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家谱爱莲堂辈分表(砀山县周集周氏族谱)

周氏家谱爱莲堂辈分表(砀山县周集周氏族谱)(1)

砀山县周集《周氏族谱》

这份周氏族谱为一九九一年铅印版。以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自西迁来定居萧县相山后高村的一世祖(有资祖)为核心,以八十五年前的老谱(汤庙承芳公保存的秉慎公修订的)和—九四五年修八卷手抄本(蒋寺兴隆公保存的心桥公修订的)为基础,不分正宗傍系,过房归宗,嫡庶继养,以团结为宗旨而整理成册,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

这次整修族谱继承以前谱中的精华,舍弃了受历史局限性的封建糟粕,订正了错误,填补了空白,统一并后续了宗排辈次,考证并统一了堂号,新增了周氏通考,制订了家训,登记了开明人士及大学生名册,反映了全族的政治,文化面貌。

族谱中的砀山县周集分支,据高祖遗言:自萧县相山高村迁居湖北武昌府大冶县葛芭浪周桥,至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以军功迁砀受屯田至此,子孙始盛。今修谱不期而遇,而水源木本之归会,盖有先人在天之灵焉!

现从砀山县程庄镇周集村分出的周姓在房庄、毛庄、杜平楼、阚寨、孙楼、老黄口、周屯、任屯、张暗楼等村庄。

周氏通考

华夏之民皆本炎黄。查文明史料,尺牍繁浩记述详尽。吾周氏巨族实乃源远流长。

黄帝原居西北涿鹿山湾之姬水旁,往来不定,迁徙无常,后打败九黎和炎帝族,始定居于中原。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以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侥作干戈,伶伦制乐器,虞夏二世尊为始祖。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十二人共得十二姓,唐,尧,虞、舜、夏,商,周皆为黄帝后裔。

帝喾是黄帝子玄嚣之后裔,居西亳(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帝喾有四妻生四子,其妻姜原生弃(周先祖)简狄生契(商先祖)庆都生尧常仪生挚。

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皆曰周人帝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竹书纪年说,黄帝至禹三十世。

帝喾妻姜原(陕西武功县)生弃,禅让时代做农官,开始是种稷和麦的因此作为农神称后稷(居邰)。至公刘迁居豳(陕西旬邑)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几十代皆居豳,诗经豳风七月就是追述周先公居豳时的农事诗。

古公亶父受戎狄侵略,无力抵抗,率家属和亲近奴隶迁居岐山下周原(陕西岐山县),其他地方之自由民以为古公是个仁人皆来附,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周国。

太王(文王尊古公亶父为太王)生子三:太伯虞仲(即仲雍)季历。季历生子昌。古公爱昌望其早日继承,虞仲因此逃往长江下游(春秋时吴国即虞仲后裔)。后季历生继位(居程——陕西咸阳)周渐强盛商王承认季历为西方霸主号称西伯。商王文丁感受威胁,杀死季历。姬昌做国君五十年实行裕民政治,晚年自号文王(居丰——陕西长安)。

武王姬发(居镐——即长安)灭商后两年病死。子成王诵即位(造洛邑称为东都)。武王同母弟周公旦摄王位代行国政。成王召公和三叔疑忌内部不和,周公带兵东征,杀死武庚三叔,攻灭奄甘十七国,迁顽民于洛阳,号为成周。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周公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皆得封地。周公长子伯禽做鲁侯(都曲阜)。

先祖为健康繁衍计,发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喜公二十三年)规定近血缘不准通婚。为了生计,农猎之属随分。延至周代列土而封姬姓之一支立为周氏(嫡系)。周字会意,国内之姬姓也,姬吉谐音也。数代之后周氏日蕃,其中一支迁居山西洪洞,此我之先祖也。

据先辈所言世代相传,我周氏相山之右高村一脉,本晋人,明太祖即位金陵(南京)明军克大都而元亡。元军退至长城内外,时有扰晋,太祖朱元璋为防该处大户以财支敌以人附敌,加之淮为太祖原籍,土地肥沃人烟稀少,遂有迁晋人以填淮之举。我周氏即被迁大户之一也。

查阅通史,亦言朱元璋登城(凤阳城)北望千里无人,当即从湖北、山西移民至淮北按此我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来当是事实。

据言先祖于明初洪武十七年奉旨东迁,同行族人百余人,齐集一棵老槐树下洒泪而别或朝南去或朝北行,数十里之后,仍能望见树上之喜鹊窝,后人不记村名,只记鹊窝,亦有怀思之意也。

先祖行至相山脚下,驻足西望果是一片沃野,即于相山后依山旁水,聚族而居,名之曰(高村)。其他同行族人堂兄有力公迁居北京,亦有迁居金乡县者,若涡、淮、洙、泗之间,亦有同迁族人居所!至一世二世喜忧庆吊常相往来通问音信,迄今尤有祖传遗言往事情形云云。

明末闯献之乱黄水之灾族人多离散,后捻军继起族人流离失所散失者不可胜计,彼此亦不得照顾。我太祖思教公及太祖母杨孺人避难睢宁,中途遇贼而散,孺人泣于道旁,俄有白衣老妪扶鸠而来,慰曰勿悲且勿他适,明午时尔夫妇得相聚。语毕不见,如其言果得相聚,述其故太祖曰,此白衣大士之矜全也。因感泣下。寄居数年返里,即于周集建立庙宇,名曰“白衣阁”以表崇敬之意也。

