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的积极倾听(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国庆期间,本应该是家家户户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南京铁路警方却突然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

电话那头的胡女士说自己家住苏州,有一个15岁的女儿,因与父母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独自坐车前往连云港。

苏女士请求民警在列车到达南京时将女儿拦下,列车到达后,铁路民警果然在车上找到了菲菲。

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菲菲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很少跟菲菲沟通,只一个劲地要求菲菲这要求她那。

这一次,也是因为放假的第一天,菲菲在家玩手机,父母看到后不明分说地把菲菲数落了一番,菲菲气不过才离家出走。

身为父母,关心孩子是没错,但是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命令一个动作就行了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

美国知名作家马克·郭士顿在他的著作《倾听的力量》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沟通不是简单的自说自话,而是要说到对方的心里,更要持续的改变对方的行为。而做到有效沟通的最重要的前提,则是倾听。

沟通中的积极倾听(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1)

那么,如何倾听才能有效沟通呢?怎样沟通才能更好地让对方愿意诉说,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呢?

1.消除刻板印象,进行有用的洞察

说到倾听,很多人可能会不屑一顾,不就是听别人说话么,这谁不会啊?但是你别笑,大部分人都是不会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走到路上的时候,一个穿着破烂的乞丐跟你说,你今天会被炒鱿鱼,你会怎么想?不管他的理由是什么,有多么的符合逻辑,你都会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对吧。

那如果是一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看起来就比较精致的人呢?就算你不相信,也会听完他的理由,并且认真思考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吧?

这就是刻板印象,我们在看到一个人的时候,会立即对他做出评估,依据他的穿着打扮等外在形象,对他进行第一次评价。

这种出于我们自身逻辑的第一印象,其实并不一定是事实,很容易会影响我们倾听对方的方式,从而歪曲我们所听到的一切,以符合我们先入为主的想法。

沟通中的积极倾听(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2)

2.保持同理心让对方感觉“你懂我”

让对方感觉到“你懂我”,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他着想。当你做到的时候,就可以瞬间改变一段关系,不再是互相敌对,而是可以互相理解。

比如说文章开头的故事,父母平时工作忙,所以忽略了女儿莉莉。如果父母能站在女儿的角度,就能理解女儿为什么玩手机了。

本来高强度的学习之后,好不容易遇到了小长假,第一天玩玩手机放松一下,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则一个劲的只想要孩子学习,认为玩手机就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莉莉玩手机,可能就是学习过后的一点娱乐放松,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父母能有同理心,站在莉莉的角度,那么她肯定会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直接离家出走了。

而被理解是相互的,当莉莉感觉到父母理解自己的时候,她也会尝试去站在父母的角度替他们思考,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因为工作太忙忽略了自己而已。

沟通中的积极倾听(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3)

3.对他人感兴趣,而不是显摆自己

当你想要他人跟你沟通的时候,那就要首先去激发出对方的表达欲,让他愿意跟你说,你才有机会去听。

比如父母在跟孩子聊天时,经常会一个劲的说,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多么忙,自己对孩子有多么多么的好,但其实,这些并不能让你的孩子对你感兴趣。

他们只会认为,这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如果你说的次数多了,他们不但不会有感激,反而会有逆反心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孩子入手,比如主动问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如果孩子比较大了,可以从他的兴趣入手。

沟通中的积极倾听(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4)

就像文章开头的莉莉,她在玩手机时,父母不能直接控诉她不学习,整天玩手机,自己这么辛苦赚钱,结果她就在这里玩手机这之类的。

父母可以主动问起,现在手机有什么软件,或者有什么游戏好玩的呀。自己在工作之余也能放松的,顺便了解孩子的喜好之类的。

这样的话,孩子会更加有意愿跟你聊天,相信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把你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知无不言了。

其实不仅仅是面对孩子,在工作中,面对同事、下属或者上司,沟通都是很重要的组成。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只要方法用对了,沟通一点也不并不困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