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月球发现的矿物(中秋前夕嫦娥石)
今日(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
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嫦娥石”
“嫦娥石”主要成分是什么?
晶体结构什么样?
“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在十四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
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红框为“嫦娥石”发现位置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这充分证明了核技术在精细的物质元素的分析和尖端科研方面的广阔的前景,工业、农业、医疗、环保各个领域都可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国家航天局已完成四批152份共计53625.7毫克的月球样品发放,有33家科研单位的98位申请人通过申请。第五批月球样品正完成评审,后续按程序发放。
“嫦娥石”
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中核集团等多个单位获批承担月球样品研究工作,国外科学家、留学生也参加了联合研究。目前已在岩浆分异、太空风化、氦-3气体以及生物能转化等方面取得最新成果,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探寻月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月球样品显微镜照片
除了“嫦娥石”,科研人员还取得了与未来聚变能源资源——氦-3有关的突破,首次成功获得嫦娥五号月壤中氦-3的含量及最佳提取参数。
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在月球样品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氦-3是核聚变的燃料之一,它在地球上的含量非常稀少,但在月球上却十分丰富。通过一年的试验与对比,研究团队确定了月壤中氦-3的含量。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李军杰:这一年基本上一直在做,因为去年我们做的是全(月)壤(原始)样品里面的氦-3(含量),就是原始样品拿过来以后直接测一下,看里面的平均含量。今年我们主要是看不同矿物,因为月壤里面很多种矿物,我们要看它(氦-3)在哪种矿物的含量高,哪种矿物含量低,看(氦-3)跟矿物的一个关系。
除了检测氦-3含量与矿物种类的关系,科研团队还检测了氦-3最佳的萃取温度,为今后氦-3的开采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李军杰:我们就要看一看在多少温度条件下可以把氦-3百分百“刺激”出来,因为温度低的话可能萃取不完全,温度高的话又是资源浪费。所以就是要从节约能源的条件下,在最低温度保证氦-3全部能萃取出来,我们就把温度给确定了下来。
来源: 大洋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