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才为什么辞职 58岁的朱良才主动请辞
“他还不到六十岁,为什么要辞职,太不可思议了嘛。荣臻啊,你一定要去看看,给我个答复!”
1958年10月,毛主席对聂荣臻这样说道。
辞职的人是谁,公务繁忙的毛主席对他个人的去留,为何那么在意?
这个要辞职的人名叫朱良才,当时担任北京军区政委,他名如其人,是军中良才。
1900年9月27日,湖南汝城一户富裕的农民家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啼哭声出奇地洪亮。接生婆高兴地喊道:“恭喜老爷,是个男娃!”
出生前就有算命先生说:“夫人如果生的是个男孩,将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啊。”因此对于这个男婴的降生,父亲非常高兴,就给儿子取名“良才”。
为了让儿子成才,父亲让儿子读了私塾,再读中学,不惜血本。
中学毕业之后,朱良才当了一名小小的教员,薪水不错,衣食无忧。这让当父亲的感到欣慰,虽说算卦的说我儿子是国家栋梁,但在这番乱世当中,下一辈能平安度日也是满能接受的。
他感到稍有不解的是,出身富裕的朱良才,竟然跟那些泥腿子农民站在一起,帮他们跟富人打官司写状纸,替穷人主持公道。
原来,朱良才是个有良知的年轻人,他自己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内心深处十分同情贫苦农民,不忍心看到他们受欺凌,在帮他们写状纸的时候了解了很多的社会不公义之处,自然也就跟着痛恨这世道的不平。
他“介入”的官司,往往是十有九输,导致他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能铲除人间不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从而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觉得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1926年冬天,湖南农民运动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掀起高潮,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长沙成立,农民协会应运而生,会员达到百万以上。这让早就迫不及待的朱良才热血沸腾,他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去,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宣传打土豪、分田地。
这让朱良才的老父亲感到不解,都说革命、革命,革命难道就必须要革自己人的命?
不仅如此,朱良才还因为参加革命而锒铛入狱,受到了严刑拷打,老父亲得知后又生气又心疼,骂了他半天之后,也只能唉声叹气地花重金将儿子营救出狱。
将儿子接到家里,他苦口婆心劝说儿子,要走“正路”,不要再冒险,让父母担惊受怕。可是朱良才出狱之后没有多久,就再次离家出走,而且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接下来的轨迹也是顺理成章的,朱良才在1928年1月参加了湘南起义。用现在的话说是参加革命,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来说,就是跟当局作对,是要掉脑袋的“造反”。
老父亲对此当然是难以理解,不知道儿子是怎么想的。
湘南暴动是朱德领导的一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在此情况下,朱德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朱毛会师。
作为朱德队伍中的一名战士,朱良才也来到了井冈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由于朱良才文化水平高,在红军队伍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被安排做了朱德同志的秘书。因为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革命赤胆忠心,做事有条不紊,很快就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信任,成为军部秘书。
当时我军的布告和文件都是朱良才起草,毛主席每次看后都非常满意,幽默地说“不用改一个字”,因此朱良才落了一个外号——“朱不改”。
但如果你要认为朱良才只适合干文字工作,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朱良才不但是个优秀的文官,还是个出类拔萃的武将。
1928年7月,朱德和王尔琢率部在郴州与国民党军交战中失利,毛泽东得知后随即带领31团2营前去接应。敌人判断出井冈山根据地可能兵力空虚,急忙趁机向井冈山进攻。
当时黄洋界是敌人的主攻方向,朱良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连党代表,率1连负责守卫在黄洋界的左侧。敌人兵力是红军的6倍,但是朱良才临危不乱,胸有成竹。因为在战前,朱良才就根据红军装备差、人员少的情况,早就未雨绸缪,做了精心准备。
他不分昼夜地带领战士们在上山的大路上挖了不少陷阱、里面插满竹签。在敌人可能进攻的山坡上,还给敌人准备了一堆堆的檑木。至于山上的工事,更是星罗棋布。
战斗开始时,朱良才率领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敌人组织敢死队,来势汹汹,打算发起新一轮攻势,当时我军的弹药所剩无几,形势万分危急。朱良才依旧沉着应战,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高招——虚张声势。
他命令战士们把刚修好的一门迫击炮抬了过来,把仅有的3发炮弹一股脑地打出去,以起到震慑敌人的目的。
尽管前两发是哑弹,但第三发炮弹不偏不倚,正好打到敌人指挥部。
敌人听到隆隆的炮声,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吓得屁滚尿流,夹着尾巴逃之夭夭。
这场经典的战斗后来被毛主席写到了词中: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红色根据地”。
如果说黄洋界保卫战是占据了地利优势,还弄出了一个迫击炮一招制敌,胜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朱良才参与活捉张辉瓒这件事,就不能不让人对他的军事才华刮目相看。
黄洋界保卫战之后,朱良才的军事才华得到毛主席赏识,觉得他不仅能文,而且能武,过去有点委屈他了,由此毛主席就把朱良才放到重要的岗位上,让他独当一面,不断提拔他。
1930年,朱良才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第9师政委,足见毛主席对他的重视。而朱良才也不负众望,开始崭露头角。
1930年底,蒋介石调集1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朱良才和师长徐彦刚指挥红9师迂回敌后,将国民党第18师包围在龙冈附近的山岭。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红9师一举攻占国民党前敌总指挥的指挥所,并活捉了师长张辉瓒,还缴获了敌军一部电台。
