和沟通,更缺乏活动性,没有了体质锻炼的平台。长期沉迷其中,甚至还会扭曲孩子的人格。

这就更凸显传统游戏的优势,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开发幼儿的智力。更便利的是游戏材料唾手可得,不需要花很多钱购买。

如何给儿童提供健康有益的游戏,矫正不良习惯,促其健康快乐成长,也成了家长与教育工作者迫切关注的话题。

下面就以我在乡村幼儿园与老师们实验建构的传统游戏为例,来谈谈传统民间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教育价值。

(一)利用废旧物品,开展区角游戏

师生共同收集的各种不同的废旧纸箱(不宜过大)、酒盒、圆木、竹筒、家具边角木块,消毒后稍微加工处理,就是传统的“积木”材料,中、大班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玩“建筑性游戏”了。孩子们或独自玩耍、或共同建构,各种奇特的造型也可发展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6)

3岁左右的小班幼儿,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老师们将五颜六色的废弃水彩笔冒收集起来,引导孩子套在指头上玩耍,就可代替传统的“涂指甲”游戏,还可认识更多的颜色。

4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利用家长送给学校的胡豆、豌豆,通过夹和摆的比赛,锻炼孩子小肌肉动作,还可作为教学游戏,成为“集数”游戏的桌面材料。

5岁左右的孩子,就可通过废旧纸杯、蛋挞模具、纸盘,玩传统的“叠高楼”的游戏,叠得高、或同高度叠得快的孩子就是赢家。可单人、也可组团完成。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是拓展孩子们“积件思维”的绝佳教学游戏。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7)

(二)利用废旧物品,开展户外传统游戏。

户外游戏以活动性游戏为主。老师自制各种器械,踢毽子、打沙包是5岁左右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因为这类游戏有较强的竞技意识和合作规则,只要在老师的简单指导下,就可锻炼跑跳和投掷动作,培养孩子勇敢、协调、合作品质。

而3-4岁的孩子喜欢穿大鞋子,假扮爸爸妈妈走路,孩子穿上用纸盒做的“大脚鞋”配合童谣:

“大鞋子,像只船,爸爸穿,我也穿,一二一,向前走,走呀走,翻了船。”这样的改良轻松还原了“大脚鞋”游戏的乐趣。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8)

家长为学校收集的小木墩,经孩子和老师刮掉树皮,磨去棱角,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可挑战传统的“梅花桩”游戏;孩子们挑上老师们自制的小水桶,与“过河跳蹬”游戏组合,不但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还能形成竞技意识。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9)

短竹节穿上两个眼,系上绳子就可以玩“踩高跷”游戏;拉些干净的河沙,改造一个沙池,让孩子们“挖沙洞”“设陷阱”“垒沙城”,孩子们也会乐此不疲。这些上世纪的传统游戏,既锻炼孩子的团队意识,也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动作技能。

废旧轮胎的玩法就更多了。可成为孩子们的超级“铁环”,这样的“滚铁环”游戏,对孩子们的体能锻炼更加全面;再加上轮子就是旱冰“雪橇”工具;削成短截,就可在平地上走“平衡木”。

水桶加塑料管还可改装成协力车,利用它来做公交车道具,让孩子模拟社会场景,表演“搭车”游戏,既可丰富社会情感,还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用废纸折一把手枪,让孩子们玩玩“打仗”的传统游戏,更是一次激烈的体智能游戏。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10)

(三)变通传统游戏,改变家长观念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玩具如果只是按固定的模式让儿童模仿,那是死的,这类玩具表面上变化多端,实际上是死的玩具。”

原来很多家长重视买来的玩具,似乎大型玩具的多少,价值的高低就成了幼儿园是否“高、大、上”的必备条件。

至于传统游戏,仿佛上不了台面的“下里巴人”。

为转变家长观念,老师们群策群力,多次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

前面提到的废旧轮胎加上几个万向轮,就是小时候孩子们非常羡慕的“三轮滚轴车”,在下坡上玩起来,那是相当拉风的。老师们把它命名为“旱冰雪橇”,配合“铃儿响叮当”的歌谣,让家长孩子轮流比赛,设置障碍的难度,也依据孩子的年龄认知特点和体能,制订不同的规则,在欢歌笑语中,家长也重温了这些传统游戏的魅力。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11)

旧塑料编织袋一条条用针线连接起来,一辆辆“坦克”就可以开动了。小时候玩这类游戏时,都是以自家的兄弟姊妹为团队,时常与矿区子女比赛,最好配合北方传来的童谣:

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上了学校考第一。

大家边唱边踏步,跟上节奏,赢了还感觉无上光荣。现在改良一下,复活这个游戏形式,让家长和孩子跟着歌谣同时比赛,看谁能团结一致跑得又快又好。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12)

把竹子劈成两半,去掉中间的竹节,每组家庭三人,各持一个竹片,用竹沟“滚球接力”游戏,看哪组家庭接龙速度快。

“抬花轿”游戏是一项传统体育游戏,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的也非常爱玩的游戏。适合2——6岁的幼儿玩耍。老师们为了增加趣味性,利用废旧大纸箱,穿上两根结实的竹竿,再巧手装扮,7-8顶漂亮的“轿子”就算完成了,边唱边左右摇晃。这种游戏可以有效锻炼幼儿手臂力量和协调平衡用力。5人一组,4人抬轿,一人坐。配合歌谣还能让孩子习得语言和生活智慧。歌谣内容为:

年初三,早上床,今夜老鼠娶新娘,

老鼠新娘美丁当,想找女婿比猫强,

太阳最强嫁太阳,太阳不行嫁给云,

云不行,嫁给风,风不行,嫁给墙,

墙不行,想一想,还是嫁给老鼠郎,

大小老鼠来帮忙,抬花轿,搬嫁妆,

喝喜酒,闹洞房,新郎新娘拜堂啦!

将它也用在亲子游戏中,还可培养亲子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虽然)(1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游戏精彩纷呈。

这些童年健康有趣的传统游戏还非常多,只要我们对传统游戏进行改编、拓展,去粗取精,它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更能促进儿童身体的、知识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更易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其中的创造性和规则意识,不但能锻炼孩子的团队意识,理解自由和限制的矛盾统一、提高解决问题与冲突的能力,还能获得谦让、友爱、团结、协作的品质。

探索和挖掘传统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也是继承发扬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让孩子疏离和对抗电子游戏弊端,回归教育本真的不二法宝。但愿还有更多有识之士,能将这些有益的传统游戏传承下去,给孩子们奉献更丰盛的精神食粮!


作者:吴尧达,四川省旺苍县白水镇中心小学校

编辑:赵凤金

审核:刘凤娟 张守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