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最早是纸币吗(四川与纸币的不解之缘)
引言:随着“移动支付”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减少了使用纸币的频率。就连国家,也推出了“数字人民币”,并在几个主要城市试点发行。
除了经济发达的深圳以外,四川成都同样是“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之一。而巧合的是,历史上最早用上纸币的地区,便是成都(益州)。
它便是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唐代的“飞钱”虽与交子类似,但其功能与体系尚未达到货币的职能标准)。
由铜币、铁钱过渡到纸币,这无疑是经济史中的一大步。但出人意料的是,它并非出现在宋朝的都城开封,而是率先出现在了西北地区的中心——成都。
成都,是五大古都没错,但与之媲美甚至要超过它的城市,也不是没有,那为何交子偏偏诞生在了这个时候呢?
01、客观原因:社会进步与蜀地经济的稳步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纸币的出现,象征经济的进步。因此从客观上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也是因为它自身有这个经济实力。可以说,从古至今的蜀地,始终是比较富饶的。
原因无它,成都(古称益州)不仅一直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更是全国五大经济中心之一。偌大一块地区富裕它的经济动能,也让益州在任何时期,都依旧坚挺。即便是现在,亦是如此。
当然,在宋代乃至之前,益州地区的繁华,也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想起李白的大作《蜀道难》,不难得知古代蜀地的险峻地势。
三国时代的刘备,之所以能成就一方霸业,与曹操相抗衡,便是借此之力。因此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及:“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更为利好的是,成都外围虽然被大片山区包围着,但内里却有相当数量的沃土良田。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社会,这无疑是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因此,左思在《蜀都赋》中这样写道:
“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寥寥几十字,便道尽蜀地繁华。
到了唐宋时期,益州的经济体量,依旧十分可观。众所周知,因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导致当时的扬州,无疑是最繁华的地区。
可此时的益州没有大运河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也十分出色。因此在不少唐人口中,还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避祸进入成都,更是加速了全国经济中心向成都倾斜的局面。
如此一来,成都焉能不富裕?
在此情形之下,蜀地的各种手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诸如造纸、雕版印刷、染色等技术的提高,无疑为纸币的诞生,提高了良好的环境。
02、主观原因:铁钱笨重与大量铜币外流在纸币出现之前,成都及其周边的百姓,使用的货币无非就是金属形式的,主要有铁钱和铜币。
与电视剧中的情形不同:宋代民间的基本货币,很少有黄金和白银。虽然这两种贵金属也属于货币,但因其产量稀少且价值极高,故而很少出现在市场中,并不具备流通职能。
这么一来,能被大量开采且付诸行动的金属货币,就只有铜币和铁钱了。
而在这两种货币中,又属铜币的价值更高,且更轻便。反观铁钱,不仅易残缺,且十分笨重,不利于运输。如果云游的商人带着铁钱去与他人交易,光是这运输成本,就够它赔个底掉的了。
道理呢,大家都明白,但在益州地区的市场上,还是铁钱更多一些。曾巩等人便曾提到:在交易市场中,人们大多还是用铁钱。
为何呢?用铜币它不香吗?
恰恰是因为铜币的质量很高,导致不少人都习惯将铜币留在家里面。因此这时期的铜币,其贮藏职能的作用,已经超过了流通职能。
除此之外,铜币整体数量的下降,也让它的价值水涨船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不仅是因为大部分钱都被地主藏在自家地窖了,还因为铜币的大量外流。
宋代唐士耻《灵岩集》中说:“益州之壤,镇抚全蜀,直国坤维,虽车书混一,初无彼此之间,然去都国几万里,了不与中原接壤。地西接蛮戎,虑其溢泄,赋币以铁。”
了解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曾七擒七纵孟获。这是因为蜀地的南边,就是蛮族生活的地区。因为当地民风比较“淳朴”,所以很多商人也喜欢来到这里与蛮人交易。
时间一长,四川的铜币难免会有一部分外流到外族手中。
或许有人会问:四川地区的铜币变少了,为啥不从其他地方调用?原因很简单,全国的铜币都在减少,并非只有蜀地的百姓喜欢贮藏铜币,其余地区的人,也都知道。
再加上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多年征战,导致大量铜矿被开采,这无形又增加了铸造铜币的成本。以北宋政府的富饶,都吃不消了,自然无力对四川地区的铜币进行增援。
这么一来,可就坏事了。
因为,铁钱实在是有些笨重。当时有个官员,在上奏朝廷时就曾指出:“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可以看到:四川地区当时的一贯小钱,重达六斤多;而一贯大钱,更是有十二斤之重。一般的小买卖还好,可一旦涉及到大笔生意,商人的苦恼便来临了。
再加上蜀道崎岖,运输成本被无限增加,所以很多商人干脆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联盟”,并出具了专门的证明。而这里出现的“纸质版证明”,便是交子的早期雏形。
03、交子发展:私有转国有,走向滥觞曾巩还说过:“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既久而或不能尝,民讼不已。”
显然,交子一开始出现时,只是几个大商户之间的私下约定。随着成都本地经济的发展,交子的“公信力”逐步提升。于是,在宋真宗时期,益州当地的十几家豪族便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了交子的“合法化”。
这么一来,交子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不过,此时的交子,依旧是具有一半私人性质的。官府的存在,不过是为了给它提供担保,但真正的受益人,还是掌握在豪族手中。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端。交子带来的巨大红利,不仅让不少商人心动不已,更是引起了北宋中枢的注意。能让富裕的朝廷都眼红,可见交子背后的潜在利益有多么惊人。
到了宋仁宗时期,朝廷终于出手,取缔了私人交子,并开设“交子务”,专门负责全国各地的纸币行业。当然,给出的理由是:
“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
言外之意就是:既然大家整天为这个交子打来打去,干脆都别做了,给我来统一管理。
到此时,交子正是成为国有的经济产物,并在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可惜的是,北宋朝廷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在见到交子背后的庞大利益后,他们毫无节制的印刷纸币,从而多次引起经济动荡。
原来,与纸币上的面额相比,制造它的成本几乎是微不可计的。北宋朝廷看似繁华,其实早已是烈火烹油。
就拿它臃肿的官僚体系来说,真正有效的部分只是一小部分,其余大多数的官职,都是专门给贵族的后代“养老”的。甚至有的孩子出生时,便身居“要职”,从此一身无忧。
再加上贵族阶层的铺张浪费、与西夏之间的连年战争,导致北宋朝廷每年的花费量,都是无比庞大的。
但要命的问题时,全国经济的增量,并无法填补这个漏洞。于是,北宋朝廷出现了多年的 “财政赤字”。当时的统治阶级不思进取,一旦遇到经济问题时,便肆无忌惮地印刷纸币,以此来换取百姓手中的“存粮”。
这种行为,虽然让北宋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回暖,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随着交子的发行总量与日剧增,它的公信力也在逐渐下降。渐渐地,百姓开始不信任交子,甚至不信任北宋朝廷。通货膨胀的现象,也因此越发严重。
按《宋史》记载:“(宋徽宗)大观中,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可见北宋末期的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崩坏,民众对于交子、对于朝廷的信任降低到了极点。
到了这个时候,代表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交子,已经成为了北宋朝廷用来对百姓“薅羊毛”的恶性工具。而它由兴盛转向衰落的发展历程,更是叫人无比感慨。
参考文献:《宋史》、《武林旧事》、《三都赋》、《灵岩集》、《三国志》
本文由望阑深处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