毛主席得知非常兴奋,再次提笔写下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表达喜悦之情: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张辉瓒
毛主席直接描写某场战斗的词不多,恐怕也就是寥寥数首,但都和朱良才有关,可见他的军事才华是何等出类拔萃。
1931年4月的第二次反“围剿”中,朱良才同样有不俗表现。
红9师在朱良才等的指挥下屡战屡胜,先后击毙和俘虏国民党军2000多人。
朱良才没有上过军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他的军事才华是与生俱来的。他在作战中不拘一格,经常出敌不意,神出鬼没,总是将敌人打个措手不及,因此被誉为“善于打迂回战的常胜将军”。
1933年1月,蒋介石手下“八大金刚”之一的陈诚,指挥16万大军对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作战中,担任红5军团第15军政治委员的朱良才与军长陈伯钧珠联璧合,他们指挥战士打出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战斗,粉碎了敌军的围剿,受到了中央军委的表彰。
鉴于其卓著的功勋,1933年,朱良才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1933年9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打响,朱良才作为红一方面军第1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战。1934年4月10日,著名的广昌战役打响了,红14师负责防御,任务艰巨。
敌军三个师向我14师猛攻,还配以重炮射击。敌众我寡,而且武器装备远远优于我军,红14师指战员毫不畏惧,跟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守阵地的官兵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为了夺回失去的阵地,师长张宗逊和朱良才亲自带领着预备队发起反击,在没有工事的开阔地带遭到了敌军火炮的覆盖打击,全师减员严重,朱良才和张宗逊不同程度地受伤,他们的警卫员也先后阵亡。
第五次反“围剿”,输在博古等人不顾实力与敌进行堡垒战的硬碰硬的战术上,并非指战员指挥错误,也并非战士们没有舍身杀敌,这次战斗惊天地泣鬼神,虽败犹荣。
广昌战役结束后,整个红14师只有300余人撤下来,该师因此被撤销番号,所属人员编入红9军团3师。
原师长张宗逊调到红军大学学习,政委朱良才调任红34师政治部主任。红34师也是一支非常悲壮的部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红34师担任掩护任务,负责断后,成功地掩护了中央突围,但是他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在之后的在湘江战役中,该师全军覆没。
政委程翠林在战斗中牺牲,师长陈树湘被俘后,在担架上忍着剧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内,将肠子抠出,然后使尽全身力气,揪断了肠子,壮烈牺牲!
不过朱良才并没有担任掩护任务,而是随着中央机关长征,主要原因还是他当时已经受伤。
时任红5军团民运部长、后来的开国上将宋任穷曾感慨地说:“如果朱良才还在34师的话,这个师恐怕未必如此(后果)。”
由此可见,朱良才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第一次会师后,朱良才被派往红四方面军担任第31军政治部主任。
张国焘气量狭窄,根本就容不下来自红一方面军的朱良才,动辄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一度把朱良才降为教导团团长。后来,张国焘让人给朱良才捎信敲打他:“只要你跟我干,就官复你的原职”。
朱良才义正词严地回复:“我是一名党员,我只听党中央、毛主席的。”张国焘一看朱良才软硬不吃,也只好悻悻作罢。
1936年11月中央军委命令新组建的西路军,由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总政委,向西进军,肩负“在河西创立根据地,打通远方”的使命。
1937年3月,西路军不幸战败,两万余人全军覆没。
朱良才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要面临着马家军的追捕,还面临着饥饿、疾病、伤痛的考验。但是朱良才没有退缩,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饥饿和伤病,伪装成乞丐,历时一个多月,辗转到了延安。
正是因为朱良才这段非凡的经历,毛主席称他为“军之良才”,朱德说他“讲原则”,周恩来说他“思想开明”,邓小平夸他“顾全大局”,聂荣臻说他是“好战友,好帮手”。
1955年授衔时,朱良才众望所归,成为开国上将。与此同时,朱良才担任了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当时的朱良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要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大干一场。
可是上任不久后,朱良才却向中央提出辞职,实在是出人意料。毛主席对此也难以接受,就让聂荣臻去过问一下,看朱良才辞职到底是何原因。
毛主席之所以要聂荣臻去,是因为朱、聂二人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了。从1939年开始,朱良才就在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工作,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时间非常久。因此,两人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在生活中也是无话不谈的知己。
接到主席的任务,聂荣臻不敢怠慢,立即拜访了朱良才。
朱良才黯然告诉聂荣臻,我不是不想干,而是真的干不了了。由于在战争中多次受伤,留下很多后遗症,怕冷、怕风,堪称百病缠身。长期的病痛折磨让朱良才难以入睡,根本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上。尤其是最近阶段,病痛越发严重,发作起来简直是生不如死。
朱良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唯恐出现一点瑕疵,辜负了党中央、毛主席的信任与期望。
既然如此,何必要尸位素餐,不如把自己这个岗位让给年富力强的人,有利于我军现代化。
“古人说,吐故纳新,我军现在需要的是新鲜血液,让年轻人上去,对我党我军的事业更有好处。”朱良才诚恳地说。
见朱良才心意已决,而且身体状况确实不佳,聂荣臻也不好、 不忍再劝,只能将情况汇报如实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聂荣臻
尽管内心十分惋惜和不舍,毛主席还是批准了朱良才的辞呈。
辞职后的朱良才也没有赋闲在家,而是笔耕不辍,写革命回忆录,他所写的《朱德的扁担》《朱德的扁担》还被收录进了小学生语文课本,整整激励了几代人。
1989年2月,朱良才走完了人生89个春秋,与世长辞。
都说权力难舍,古往今来多少人恋栈功名,最后身败名裂。朱良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一心为公,什么叫急流勇退,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