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天干地支对应的数字(神秘的天干地支)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一讲:甲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是为研究汉代的“六经”而编著的。
哪六经呢?《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乐经》。到了西汉,汉武帝“罢黩百家,表章六经”,恢复了六经的官学地位。此时《乐经》已经失传,故设“五经博士”。
要想“通经”,得先“解经”,要“解经”就离不开这部《说文解字》,为什么呢?因为它使用的是秦汉之间通用的篆字,包括了大篆和小篆,还收集了逐渐消亡的六国的文字和逐渐滋生的民间的文字。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读懂和破解一部分甲骨文和金文,如果没有它作为中介,那简直就是不可以想象的。
《说文》收录的文字并不多,一共是9353个,再加上重复的,也就一万个字左右。这些字,按照部首分成了540部。《说文》就是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建立了中国字典的基本框架。可以说,后世所有的字典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这样来看,《说文解字》就奠定了中国文字学、字典学的基础。
汉字有三大要素:字形、字音、字意。所以汉字的解释也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说文解字》它偏重在“字形”来解释字,许慎的解说根据就是“六书说”。
什么叫“六书”呢?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对每个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偏旁、部首。用一个很江湖的词来表达,叫“拆字”。有人不以为然,以为太江湖了,实际上就是根据许慎这个“六书说”来的。
今天那我们就从“十天干”的第一个“甲”字开始解起。“甲”字的拆法,第一种拆法就是“田”字下面出头。有什么根据这么拆字儿呢?因为在《康熙字典》里边“甲”字就排在“田”部。“田”字下面出了一个尾巴,就叫“甲”。说明什么呢?
“天的生命之气下潜,但还没有来得及申张,没有获得自由。”没有自由就从下边出来了,所以在上面就形成了“甲”。
《说文解字》里说: “东方之孟,易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种子破土冒出了地面,但还没有脱出硬壳儿,脑袋上顶着一个硬壳儿,这样的形象就叫做“甲”。
想象一下“发豆芽”的过程,豆子下面长出了尾巴,上面还顶着个豆壳,这就是“甲”字的象形图像。
“甲”字第二种拆法,就是一个“十”字,外边画一个圈儿,把它圈住,看起来像个“田”字,但是下边没有尾巴。甲骨文、金文,都是这个字形,什么意思呢?他说:“甲者,皮开裂也,实象其裂纹也。”他说这个“甲”,就是果实的外皮开裂,出现了一个“十”字形的纹,表示生命萌动就要破甲而出了。因此 ,“甲”字的根本的意思就是 “生命的萌动与出生”,有“开始、出端、起点”的意思。
比如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从“开始、开端、第一”衍生过来的。古代头号的世家望族叫“甲族”、最显贵的豪宅叫“甲第”、科举考试第一就是中了“甲科” ……
由于“甲”是生命的初态,尚未脱开硬壳,所以“甲”又指古代战士穿的防护衣,比如说“甲胄”、“盔甲”、“ 铠甲”、“马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再由此引申出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比如说“龟甲”、“ 甲鱼”“ 甲虫”、“穿山甲”、“ 动物的爪甲”、“ 人的指甲”等等。
我们说有“汉字同音就同意”的说法,所以甲和夹、荚同音同义。意思都是“天的生气下潜,被困在下面不得完全伸展之象”。《礼记 月令》篇里说:“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但元气尚未脱甲。”被夹在了硬壳的下面,所以得了一个“甲”的象,等待元气上升就成为“由”字啦。
“由”字,它有“由来”、“根源”、“ 自由”的意思,等到元气贯通,上下都出头啦,又变成了一个“申”字,表示:“元气伸张,大有作为。”
所以“甲、由、申”这三个字,同属“田”部,它是“一气通三字”。所以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字,都表示“生命之气的贯通”,生命之气贯通下来,就变成了“乙”字,我们第二讲就会接着讲“乙”字。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或转发收藏,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以上内容,是根据刘弘毅老师的语音课件内容加以整编补充,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赐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