先祖定居高村,得受田八百亩,以农为业,兼习枪棒之技,后代繁衍日众,为求发展,遂有另觅吉地而他迁者,相西河、洪河两岸为其根基也。吾周氏为肖县西南之巨族,族内不乏贤达博才之士,岂可无统而乱伦,为使长幼有序而不紊,先人曾几次整修族谱,虽几经难乱,多有散失,脉系却仍昭然。姬姓上述已有所考周氏自启姓至洪洞旧居约为六十余世。东迁高村一脉系统井然,一世有资、二世安、三世福(施红麦三千石助赈得皇封赐“忠义祠”)、四世健、五世文敏、六世桂、桂生子二,长房盛仍居高村,二房茂迁周集。茂得子三,德山、万山,千山,至十世兄弟十七人,后人迁住周集、周圩、周洼、周大楼、土楼等地,后世多有再分者,现居住何止百村(详见周氏分布图)。

社会沿革,人口日众,使吾氏不得面向一隅,凡吾周氏子孙迁住他乡音信隔绝者,现已有年,称呼有异,脉系难辨,吾氏仍应视作同族之人只需沟通脉系而已。

阅前两次族谱,均未对吾周氏姓氏详加考辨,余以为实乃憾事,特查阅资治通鉴、史记、中国通史等史料作吾氏之通考,虽用心良苦欲造福于后世。然行动起来,方感心愚笔拙,定稿之后,难免遗漏错讹,后辈若遇贤达,不吝订正可也。以上所书,权作引玉之砖。

有资祖二十二世孙 精谟顿首拜撰

一九九一年元月三日

周氏家谱爱莲堂辈分表(砀山县周集周氏族谱)(2)

周氏村庄分布图

堂号

吾东迁后第三世福祖垦壤数千亩,家境甚为丰饶。某年洪水泛滥,人民饥馑,多有流离,天子派员赈济,钱粮放尽,仍不解难民斗饮之渴。福祖身著短褐,谒钦差于府邸,始差官甚轻先祖,问明来意,方知特来捐赠助赈。得吾氏三千石,灾民之危乃解。钦差还朝,面奏朝廷,帝嘉其诚,谥号“忠义”。因是皇封,后人袭为堂号也。

一说汉代亚夫先祖英雄神武(其父周勃高祖刘帮封为绛侯)有驰骋之功,将卒数万屯细柳御西域。文帝巡视,先驱至,不得入,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上使使承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上吏曰: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诸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成礼而去。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文帝不咎其慢君之罪,反嘉其为国忠义,后世为先祖之美德,将宗祠命为忠义堂

亦有命为细柳堂者,追思屯兵之地,与“忠义”同出一典也。

吾氏延至宋代,敦颐先祖博学弘才,名满华夏.然公秉性清逸,不慕富贵,隐居濂溪,修莲花池。曾作《爱莲说》以言志,留芳百世,子孙皆以为不朽之杰作。吾周氏愈加崇敬,将祠名之曰“爱莲堂”,以表其尊崇也。

世系

原宗排十六字(17世至32世):

秉心钦承、贻谟以(易)经

恒保芳绪、念(敬)祖绍宗

新宗排续十六字(33世至48世):

先贤东启、相延繁荣

忠孝传家、守道昌宏

砀山县周集原宗排(17世至23世):

大、茂、步、文、明、良、裕

序文

周氏族谱整修序

国有史,县有志,家族有谱,自古皆然。

吾相山后高村周氏从有资公奉旨自西迁来,族内多儒辅公卿,老谱所述甚详。因社会沿革,几经离乱,族谱多受洗涤,明末闯献之乱,前谱丢失殆尽。至道光五年,若讷公、卿云公访于族老,参以碑版,厥有善木。光绪四年秉慎公又重修宗谱,至光绪三十二年心标公又加续修。此修订本为汤庙承芳公所收藏,虽有残缺,然序文、传文、村庄分布,各房世系却条理井然。民国三十年,心桥公不顾年残高迈,走访散于萧宿永砀四邑族人,历时三年,收集一百三十余村族人名册,集成八卷手抄本。后日寇入侵,国共分裂,内忧外患连绵不断,人民受尽煎熬,更无暇顾及谱牒事业,直至五四年,贻旬公深明大义,携卷至蒋寺,永桂公不惜耗费重资,将谱保存,后又几易其手,由孙庄兴隆公保存甚为完整,为吾周氏做出了重大贡献。

心桥公整修宗谱期间,抗战爆发,民皆逃难,遂仓促收场,未暇斟酌,序出辈次十六字;“自西迁来,一系相传,繁衔营生,忆思万年。”从整体看,继往开来之意豁然,然单字多有谐音者,如“一”,“忆”与上十六字中的“贻”“以(易)”语音含混不清,使族内同堂而不辨长幼。且有意义太狭者,如“系”、“迁”、“年”等字,后辈使用时,实难配字,如不及早更正,将致贻笑大方。族人久以要求重修,并盼早日完成。

“后世能继先祖者,唯有周氏最大”(郑玄语),然此修谱之重任,实非一、二人可为。须全族一致努力,乃可有望。承运、世英、承功、文思等公,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自负重任,任劳任怨,邀集族中德高望重之长者。卓识贤达之尊亲,延请乡里博才弘智之士,广识千练之君子,同聚一堂,呕心历血,整修族谱,核正血源,以免无源乱流,同源失踪,辨明长幼辈序,为后人命名统一依据,清理婚姻世系,提高人口素质。

今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盛世,我等愿效微劳,为吾周氏族谱而尽心尽力,望后世子孙尊老爱幼,和睦相亲,奉公守法,耻恶向善。警惕后辈龙鱼俱现,玉石并存,若有作奸犯科不务正业者,全族共止之,若有为国建勋为民造福锐意进取者,全族共嘉之。

吾周氏若能人人皆怀忠义,家家俱遵孝悌,贫则修身而齐家,做贤孝子孙;达则清正廉洁兼善天下,才不负此整修族谱之宗旨。

有资祖二十二世孙 精谋 顿首拜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