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三十六计中人人皆知却理解有误的一计)

以逸待劳,单从字面意思分析,作战技巧概括为: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貌似就是休息好,吃好,睡好,坐等敌人前来,然后将疲惫的敌人一举击溃,似乎也没什么巧妙可言。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三十六计中人人皆知却理解有误的一计)(1)

而以逸待劳能够被有幸地选入三十六计中,一定有其巧妙的地方,我们先欣赏一下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文言文一出,以逸待劳之计的质感瞬间爬升了好几个台阶,简单翻译为: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

简而言之,以逸待劳并不是一味地休养生息,等待最佳时机,而是真正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使敌人丧失最强战斗力。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三十六计中人人皆知却理解有误的一计)(2)

大家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荀萤溜兵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游击战术的祖师爷版本!

公元前559年,一日,晋悼公问荀萤:“郑国屡服屡叛,屡判屡服,如何让他彻底臣服?”荀萤回复道:“郑国的态度之所以来回摇摆,是因为背后有楚国作依恃,只要削弱楚国的国力,郑国自然就会彻底依附了。”

晋悼公又问:“楚国国力强盛,倒又是如何能削弱楚国国力?”

荀萤答道:“想要削弱楚国国力,在军事上需用“以逸待劳”之计!”

“何为以逸待劳之计?”晋悼公疑惑,脸上贴着大大的问号,荀萤见状,捋起胡须,娓娓道来。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三十六计中人人皆知却理解有误的一计)(3)

“军队不可以连续多次征战,打的仗多了,士兵们会疲劳;诸侯国也不可以连续多次役使,否则就会招来怨恨;如果连年征战,就会内疲外怨,是不可能战胜楚国的。”

晋悼公听得一头雾水,既然不能出兵打仗,又何谈以逸待劳之计,莫非挑衅楚国出兵,而如此拙劣的计谋,楚国国君定不会上当受骗。

荀萤见晋悼公不解,心中自有良计,信心十足。

“我请求,将晋国的军队分为上、下、新三军,每次征战楚国,只须动用一军人马,三支军队轮番使用,并且采用非常战术,言而言之,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敌休我扰。这样,定能让楚军求战不得,求退不能,往来奔跑,疲惫不堪,而我军却始终有两支军队处于休憩状态,这样以逸待劳,终有一天能够战胜楚国。”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三十六计中人人皆知却理解有误的一计)(4)

晋悼公听言,大喜,拍手称绝,随即任命荀萤为中军主帅,完全按照荀萤的作战方法分离全国军队,分为上、下、新三军,并一并交由荀萤统帅。

荀萤便带着晋军,声势浩荡地讨伐楚国去了。楚国也是来者不拒,屡派强军应敌,可晋军就是不给个痛快,一会进,一会退,莫不住头脑。

第一次晋军派上军出战,第二次下军迎敌,第三次新军上阵呐喊助威,荀萤巧妙用兵,且战且退,且追且打,对楚国军队轮番轰炸,周而复始,待楚军疲惫不堪之时,突然发起总攻,渑阳一战,晋军声威大振,楚王被迫宣和,忍痛割郑,任凭晋国进攻郑国,郑国最终彻底被晋国征服。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三十六计中人人皆知却理解有误的一计)(5)

以逸待劳之计并非以静制动,而是要学会善于把握战场的主动性,倘若真正能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放才能领悟到以逸待劳的真谛。

著名的曹刿论战,重耳退避三舍,都是以逸待劳成功的典范。逸不是等待,而是找准时机创造机会,莫要像马谡一样以逸待劳,占领山头,最终落了个质壁分离的下场。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三十六计中人人皆知却理解有误的一计)(6)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三十六计中屡用不鲜的计谋,灵活运用,在商场上亦能大放光彩!

三十六计中最巧妙的一计,用得好事半功倍,用不好引火烧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