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如水少烦忧(平心静气方不烦)

烦,《说文解字》释其为“热头痛也,从页从火”。“页”代表的是人体的头部,故而“页”部字的词义大都与头面部相关,如“颔”的本义表示“面黄”,“顾”的本义表示“回头”,“顿”的本义表示“叩头”等,而这里的“烦”字的本义就表示“热头痛”,“火”则象征着“热”。

后世汉语中尽管有诸如“烦恼”“暑烦”等仍隐约映射其意的词汇,但“烦”字的本义已不大为人所知了。“烦”引申出的含义大致有三:其一为敬辞,如“烦劳”“烦请”等,陆游的“病眼可令常寂寞,烦君为致数枝红”中的“烦”即是此意;其二则是表示多、乱的意思,如“纷烦复杂”;其三则是表示苦闷、苦恼的意思,如“烦躁”“心烦”等。现代汉语中“烦”的意思,较热头痛之义,范围有所扩大,更多指心神上的不安或不宁。

从《说文解字》中对“烦”字的释义来看,“烦”在造字之初可能是专指人体头部受热疼痛的症状,而中医学中对患者“烦”之症状的认识在医学典籍中多有记载,例如“烦咳”“烦渴”“烦喘”“烦重”等。这里的烦字,其含义可能更偏于“热”。如汉代医书《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的附方中记有:“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此处将烦热用于形容四肢症状,并且用“头不痛但烦者”指代“四肢苦烦热”,可见其“烦”意更偏于烦热之“热”了,而并无头痛之意。 《伤寒论》中亦有同样的例证,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的第142条中记载,“病在阳,应以汗解之”,但若以冷水治疗,则反而“弥更益烦”。

心静如水少烦忧(平心静气方不烦)(1)

另外,在古医书中,还有的“烦”字之义偏于“动”。如《伤寒论》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自出,其人常自吐蛔。”这里描述的是蛔虫病患者与“静”相对的临床表现,刻画的是由于脏寒缘故导致的病人时而安静、时而躁扰的症状。

除此之外,“烦”还有由动扰引申而来的“乱”之意。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中还记载:“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烦乱”二字将女性患者由于产后中气不足,心乱而呕的情形描述出来,并指出应当用补益中气的方法安其烦乱。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其中“烦”也有与“痛”不同的含义,指的是热邪引起的心中“纠缠”“搅乱”之症状,与“心烦意乱”表示着相同的意思。

现代社会生活中,“烦”可能既是一种病因,又是一种症状。元代禅师行端曾有诗云:“落日照江村,秋花艳欲燔。芒鞋遥路客,一步一纷烦。”在炫丽缤纷的世界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有的时候对于这些“纷烦”应接不暇。当下,生活的快节奏使得我们时时处于“烦热”之中。学生时代,我们努力勤奋以应似锦前程;工作以后,我们慷慨激昂以应远大理想;成家以后,我们经营度日以应生活担当;而到了老年,我们终于可以放慢脚步,却只剩追忆和感伤。“纷烦”,常常引起人们机体功能的失调,从而引发疾病。古代先贤已然智慧地于“烦”之形与义中给我们以提示:凡烦、动、扰、乱皆源于“火”,此火扰乱了我们心中的淡定与安宁,故唯有平心静气,方能不烦。

心静如水少烦忧(平心静气方不烦)(2)

本文选自《字缘中医》

主编:任宏丽 彭卫华

副主编:薛辉 颜彦

心静如水少烦忧(平心静气方不烦)(3)

( 陵游 半夏 忘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